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生態茶

鎖定
生態茶,屬於生態農業的範疇。源於我國的生態農業是繼傳統農業、石油農業之後的一種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新型農業模式,是運用生態學、生態經濟學的原理和系統科學的方法,按照“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則,將現代科學技術成就與傳統農業技術的精華有機結合,使農業生產與農村經濟發展、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資源的培育與高效利用融為一體的經濟、生態和社會三大效益協同提高的綜合農業體系。
中文名
生態茶
口    味
甘醇
行    業
茶業

生態茶原則

堅持生態標準原則,就是以自然、社會和人的和諧統一為主題,推進生態城市和環保模範城市羣建設,發展循環經濟,集中解決水污染、大氣污染、森林覆蓋率低、固體廢棄物污染和局部環境髒亂差問題。對生態功能區和重點生態資源實施強制性保護。搞好中水回用,開發新水源,建設節水型城市。發展清潔能源。大規模植樹造林,提高人均佔有綠地水平。完善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機制,加強環保能力建設。

生態茶典型模式

生態茶 生態茶
應用生態學原理,依據茶區的自然條件、經濟結構和社會需要,可以設計組裝出多種多樣不同目標的生態茶業建設模式。

生態茶茶園立體種植

這是一種以改善茶園微域生態環境,提高茶園單位面積產出為目標的時空結構型生態茶業建設模式。常見的複合種植方式有:
1.茶—防護林複合種植:即選擇適宜當地種植的樹種如、濕地松、泡桐合歡、托葉楹等,在茶園周邊及茶園內佈置成帶狀或網狀的防護林帶,以調節茶園小氣候,增強茶樹抵禦害性天氣的能力。
2.茶—經果林間作:在茶園中按適宜的密度間作適生條件與茶樹基本一致、與茶樹共生互利、沒有共同病蟲害、分枝高、春季展葉遲、生長快、效益高的果樹或經濟林木,如獼猴桃、橡膠、烏桕、山蒼子、杜仲等,配置成喬—灌兩層結構,經果林不僅具有防護林的生態效益,而且能增加茶園收益。據各地測定,茶與經果林間作的綜合經濟效益比純茶園高50%左右。
3.茶—草本作物套種:在茶樹樹冠覆蓋度較小的幼齡茶園、台刈茶園和農村叢播稀植茶園中,套種具有固氮作用或經濟效益高的草本作物,如花生黃豆、綠肥、蔬菜及中藥等,形成灌—草兩層結構,既具有增加地面覆蓋、保持水土和改良熟化土壤、促進茶樹豐產結構形成的作用,又能提高這類茶園的土地利用率,增加茶園收益。

生態茶茶葉產品開發

生態茶
生態茶(4張)
該模式是以開發生產適應國內外消費潮流的無公害茶、綠色食品茶和有機茶為目標,將生態茶業建設與生態茶葉產品開發合為一體的環境保護型生態茶區建設。其基本做法是依環境質量分層次開發第一層次為對生態環境受到一定污染,茶葉品質較差或農殘超標的產地,在進行環境綜合治理、消除茶園周圍污染源的基礎上,建立無公害茶區,運用無公害生產技術增施有機肥,減少化肥用量,按照有害生物綜合治理的原則,推廣生防技術,在必須進行化學防治時,要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確保茶葉農殘逐步降至國家標準及歐盟規定的新標準以下,成為無任何公害的健康飲品。第二層次是在遠離城鎮與工業區,自然生態環境優越,大氣、地面水和土壤質量符合綠色食品與有機食品標準的產地。

生態茶茶區多元化

這是一些茶葉主產區近年在經濟結構調整中,運用生態學原理進行食物鏈對接而形成的一種以茶區經濟全面發展、茶農穩定增收為目標的複合結構型生態茶業建設新模式。該模式對減緩茶業受市場經濟衝擊而出現的波動,實現茶區生態經濟結構優化和茶業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