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留下街道

鎖定
留下街道,隸屬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介於東經119°59'59"~120°06'19",北緯30°11'49"~30°16'13"之間。地處西湖區中部偏西,東鄰西湖街道,南、西南與轉塘街道相連,西、西北與餘杭區閒林街道五常街道毗鄰,北與蔣村街道接壤,東北與古蕩街道靈隱街道毗鄰,街道辦事處距西湖城區7千米, [2]  行政區域面積36.1平方千米。 [2]  截至2011年末,留下街道總人口為59990人。 [2] 
清代,為留下鎮,隸屬錢塘縣;1984年10月,分設留下鄉;同年12月,留下鄉併入留下鎮。 [2]  截至2021年10月,留下街道轄14個社區、1個行政村; [3]  街道辦事處駐留下社區留下街128號。 [2] 
2011年,留下街道財政總收入7.85億元,比上年增長3.5%。其中地方財政收入4.29億元,比上年增長-5.7%。人均財政收入13086元。2020年1-12月,留下街道實現財政總收入32.29億元。 [2] 
中文名
留下街道
行政區類別
街道
所屬地區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
地理位置
西湖區中部偏西
面    積
36.1 km² [2] 
下轄地區
14個社區、1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留下社區留下街128號
電話區號
0571
郵政編碼
310023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性氣候
著名景點
西溪國家濕地公園
忠義橋等
車牌代碼
浙A
人    口
59990人(截至2011年末總人口) [2] 

留下街道歷史沿革

清代,為留下鎮,隸屬錢塘縣。
1949年,仍為留下鎮,屬杭縣;同年10月,杭縣置三墩區,轄留下鎮。
1950年5月,改屬留下區。
1958年4月,設立留下公社。
1961年,閒林、五常、蔣村單獨成立公社,劃歸餘杭縣,留下管理區則成為留下公社,劃入西湖區。
1964年,留下公社中的城鎮和散住居民點劃出,重新建立留下鎮。
1969年,西湖區改為杭州郊區,隸屬郊區。
1977年,撤銷郊區,留下公社復屬西湖區。
1981年11月,撤留下公社設留下鎮。
1984年10月,分設留下鄉;同年12月,留下鄉併入留下鎮。 [2] 

留下街道行政區劃

2011年末,留下街道轄東嶽、金魚井、楊家牌樓、西穆塢、留下、橫街、屏峯、小和山、茶市街、翰墨香林、石馬11個社區,東穆塢1個村民委員會,共12個羣眾自治組織;下設12個居民小組、12個村民小組。 [2] 
截至2021年10月,留下街道轄14個社區、1個行政村:東嶽社區、茶市街社區、屏峯社區、留下社區、小和山社區、橫街社區、楊家牌樓社區、金魚井社區、西穆塢社區、翰墨香林社區、石馬社區、溪琉社區、和家園南社區、和家園北社區、東穆塢村; [3]  街道辦事處駐留下社區留下街128號。 [2] 

留下街道地理環境

留下街道位置境域

留下街道介於東經119°59'59"~120°06'19",北緯30°11'49"~30°16'13"之間。地處西湖區中部偏西,東鄰西湖街道,南、西南與轉塘街道相連,西、西北與餘杭區閒林街道五常街道毗鄰,北與蔣村街道接壤,東北與古蕩街道靈隱街道毗鄰,街道辦事處距西湖城區7千米, [2]  行政區域面積36.1平方千米。 [2] 

留下街道自然資源

2011年,留下街道耕地面積1720畝,林地面積19376畝。 [2] 

留下街道人口

截至2011年末,留下街道轄區總人口59990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0000人,城鎮化率333%。另有流動人口59954人。總人口中,男性35095人,佔58.5%;女性24895人,佔41.5%;14歲以下2992人,佔5.0%;15~64歲56352人,佔93.9%;65歲以上646人,佔1.1%。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5955人,佔9.3%;有滿、回、苗、土家等15個少數民族,共435人,佔0.7%。其中滿族89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的20.5%;回族69人,佔15.9%。2011年,留下街道人口出生率4.06‰,人口死亡率1.56‰,人口自然增長率2.50‰。 [2] 

留下街道經濟

留下街道綜述

2011年,留下街道財政總收入7.85億元,比上年增長3.5%。其中地方財政收入4.29億元,比上年增長-5.7%。人均財政收入13086元。 [2]  2020年1-12月,留下街道實現財政總收入32.29億元,全區排名第三,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9.52億元,全區排名第二,取得歷史最好成績。到位外資 6100萬美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4億元,規上工業總產值38.9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3億元,服務業增加值增速20%。全年共引進區外企業46家,新增税源超1億元。發展結構持續優化。信息技術服務業總收入首次突破11億元,同比增幅379%,佔總税比35%。製造業總收入2.33億元,同比增加11%。重點產業實現新突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達8.8億元,增幅96%以上,服務業增加值增速20%,總量首次突破50億元 [1] 

