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甘薯瘟

鎖定
甘薯瘟是由青枯假單胞桿菌小種1引起的、發生在甘薯的病害。在甘薯苗期和成株期都會發生,導致葉片萎蔫,薯塊腐爛。 [1-2] 
甘薯瘟是一種蔓延迅速,具有毀滅性的細菌病害,也是中國檢疫對象之一。在中國的華南、中南、華東等地區均有發生。一般病田損失20%,嚴重的可高達60-70%以至全部失收,對糧食和飼料生產危害甚大。 [1]  [3] 
由於甘薯瘟的傳染來源很多,品種間抗病性差異顯著,因此,在防治上,除認真執行植物檢疫制度、嚴格禁止病薯病苗調運外,應以選育抗病良種和培育無病種苗為主,進行綜合防治。 [4] 
中文名
甘薯瘟
外文名
Sweet potato bacterial wilt
別    名
薯瘟、爛蔸、發瘟、甘薯瘟病、細菌性枯萎病
病    原
青枯假單胞桿菌小種1
為害作物
甘薯
為害部位
葉片、莖、薯塊

甘薯瘟病原特徵

青枯假單胞桿菌小種1
青枯假單胞桿菌小種1(3張)
中國對病原細菌的鑑定結果曾有不同意見:廣東鑑定為甘薯極毛幹菌(學名:Pseudomonas batatae Tseng et Fan);廣西報道的是黃單胞桿菌(學名:Xanthomonas Campestris Hwang et al.)和廣西芽孢桿菌(學名:Bacillus kwangsinensi Hwang et al.)。1981年南京農學院植保系根據不同寄主植物青枯菌菌株的比較研究,確定甘薯瘟病原細菌應歸為青枯假單胞菌(學名: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Smith)的小種1,又根據對6種糖和醇的利用以及脱氮作用的能力,甘薯瘟病原細菌應歸入生物型Ⅳ。 [1] 
青枯假單胞桿菌小種1菌體大小為(1.13-1.66)微米×(0.57-0.76)微米,肉汁腖瓊膠平板上菌落污白色,不規則形或近圓形。生長適温28℃,致死温度51℃,1-1.5%氯化鈉濃度可以生長,氧化酶、接觸酶、硝酸還原、脱氮作用、產氨、硫化氫產生試驗正反應,明膠不液化,澱粉不水解,石蕊牛乳鹼性腖化。青枯假單胞桿菌小種1可利用葡萄糖、蔗糖、果糖、木糖、海藻糖、α-半乳糖、衞茅醇、α-山梨醇、α-甘露醇,不能利用鼠李糖、乳糖和麥芽糖。方樹民等將該菌分為2個致病類羣,即Ⅰ型菌與Ⅱ型菌。Ⅰ型菌致病力弱,對多數抗病品種表現為弱毒力或無毒力;Ⅱ型菌致病力強,對多數抗病型品種具有很強的致病力。 [1]  [5] 

甘薯瘟為害症狀

甘薯瘟是一種萎蔫型維管束病害,從苗期到結薯期都可發生,其症狀常因甘薯的生育期不同而有差異。 [1] 

甘薯瘟苗期

如用病薯塊育苗,重病的不能出苗,腐爛於土中,輕病的雖能出苗,但長勢衰弱,葉色灰綠,無光澤,苗長至5-6寸(1寸約合3.33釐米)時,即表現萎蔫,莖基部發黑,維管束變褐,不久枯死。輕病苗外觀症狀不明顯,栽插大田後,一般在10-25天后出現症狀,此時薯類病害薯葉尖端稍呈萎蔫,特別在中午烈日下,萎蔫更為明顯。剖視地下部切口及其附近組織,可見組織變褐以至腐爛。撕開皮層,維管束由下而上變色,近下部為深褐至黑褐色,上部為淡黃色。在雨水多、濕度大的情況下,腐爛部迅速擴展,莖部組織腐爛,僅殘留維管束組織。如用健康無病薯秧栽插病田,則薯苗長至1-2尺時開始發病。腐爛莖部有臭味。 [1] 

甘薯瘟成株

成株發病時,如果薯藤還未長出不定根,則地上部薯葉萎垂,葉色暗淡,無光澤,地下根莖部變色以至腐爛,輕撥易斷。如已長出不定根,則病株葉片往往不表現萎蔫症狀,與健株不易區別,但長勢較弱,不能結薯。剖視莖基部,亦可見維管束變褐,甚者地下根基部分或全部腐爛。如不定根因提蔓或翔蔓被扯斷,則薯藤很快就萎蔫枯死,但葉片仍掛在莖上不脱落。 [1] 

