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田連元自傳

鎖定
田連元自傳是一部書籍,春風文藝出版社2011年09月出版發行。
中文名
田連元自傳
作    者
田連元
出版社
春風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1年09月
定    價
50 元
開    本
16 開
ISBN
978-7-5011-9511-4

田連元自傳內容簡介

田連元自傳圖書圖片
田連元自傳圖書圖片(3張)
這是著名評書藝術家田連元先生的自傳,他依據四十多年的個人日記,用質樸的筆調真實地講述人生七十年的苦、辣、酸、甜……他因何從學校的“模範兒童”卻又輟學學藝;如何登台失敗而後又獲得成功;如何從當團長卻又去當農民;如何身逢絕地,拼死而又得活……他是怎樣唱京劇、演小品、導歌劇、當主持,又是怎樣兩上春晚、三下台灣、首闖香港;他是怎樣參與中央電視台《曲苑雜壇》欄目的開播主持與撰稿,又是怎樣為大型電視連續劇《水滸傳》當顧問……他以獨有的語言風格和平民心態講述自己的故事,閲讀《田連元自傳》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其中包含他的人生體悟,給人思想的啓迪。

田連元自傳編輯推薦

《田連元自傳》:他生逢亂世,經歷戰爭,當過難民:
他經歷“文革”。罷官挨鬥,下鄉務農,窮困潦倒:
他第一個把長篇評書搬上電視熒屏,開設欄目,獲得成功:
他第一個走進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講堂,講述中國評書藝術:
他第一個走進俄羅斯聖彼得堡大學東方系,傳授中國評書藝術:
他在北京大學開設“田連元北大書場”:
人們説,他是評書藝術的常青樹、中國評書藝術發展的見證人。

田連元自傳作者簡介

田連元,祖籍河北滄州鹽山縣,出生于吉林長春市,讀書學藝於天津,工作於遼寧本溪市。讀書五年,輟學學藝,靠自學完成大學文科課程。曾錄製廣播、電視長篇評書多部,如《楊家將》《劉秀傳》《楚漢之爭》《水滸傳》《小八義》《施公案》《隋唐演義》《為信仰而奮鬥的人們》《津門傳奇》等。曾獲首界國家人事部、國家文化部聯合授予的“全國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獎,曾獲“全國曲藝優秀節目觀摩演出”一等獎,“全國曲藝新曲目比賽”一等獎;中國曲藝家協會授予“新中國曲藝60年突出貢獻曲藝家”稱號,“全國評書、評話十大名家”稱號,本溪市委市政府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曲藝家協會評書藝術委員會主任,中華曲藝學會常務副會長。現任遼寧省文聯副主席,遼寧省曲協主席,遼寧科技大學藝術學院名譽院長、客座教授。連任遼寧省七、八、九、十、十一屆人大代表。