留下街道農業

2011年,留下街道農業總產值395.6萬元,農業增加值佔全街道地區生產總值的0.03%。茶葉種植面積1720畝,產量38噸。 [2] 

留下街道工業

2011年,留下街道工業總產值36.74億元,比上年增長7.4%,工業增加值佔全街道地區生產總值的3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7家,實現工業增加值1.2億元,比上年增長13.8%。其中大中型工業企業7家,實現工業增加值9.76億元,比上年增長14.3%。銷售收入達到億元以上的企業6家,其中10億元以上的2家。 [2] 

留下街道商貿

截至2011年末,留下街道有商業網點1903個。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43億元,比上年增長5%;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1億元,比上年增長5%。進出口總額0.9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其中出口0.8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主要產品有服裝、化產品等。 [2] 

留下街道金融業

2011年,留下街道各類存款餘額80億元,各項貸款餘額50億元。 [2] 

留下街道政治

杭州市西湖區留下街道辦事處主任:唐鋭 [4] 

留下街道交通運輸

留下街道境內有留和路等道路過境。

留下街道社會事業

留下街道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留下街道有幼兒園17所,在園幼兒3396人,專任教師303人;小學2所,在校生2308人,專任教師144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688人,專任教師64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2011年,留下街道教育經費達517萬元,比上年增長-4.9%;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517萬元,比上年增長-4.9%,佔財政總支出的比例為7.8%。 [2] 

留下街道文化事業

截至2011年末,留下街道有文化藝術團體32個,會員560個;文化站1個,文化活動中心1個;公共圖書室1個,藏書5000冊。 [2] 

留下街道醫療衞生

截至2011年末,留下街道有各級各類醫療衞生機構1個,固定資產總值928萬元。專業衞生人員94人,其中執業醫師49人,執業助理醫師3人,註冊護士25人。2011年,留下街道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24.52萬人次。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393.98/10萬,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農村衞生廁所普及率均為100%。 [2] 

留下街道社會保障

2011年,留下街道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户數18户,人數31人,支出14萬元,比上年增長20.7%,月人均376元,比上年增長1.6%;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3人次,支出4.6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數4户,人數7人,支出3萬元比上年增長19.3%,月人均369元,比上年增長15%;農村五保集中供養1人,支出1.5萬元;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36人次,支出18萬元。養老機構1家,牀位8張;社區服務中心12個,社區服務站12個。經常性社會救助工作站、點和慈善超市12個,全年接受社會捐款25萬元,救助135户,發放救助金92萬元;享受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147户,共155人,服務18600人次服務時間24085小時,服務支出46.3萬元。201年末,留下街道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726人,參保率99.6%。 [2] 

留下街道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留下街道因轄區原留下鎮得名。 [2]  留下鎮歷史地段留下鎮原名西溪市,是一座可以源溯千年的集鎮。據清光緒《錢塘縣誌》記載,宋建炎三年(1129年),宋高宗行經西溪,欲建都於此,後得鳳凰山,遂雲:“西溪且留下”。“留下”之名由此而得。
  • 文物古蹟
留下街道歷史上有西溪"三井"、梅花泉、花塢、東嶽廟等遺址和一些古墓,由於久經滄桑現部分已湮沒。位於桃源嶺下的衞匡國墓,為意籍傳教士之墓;漢學家馬丁諾·馬丁尼1661年病逝杭州的墓葬地,現已修復。
  • 民俗風情
舊時留下鎮茶館分佈在留下的幾條老街上,分別開在大街、茶市街、北新街、天曹廟前、申明亭、靈慈廟前等處。抗戰前鎮上有茶館30多家,到解放初期還剩下4家。茶館是當時社會生活的重要場所。留下鎮舊時的水路方便,所以茶館沿溪而設,這些茶館多為沿街面河的木結構樓房,白牆、青瓦、排門。分散在西湖羣山邊的龍塢、梅家塢,以及五常鄉的茶農都要到留下鎮來,一方面茶館成為他們歇腳和寄存物件的地方,把茶葉出售後,換一些糧食和日常生活用品回家;另一方面茶館成了靈市面的地方,各種新聞信息、國家大事、人物是非和民間瑣事也在茶館傳播。
  • 人文歷史
在留下隱居過的名人很多。明代有孫遮田、包太白、洪慈、江邦玉等。清代有厲鶚、吳本泰等。花塢的三十六庵,七十二茅蓬等等,稱得上留下的隱逸文化。
留下鎮 留下鎮
歷代文人墨客到留下者很多。遠可追溯到唐代的張志和,近則可數袁枚、龔自珍、厲鶚、魏源、俞越、陳三立、林紓、胡適、徐志摩、郁達夫等等。現居留下茶市街的陸九疇,為當代著名的國畫大師,他的作品——《三梅圖》反映海峽兩岸人民盼望統一的心願,寓意深刻,曾獲國際大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