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登隴

鎖定
《登隴》是唐代邊塞詩人高適的詩作。此詩作者自述其為報知遇之恩毅然遠離家鄉前赴邊疆的情景,先言登隴上所見,望流水之不竭而嘆人生的顛簸無常,隨後在蒼涼的大背景下,表露近乎“士為知己者死”的心志。全詩思想豐富,語簡情壯,意調高遠,深婉有致。
作品名稱
登隴
作品別名
登壠
登壟
作    者
高適
創作年代
盛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五言古詩

登隴作品原文

登隴
隴頭遠行客,隴上分流水
流水無盡期,行人未雲已。
淺才通一命,孤劍適千里
豈不思故鄉?從來感知己 [1] 

登隴註釋譯文

登隴詞句註釋

⑴隴:隴山,在今陝西隴縣西北。《全唐詩》題作“登壠”,題下注:“壠,應作隴,詩同。”
⑵隴頭:隴山,在今陝西隴縣西北,綿亙於陝西與甘肅交界處。《樂府詩集·橫吹曲辭一·隴頭》郭茂倩題解引杜佑《通典》:“天水都有大阪名日隴紙亦隴山,即漢隴關也。”
⑶流水:《樂府詩集》卷二一引《三秦記》雲:“其(隴山)坂九回,上者七日乃越,上有清水四注下,所謂隴頭水也。”北朝樂府民歌《隴頭歌辭》雲:“隴頭流水,流離山下。念吾一身,飄然曠野。朝發欣城,暮宿隴頭。寒不能語,舌捲入喉。隴頭流水,鳴聲嗚咽。遙望秦川,心肝斷絕。”
⑷“淺才”句:意思是自己才疏學淺,只能作卑職小官。淺才,微才。通,往來。一命:命即官階,周代官制有九命,一命為最低微之官。《禮記·王制》:“小國之卿,與下大夫一命。”此指出任哥舒翰幕府掌書記一職。
⑸“孤劍”句:是説孤身一人持劍奔赴千里邊關。適,走、往的意思。
⑹知己:指田梁丘(《舊唐書·哥舒翰傳》作“田良丘”)和哥舒翰。天寶十一載秋冬之際,高適辭封丘尉後客遊長安,得哥舒幕府判官田梁丘之薦被哥舒翰表為左驍衞兵曹,任掌書記。官職雖低,卻送了高適從軍之願,故稱二人為知己。 [1]  [2]  [3] 

登隴白話譯文

我這個遠行之人,站在隴山坡頭,望着隴山上四分而流開去的水流,心潮為之起伏。
流水從來沒有間斷之時,旅途之人也從來沒有休歇之時。
我才能微薄只夠得上做一個小官,如今承蒙知己相召委以重任,於是不辭艱辛,孤獨地仗劍往來萬里之途。
我哪裏是不思念故鄉呢?我之所以離鄉背井前往赴任,為的是感念知遇之恩。 [2] 

登隴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玄宗天寶十一載(752)秋冬,一説作於天寶十二年(753),是高適應哥舒翰的徵召為河西節度使幕府掌書記,離開長安前往河西節度使治所涼州(今甘肅武威)上任途中,登隴山有感而作。隴山在今陝西省隴縣西北,為當時去西北的必經之地。在長期的文化積澱中,隴頭流水成了悲涼、愁苦、思鄉的感情象徵。《秦州記》載:“隴山東西百八十里,登山嶺東望,秦川四五百里,極目泯然,山東之人行役升此而顧瞻者,莫不悲思。”此時高適已五十來歲。此前,詩人曾作過河南封丘縣尉之類的小官,此次他是受河西節度使哥舒翰的薦舉。哥舒翰喜文重義,頗得當時文人的好感。此詩所抒發之情感與此相關。 [3]  [4] 

登隴作品鑑賞

登隴整體賞析

此詩的頭四句以隴上流水來映襯詩人的獨身遠行。“遠行客”是詩人自稱。詩人登上隴山之巔,想起樂府民歌《隴頭歌辭》:“隴頭流水,流離山下。念吾一身,飄然曠野。”詩人此時此刻的心情,與歌辭中説的是非常相似的。“隴上分流水”既是寫實,也是襯托作者隻身遠遊的孤寂悲涼心情。據《三秦記》:“隴山頂有泉,清水四注,俗歌:隴頭流水,鳴聲嗚咽。遙望秦川,肝腸斷絕。”詩的第三、四句運用頂真法緊承頭兩句而來:“流水無盡期,行人未雲已。”以流水不盡來比喻人的行程遙遠,照應“通萬里”。
詩的後四句是詩人以大丈夫自許,抒發了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在隴頭流水的蒼涼背景下,表達“士為知己者死”的心志言辭堅決,鏗鏘有力。“淺才通一命”,這裏是指詩人即將就任的左饒衞兵曹、充翰府掌書記。實際上這是幕府中重要的文職軍官,地位僅僅次於判官。詩人稱“淺才通一命”不過是謙詞罷了。“孤劍適千里”,大有慷慨行俠的意味。《史記·淮陰侯列傳》:“項梁渡淮,信仗劍從之。”結尾兩句“豈不思故鄉?從來感知己”,指明瞭詩人此番遠行的原因。詩人並非不眷戀思念自己的故鄉,他之所以離鄉遠行,全都是為了報答知己的知遇之恩呵。高適也是一個很重友情的人,他對哥舒翰的薦舉是非常感激的,當時世風,要作官除考試一途外,若無人薦舉是作不成官的,因此高適説“從來感知己”。“感知己”也僅是表層的一面,深層的原因則是高適想借此薦舉機會,入幕從戎,一展身手,實現他建功立業、報效國家的抱負。正是這種內在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奠定了詩的後半部分昂揚的基調。
高適此次出塞,一為“感知己”,二來也想借此機會入幕從戎實現自己建功立業、安邊定遠的宏願。這首詩的最大特色就是以簡潔的詩句表達了儘可能豐富的思想,詩中既有遊子思鄉的情思,又有仗劍戍邊的豪情,既有報答知己的俠肝義膽,又有為國效力的雄心壯志,思想情感波瀾起伏,曲折多變。從全詩的情感流動看,是先抑後揚,最後以昂揚的調子結束全篇,給人以奮發向上之感。全詩語簡情壯,正如胡應麟所言,為“意調高遠”“深婉有致”之作。 [3]  [4] 

登隴名家點評

明代郭濬《增訂評註唐詩正聲》:郭雲:“未雲已”三字冷眼閲世,一結深厚。 [5] 
明末清初唐汝詢唐詩解》:首敍隴頭之事,而即以流水興行人之不休,蓋賦而興也。 [5] 
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觀“淺才登一命”句,應是哥舒翰表為參軍掌書記時作。感知忘家,語簡意足。 [5] 
清代宋宗元網師園唐詩箋》:古茂,似漢魏樂府(首四句下)。 [5] 

登隴作者簡介

高適(約702—765),唐代詩人。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縣)人,遷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陽)。早年仕途失意。後來客遊河西,先為哥舒翰書記,後歷任任淮南、四川節度使,終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其詩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筆力雄健,氣勢奔放。邊塞詩與岑參齊名,並稱“高岑”,風格也大略相近。有《高常侍集》。 [6]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00
  • 2.    於海娣 等.唐詩鑑賞大全集[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107-108
  • 3.    李 丹.高適詩全集匯校匯注匯評[M].武漢:崇文書局,2020:316-317
  • 4.    周嘯天 等.唐詩鑑賞辭典補編[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90:202-203
  • 5.    陳伯海.唐詩匯評(上)[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873-874
  • 6.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