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痁是一個非常用的漢語漢字。
中文名
部    首
五    筆
UHKD
倉    頡
KYR
鄭    碼
TIJ
拼    音
shān diàn
筆    畫
10
注    音
ㄕㄢ ㄉㄧㄢˋ
部外筆畫
5
筆順編號
4134121251
四角號碼
00161  [1] 

字義

基本字義

痁
● 痁
shān ㄕㄢˉ
◎ 瘧病:“齊侯疥,遂~。”
◎ 病。

其它字義

● 痁
diàn ㄉㄧㄢˋ
◎ 古通“阽”,臨近:“不以人之親~患。”

方言集匯

◎ 粵語:dim3
◎ 客家話:【台灣四縣腔】 diam5 diam1 【客英字典】 diam1 【海陸豐腔】diam5 diam1【梅州腔】diam1

詳細解釋

◎ 痁 shān
〈名〉
(1)瘧疾的一種,多日一發。如:痁泄(瘧疾而又泄痢);痁病(瘧疾);痁疾(瘧疾);痁鬼(指生疫病而死者)
(2)病。如:痁語(像病狂時説胡話) [2]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失廉切《集韻》《韻會》《正韻》詩廉切,𠀤音苫。《説文》有熱瘧。《玉篇》瘧疾也。《左傳·昭二十年》齊侯疥遂痁。《顏延年·陶徵士誄》年在中身,疢維痁疾。《蘇軾詩》人閒寒熱無窮事,自笑疏疎頑不受痁。《方書》有單瘧,有一日二日至十日瘧,二日一發瘧曰痎,多日之瘧曰痁。
《廣韻》《集韻》𠀤都念切,音店。
《韻會》舒贍切,音閃。義𠀤同。《唐書·姚元崇傳》崇病痁移告。《注》式贍切。 [3] 

組詞

1、痁泄shān xiè ㄕㄢ ㄒㄧㄝ ˋ
柳宗元唐故萬年令裴府君墓碣》:“ 元和 十二年秋七月日,病痁泄卒。”
2、痁疾 shān jí ㄕㄢ ㄐㄧˊ
(1)瘧疾。 南朝·宋顏延之陶徵士誄》:“年在中身,疢維痁疾。” 宋·錢愐錢氏私志》:“明節劉後,一時遭遇,寵傾六宮,忽苦痁疾。” 明·方孝孺《與鄭叔度書》之五:“去年冬末得痁疾,綿歷三時。” 清·唐孫華《餘與匪莪侍御同日病瘧戲簡》詩:“胡為八月朔,痁疾並時作。”原注:“痁,瘧也。”
(2)患瘧疾。《舊唐書·高宗紀下》:“八月辛丑,上痁疾,令太子受諸司啓事。”
3、痁語(痁語)shān yǔ ㄕㄢ ㄧㄩˇ
像病狂時説胡話。清·袁枚《新齊諧·塞外二事》:“ 雍正時,定西大將軍紀成斌以失律誅,在塞外頗為祟。後接任將軍查公轅下兵某白日仆地,自稱紀大將軍求索飲食。眾皆羅拜,代為乞命。幕客陳對軒,豪士也,直前批其頰罵曰:‘紀成斌,爾徵阿拉蒲坦 ,臨陣退縮,以王法伏誅。鬼若有靈,尚宜自愧,何敢忝為厲鬼,作屠沽兒乞食狀耶?’罵畢,兵蹶然起,不復痁語矣。”

説文解字

痁
【卷七】【疒部】痁有熱瘧。從疒佔聲。《春秋傳》曰:“齊侯疥,遂痁。”失廉切 [4] 
字形對比
中國大陸宋體 中國大陸宋體
韓國明朝體 韓國明朝體
香港明體 香港明體
日本明朝體 日本明朝體
韓國明朝體 韓國明朝體
台灣細明體 台灣細明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