田連元自傳圖書目錄

自序
引言 我的出生
一、有記憶便是戰爭
炸飛了的新娘
“圓光”——第一次撒謊
二、逃難路上
妹妹差點被賣了
小黑小子之死
三、第一次登台演出
桌子底下的觀眾
我唱了一段有違宗教政策的段子
老師不讓唱了
四、從“模範兒童”到輟學學藝
“模範兒童”四個字把我緊張的夠嗆
揮淚告別學校
看人家,九歲就掙錢養家了
要想人前顯貴,就得背後受罪
五、學文與習武
“舊書攤兒學院”
岳家的“左把槍”名震津西
借讀課本代替上學
六、我在小站的老師和朋友
良師益友範雲
少年知己張鳳祥
七、我真正踏上了舞台的時候
藝名的來歷
登台即告失敗
想改行但無路可走
成敗起伏的藝術實踐之路
八、入了曲藝團,算有了組織
入了曲藝團卻沒讓説書
給主演唸書道子
九、意想不到的情緣
遭到各方反對的戀愛
催變的婚姻
不像婚禮的婚禮
十、喪事連連
父親病故,肩負重任
祖父病危 有心無力
他年故土傾淚訴
十一、情緣無奈 現實定格
我較早當了父親
兩封信道出實情
十二、該上台時則上台
彩屯説書
王鐵夫的一席談
説新書初試牛刀
十三、這就叫紅了嗎?
《追車回電》沒想到能火
我的第一部廣播長篇評書
十四、在那史無前例的時期
我怎麼當上團長
當了團長倒了黴,撞刀口上了
人民大會堂,周總理指揮大合唱
十五、罷官前後
第一次想到死
我講“毛澤東的豐功偉績”
十六、戰校生活
誰敢撕毀毛主席語錄
全團下鄉
十七、桓仁的農民
梨樹溝印象
“四、五幹部”和新詩作
十八、拼死當個農民
上山砍樹 體會到什麼叫“累死”
下田插秧 覺得古詩當改
上古城子的看桃人
十九、死而復生的藝緣
嗓子“關門兒” 註定“歇菜”
改演京劇樣板戲
忍痛殺雞
二十、生活從拮据走向絕境
從賣手錶到沒了户口本
從柳樹苫房到燒書做飯
菊花能活,我能活嗎?
二十一、是“一失足成千古恨”還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準備去靜坐絕食
天助我搬家
二十二、農民又回到市裏
講故事,説相聲
是如夢初醒還是現實如夢
換個地方,去瀋陽
二十三、北門四省市會演
《新的採訪》 《沒演完的戲》被《中國文學》譯載海外
遊園與看“焰火”
二十四、海城地震 我們奔赴地震中心
地震前後
難忘的除外之夜
二十五、“難忘的事976年”之後
恢復歌劇《江姐》的排演
“還原會”的折磨
大字報貼到文化部——“田連元有一條人命”
二十六、二萬五千裏的巡迴演出
記憶中的第一次醉酒
清真寺裏的一堂課
獨特風格來自哪裏
二十七、高原之行
“疑行無成,疑事無功”
與楊振華一席談
瑤池印象
二十八、一路觀光奔西安
行程中的歷史故事
古都見聞
諸葛亮是智慧的符號
“諧劇”大師王永梭
二十九、穿越叢山到昆明
看西山楹聯
茅台酒每瓶十三元五角、竟沒有一個人買
揮淚告別渝州
三十、三峽行
豐都與萬縣
江水長流傳聞多
傳説田連元死了
三十一、調整改變 適者生存
歌舞晚會加一段評書
編導相聲劇《甜酸苦辣》
三十二、首開電視長篇評書之先河
從廣播評書《楊家將》説起
電視評書《楊家將》的產生過程
《楊家將》轟動北京
圍繞方言引起的
三十三、走上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
第一次上“春晚”
不忘的追憶——懷念母親
與幾位名家的合影
與王剛同上北京電視台春晚
三十四、第二次上“春晚”
李瑞環同志的謙和大度
“紅隊隊長”與江澤民同志握手
三涉“春晚”,失之交臂
三十五、獲首屆全國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獎
首次登上天安門城樓
討論會上 我發言闡述“窮酸堂”
三十六、首都體育館的演出和《西遊記》劇組的陝西行
巧遇莊則棟
不是親戚的親戚
三十七、非專業主持人
參與中央電視台《曲苑雜壇》欄目的設立
遼寧衞視《共度好時光》開播第一期
一場京劇薈萃的晚會
與宋丹丹主持阜新玉龍文化節開幕式式
三十八、七年的《戲苑景觀》
《聽書看戲》
名家印象
忘不了的徐福元
三十九、非專業相聲、小品演員
與那英説相聲
戲曲小品《寇準巧斷雙夫案》
與台灣影星蕭薔演小品
四十、為電視連續劇《水滸傳》當顧問
應聘之初
為拍《水滸傳》上梁山
夜談《水滸傳》一已之見
一期沒有播出的《實話實説》
四十一、和日本友人鈴木靖的交往
初次見面
託捎的禮品
相會於北京
四十二、出訪加拿大
不會英語照樣出國
與大山同行
語言不通,還是麻煩
四十三、加國之遊(一)
到美國轉了一圈兒又回來了
邂逅牛先生
綺麗山怪坡
哈里法斯憑弔“泰坦尼克”號
四十四、加國之遊(二)
愛德華王子島
尼亞加拉大瀑布
多倫多大學講課
四十五、加國之遊(三)
閒逛央街
聽小杜、劉紅説加國
北京協會的邀請
四十六、從藝四十年活動
頒獎會和研討會
趙本山遲來的祝賀
四十七、北京大學講課與説書
首次進北京大學講課
到北大現場説書
第二次北大説書
大學説 小學也説
四十八、俄羅斯之行(一)
初會司格林
安檢難過
遊覽聖彼得堡
四十九、俄羅斯之行(二)
不平凡的墓地
去諾夫格勒
聖彼得堡大學東方系的第一次講課
五十、俄羅斯之行(三)
聖彼得堡大學的第二次講課
一次終生難忘的尷尬會餐
五十一、夙願未償,心願未了
江景壽印象
重會司格林
五十二、再開新領域
北方評書首次進入香港
第一次到台灣
開入的即興演出
檳榔西施美,檳榔實難吃
五十三、第二次去台灣
首演宜蘭,首講教育大學
台北紅樓劇場的演出
日月潭之行訪“慚愧大師”
告別演出恰逢母親節
五十四、第三次去台灣
郝伯村一家來聽書
她是蔣緯國的親家
五十五、與金庸大俠的不見之緣
我看新派武俠小説
錄製《書劍恩仇錄》
五十六、出版《田連元大話成語
上了一次老年大學
簽名售書時,讀者送我一本我21歲時買的書
五十七、風雨本溪五十年
曾一度想回天津曲校任教
沒搞活動的從藝五十週年
連元三喜慶典活動
五十八、我的幾個徒弟
開門弟子張潔蘭
卞志明與關勇超
台灣弟子葉怡均
第五個弟子王靜
五十九、我看當前評書藝術的處境
評書會不會消亡
評書能不能發展
六十、我這一家人
妻子、弟弟、妹妹
長子、長子與次子
長孫女、小孫女與外孫女
告一段落的話
田連元書法作品
後記

