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生物擾動

鎖定
生物擾動(bioturbation)是指沉積物的原始膠結和構造被生活在其中的生物的活動所破壞的過程,即動物對其周圍沉積顆粒所進行的攪動、混合和破壞,包括可以鑑定和無法鑑定的各種潛穴、足跡和移跡。過去對生物擾動程度的描述一直停留在定性階段。
中文名
生物擾動
外文名
bioturbation
提出者
Droser和Bottjer
提出時間
1986年
定    義
生物在沉積物中的強烈攪動作用
舉    例
如生物的強烈潛穴活動

目錄

生物擾動釋義

生物擾動(biodisturbation)指生物在沉積物中的強烈攪動作用,如生物的強烈潛穴活動,形成重複交錯的潛穴構造等。 [1] 

生物擾動起源

Droser和Bottjer(1986年)首次正式提出了半定量劃分生物擾動等級的方案,共分六級。第一級:無生物擾動,地層保持原始沉積層理;第二級:遺蹟化石清晰可辨,至多10%的原始沉積層理被擾動;第三級:遺蹟化石基本可辨,但潛穴局部相互疊覆,10%~40%的原始沉積層理被擾動;第四級:原始沉積層已難以辨認,40%~60%的原始沉積層理被擾動;第五級:原始沉積層已完全破壞,但潛穴依然可以觀察到;第六級:原始沉積層因擾動而徹底均一化。

生物擾動特性

在貧營養的冷水高山湖泊中,大量的小搖蚊生活於受許多河叉支流作用影響的淺水地區,而大搖蚊則喜歡生活在深水區。這些底棲生物羣對於生活環境的改變(如含氧條件、pH、Eh)是非常敏感的,所以即使控制這些環境的因素稍有變化,也將擾亂這些底棲羣落的正常生活條件而強烈影響其成分和數量;在深凹陷區,易造成缺氧環境,致使底棲動物羣瀕於死亡,而且其水流型式、沉積速度、沉積類型以及沉積物的成分等,都可能發生不同的變化。這就意味着生物擾動,既有水平方向的變化,也有時間性的變化。 [2] 

生物擾動影響

生物擾動作用的影響似乎主要取決於沉積物表層的物理混合作用,因此也必然影響到諸如pH值、氧化還原電位等化學參數,生物擾動作用的結果或者由於混合作用而增加了磷的流出量,或者因為增高了還原性沉積物的氧化還原電位而降低磷的釋放量。 [2] 
底棲生物的活動使沉積物遭到破壞,同時產生新的生物構造,痕跡化石就是其中的一種類型。然而,在自然界大量存在的是不具有確定形態的生物攪動現象,它們可以藉助發育良好的層理被破壞識別出來,通常稱為生物攪動構造。斑點構造也是生物作用的結果。在泥質沉積物中,有砂質潛穴呈不規則斑點狀分佈的現象,一般是生物擾動的良好標誌。這些標誌在不同的巖類和沉積環境中的分佈是不均衡的。當生物攪動強烈時,可使無機沉積的原始構造(層理)全部破壞,形成生物擾動巖。 [3] 
參考資料
  • 1.    地質礦產部地質辭典辦公室.《地質大辭典 3 古生物、地史分冊 》. 北京:地質出版社,2005.06
  • 2.    (瑞典)霍坎松(Hakanson,L).《湖泊沉積學原理》. 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10
  • 3.    馮增昭.《高等學校教學用書 沉積岩石學 上》.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