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產業共生網絡

鎖定
產業共生網絡是指以獲取環境效益競爭效益為目的,在區域產業間通過物質、能源的傳遞和知識人力資源技術資源交換所形成的長期合作共生關係。構建區域產業共生網絡,即將產業發展嵌入本地網絡的過程,體現為產業活動融入承載空間內的資源、生態、制度環境的過程。這種融入體現為:資源—生態—經濟(3E)系統的協調發展;企業政府、科研院所、行業協會、中介機構等支撐輔助部門形成穩固的聯繫;產業內部治理結構科學合理,可在不同動因之下縱橫捭闔,凝聚產業升級的內生力量,競爭優勢集羣化以帶動產業間的升級互動,賦予整個產業有機體以頑強的生命力。
中文名
產業共生網絡
外文名
Industrial symbiosis network

目錄

產業共生網絡內容

區域產業活動與資源、生態、制度環境的融合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過程,尤其是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公共資源屬性會導致資源配置的低效和生態環境的惡化以及生態環境修復遲緩。因此,僅靠市場的力量和產業活動主體的自覺自發難以實現產業活動與資源、生態環境的耦合,需要產業共生網絡中政府、企業、行業協會以及中介機構等活動主體協同共建。宏觀層面上,加強規制與引導,為產業共生網絡提供良好的軟環境。一是政府應在尊重市場規律、責權明確的前提下,制定落實產業政策,充分發揮宏觀上的引導作用;二是科學制定產業發展規劃,並切實推進規劃的實施;三是着手各排放標準、資源密集型產品能耗標準、技術使用標準以及高能耗行業准入制度的建立並完善相關法規,進而健全產業活動的行為規範;四是完善產業政策體系,立足於中國資源稟賦、環境容量、產業發展和產業構成現狀,在與產業活動主體、行業協會不斷博弈的基礎上,制定出能夠代表主要企業、行業協會、專家、政府共同聲音的自下而上的整體性的政策安排,為產業的空間佈局、組織協作協同創新、動態調整升級提供優質的承載環境。
中觀層面上,各類主體應統一目標、各司其職,共同搭建信息平台以促進要素的高效流動。中觀層面活動主體主要包括行業協會、信息中介機構、地方政府相關職能部門、金融機構等。其中,行業協會和地方政府的相關職能部門應真正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中介機構和金融保險等服務機構應保證信息渠道融資渠道的通暢,為產業共生網絡搭建信息平台並提供金融支持。中觀層面的努力會為產業共生網絡提供管道和潤滑劑,提高各節點、各層面、各系統間的耦合效率,促進要素高效流動,強化產業共生網絡發展的鞣性和生命張力,並通過聯動效應推動整個社會、經濟、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微觀層面上,外部成本的內部化將會驅使企業調整生產方式,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追求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最大化。產業共生網絡中,將資源投入和污染性產出納入企業生產成本,將企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生態外部性納入企業收益,作為產業共生網絡中的終端結點的各類企業,在利潤最大化目標的驅動下,會積極研發或採用低碳技術,會主動將節能減排行動貫徹到生產經營活動的每一環節。只要越界的邊際成本足夠大,企業就會自動遵守國家地方政府框定的產業活動邊界,自主調整企業投資的規模、構成和流向,促成產業活動與資源、生態環境的融合並形成產業結構升級的內生動力。

產業共生網絡組成

廣義的“網絡”是指由有關聯的個體組成的系統。本文所分析的產業共生網絡是指由企業之間或企業與所處環境之間,通過建立“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的“產業生態鏈網”,使企業之間以及該地區的物質和能量充分利用,總體資源增值,以實現當地的可持續發展。產業共生網絡由共生單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環境構成。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