田連元自傳內容節選

於是我很自然地便和他有所接近。他給這些來自公社各大隊的業餘青年、文藝愛好者加上我這個年輕的專業藝人,上樂理課,講簡譜,音名,音符,音階……使我知道了一個旋律是可以用譜子記錄下來的。
他能拉一手漂亮的二胡,他的一雙手,手指細長,靈活自如,拉起二胡來,什麼《二泉映月》、《病中吟》、《光明行》等等,無不得心應手,表現力極為豐富。在我還沒聽過大演奏家之前,他就是我心目中的二胡演奏高手;他會吹笛子,偶爾拿起笛子來試吹一曲,也嘹亮動聽,幽雅婉轉;他還有一次用嗩吶吹了一曲《將軍令》;他還會拉手風琴,經常給人伴奏……
我們文工團員中有他的同鄉,説他是帶眼兒的會吹,帶弦的會拉,而且還唱得好。後來在小站鎮業餘會演當中,我聽到一次他在台上引吭高歌“我騎着馬兒過草原”,簡直和胡松華不分伯仲,台下掌聲如雷鳴一般,是那晚一台節目中最火的一個。但此後便再沒聽到他唱歌,這對我來説是個謎。唱得這麼好,我們小站文工團演節目為什麼不讓他唱,他為什麼不去專業文藝團體?後來我從熟悉他家情況的文工團員嘴裏知道了內情。他家出身不好,父親因歷史問題給定了個“歷史反革命”,範雲也就受到牽連。儘管如此,他還憑藉自己的才華,考入天津音樂藝術學院。但在1957年反右運動中,他因有“右傾”言論,雖未被定為右派分子,但卻被“內控”使用,並強令休學。這樣他就回到了南郊小站,也就成了後來王蒙先生筆下所寫的那種“給右派分子摘帽子而又沒帽子可摘的人”,這是一種“非是其人,疑似其人”的政治壓力,只有在那極“左”思潮統治下,才會出現如此情況。
範雲很樂觀,誰也看不出他有什麼政治上的壓力。他生活中談笑風生,樂於助人,又聰穎機敏。他找出三絃獨奏曲《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等讓我練習,從理論上説出三絃這件樂器的多層面的表現能力。
他不但懂音樂,也懂得曲藝。在去海河工地勞動歸來之後,他以工地生活為素材寫了段“山東快書”,由我上台演出參加南郊文藝會演得了一等獎。
他寫的曲藝評論文章,曾在“中國曲協”辦的《曲藝》月刊上發表。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