甘薯瘟薯塊

病薯初期外表症狀不明顯,但如縱切薯塊,可見從藤頭或從鬚根處開始,維管束呈黃褐色條紋狀。橫切薯塊則可見維管束呈黃褐色小斑點,以後薯肉內部佈滿黃褐色或黑褐色斑塊。病薯味苦,有刺激辣味,煮不軟,最後表面也呈現水漬狀灰褐色病斑乃至整個薯塊軟腐,或一端腐爛,有濃液狀白色或淡黃色菌液,臭辣味更甚。 [1] 
甘薯瘟

甘薯瘟分佈範圍

20世紀50年代,甘薯瘟就已在中國廣東、廣西局部地區發生流行,以後由於隨意從病區調運補薯種苗,使病害不僅蔓延到廣東、廣西許多新區,而且擴展到湖南、江西、福建、浙江等省,最終導致中國的華南、中南、華東等地區均有發生。 [1]  [3] 

甘薯瘟侵染循環

甘薯瘟的初侵染來源主要是帶病種薯、種苗以及病田上壤。病原細菌在旱地土壤中至少可存活2年,但病地淹水半年後,病原菌失去活力。用病殘體堆肥,未經腐熟病原菌仍能存活,病薯、病藤餵豬排出的糞便也有病原菌,施入田間可引致發病。因此,糞肥也可成為初侵染來源。病原菌可通過補薯、種苗調運作遠近距離傳播,擴大病區。在病區,甘薯瘟還可通過帶菌有機肥、人畜和農具粘附病土,田間灌溉水及地下害蟲(如小象甲、螻蛄等)、田鼠等進行傳播。 [1] 
帶病薯塊或秧苗栽插後,病菌沿維管束向上移動,引致地上部萎蔫和枯死。輕病株可繼續生長,病原細菌逐漸移至薯塊而引致發病。土壤中的病原細菌通過切口侵入無病苗,切口癒合後的秧苗,病原菌多從側根侵入,但發病較晚,一般要到苗長一尺以上才出現症狀。薯塊形成後染病的植株,多從地下莖病部蔓延到藤頭(枴子)而侵入薯塊,也可從薯塊尖端或鬚根侵入,導致發病,腐爛病薯及爛根等殘體留落田間以及輕病薯和帶病藤蔓再經由不同渠道為下次發病提供初侵染源。 [1] 

甘薯瘟流行規律

甘薯瘟温濕度

病原細菌喜高温多濕。一般當月平均温度20℃以上時病害開始發生,並隨温度的上升而加速發展。發病最適温度為27-32℃,如伴有雨濕,最易引起病害流行。在中國廣東和廣西,每年發病期為4月中下旬至10月下旬或11月上旬。廣東以每年7-9月高温多濕時對秋薯為害最重。廣西如在6月份遇上時晴時雨的“黃熱水”天氣,最適於甘薯瘟發生。而在湖南、江西、福建和浙江南部地區,此病發生期為5月上中旬至10月下旬般以6-9月為發病盛期。但兩廣南部立冬前後種植的冬薯,正值此時氣温已降至20℃以下,一般不發病或很少發病。 [1] 
如上所述,在中國除南方地區的冬薯外,其他各季甘薯生長期的温度範圍內均可發生此病,因此温度並不成為該病發生和流行的限制因素。各年度間病情的變化主要決定於當時降雨量的多少。凡雨水多、土濕高,則發病重。地勢低窪、排水不良、土壤濕度大、土質粘重的田塊,發病較重。病田遭水淹後或輕病薯田中灌水後,都會促使病害大發生。旱坡地、砂質壤土一般發病較輕。 [1] 

甘薯瘟酸鹼度

土壤酸鹼度對甘薯瘟的發病也有一定關係,一般微酸性(pH為6-6.5)的土壤發病較重;鹼性(pH為7.5-8)的土壤發病較輕。 [1] 

甘薯瘟耕作制度

連作地、特別是春、秋薯連作地或不加選種和用老藤(千年藤)繁殖的田塊發病重。輪作地,特別是水早輪作和選用無病種薯育苗的田塊發病輕。前作是馬鈴薯番茄的薯地發病較重。病田以甘蔗、玉米、高粱、小麥、水稻、粟等禾本科作物輪作2-3年後可顯著減輕發病或不發生。 [1] 

甘薯瘟品種抗性

品種間抗病性差異很大,據中國各地報道,抗病力較強的品種有:台農3號、台農46號、桂農1號、新汕頭(紅心企)、廣薯15號、廣薯16號、湘農黃皮、南京92、64-11等;較感病的品種為60日薯、黃心薯、廉江白、北白港大白、廣東白皮、岑農1號、雷州薯、湛江薯、新藤薯、瀏陽紅皮等。 [1] 

甘薯瘟防治方法

  • 嚴格執行檢疫制度
確定疫區和保護區,嚴格執行檢疫法規。無病區要自行留種育苗,不要從病區引進種薯和種苗。病區不要把薯塊、薯苗外運或出售,以防病害擴大蔓延。 [4] 
對可疑薯苗,可試用薯苗濃縮浸出液接種番茄枝葉檢測法:薯苗洗淨並表面消毒後剪碎,加一倍量無菌水浸漬一小時,過濾後離心濃縮10分鐘,針刺接種番茄葉液或大葉脈,30℃飽和濕空下培養,24小時後觀察,如接種部位葉片組織水爛萎垂,説明薯苗帶有甘薯瘟病原菌。 [1] 
  • 選用抗病良種
選用抗病品種是有效的防治方法。據報導,抗病力較強的品種有廣薯14號,廣薯15號,廣薯16號、南京92、選一、湘農黃皮、華北48、華北40等,種植地區可以因地制宜推廣應用。 [4] 
  • 培育無病種苗
在貫徹“四自一輔”的種子工作方針的同時,必須在無病地選留無病薯種和培育無病薯苗,使甘薯田儘量做到淨地、淨苗、淨肥、淨水,從各方面防止病菌傳播危害。 [4] 
選無病薯塊的方法是,在收穫時,到田間選收健株的薯塊留作種用,育苗時用鋒利的小刀橫切薯塊兩端,切口如不變色是無病薯(如切口見有黃褐色斑點的都應淘汰而不能作種用),然後種薯用熱草木灰燙過後種植。 [4] 
苗牀要遠離病區,選擇地勢較高、排水良好、土質不太粘重的水稻田或新開荒地育苗。在剪苗種植時,要注意剔除病苗,選取無病苗栽種。 [4] 
  • 實行輪作,避免連作
病區凡有水灌溉的田地,最好限量與水稻輪作。旱地可與高粱、玉米、豆類、木薯、甘蔗等輪作,但不能與馬鈴薯、番茄、茄子、辣椒和煙草等作物輪作。
  • 加強栽培管理
病區應注意田間衞生,根據可能在甘薯種植前犁翻曬土10天以上,犁耕時每畝可施石灰75-100千克,以減少菌源。薯田要認真做好排灌工作,切勿積水淹灌,還要注意不使病田水流入無病田,以防止流水傳播。一旦發現病株,應立即拔除,集中燒燬,撒石灰粉或石硫合劑處理病株附近土壤。 [1] 
收穫時,必須把病藤、病薯等全部集中燒掉或挖坑深埋,不要隨便亂丟,如用作飼料,必須煮熟,不能生喂;如作堆肥,則應堆漚腐熟後施於水田中,不能施在旱地裏,以免飼料或糞肥帶菌傳播。注意防除小象岬、莖螟等害蟲,減少傳播與發病。 [1] 
  • 藥劑處理
抓住消毒處理關鍵環節和田間發病初始期做好藥劑控制。種薯及其工具可用99%高錳酸鉀晶體1000倍液浸10分鐘;種苗在扦插前既可採用種薯消毒辦法,也可採用80%乙蒜素乳油500倍液浸苗基部10分鐘,以促進傷口癒合。此外,在田間發病前或暴風雨過後即選用對口藥劑噴施預防。可選用20%噻菌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菌毒清水劑500倍液,或47%春雷·王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噴施,連續防治2-3次。 [2] 

甘薯瘟分級標準

甘薯瘟分級標準
等級
症狀
0級
植株正常無病
Ⅰ級
拐頭維管束變褐,薯塊受害不明
Ⅱ級
莖維管束褐變擴展及地上部,薯塊受害1/4內
Ⅲ級
拐頭腐爛少結薯
Ⅳ級
植株枯死 [6] 
甘薯瘟抗性評價標準
等級
標準
高抗(HR)
病情指數<0.5
抗病(R)
病情指數0.6-20.5
中抗(MR)
病情指數20.6-40.5
中感(MS)
病情指數40.6-60.5
感病(S)
病情指數60.6-80.5
高感(HS)
病情指數>80.6
注:病情指數=100×∑(各級病葉數×各級代表值)/(調查總葉數×最高級代表值) [6] 
參考資料
  • 1.    北京農業大學.農業植物病理學 第2版.北京:農業出版社,1991.10:181-184
  • 2.    《植保員手冊》編繪組.植保員手冊.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05:200-201
  • 3.    中國農作物病蟲害編輯委員會.中國農作物病蟲害 上.北京:農業出版社,1979.12:456-460
  • 4.    湖南農學院.植物保護.湖南: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10:232
  • 5.    劉中華, 餘華, 方樹民等. 甘薯瘟兩種不同致病型的初步研究[J]. 福建農業學報, 2011, (6):1016-1020.
  • 6.    劉中華, 餘華, 方樹民等. 甘薯瘟田間自然誘發鑑定及系統聚類分析[J]. 江西農業大學學報, 2014, (5):1066-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