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甌劇

鎖定
甌劇,原名温州亂彈,浙江省傳統地方戲曲劇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 
甌劇以“書面温話”作為舞台語言,已有三百多年曆史,較有影響的傳統劇目有《高機與吳三春》、《陽河摘印》以及創作的現代戲《東海小哨兵》等。1959年定名為甌劇。甌劇以唱亂彈為主表演上已形成統一的藝術風格,具有樸素、明快、粗獷而細膩的特點。文武兼備,唱做並重,以做工見長。音樂樸素、明快、流暢,表現力很強,能細緻地表達各種人物內心複雜感情。
2008年6月7日,甌劇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106。 [1] 
中文名
甌劇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7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申報地區
浙江省温州市
遺產類型
傳統戲劇
遺產編號
Ⅳ-106

甌劇歷史淵源

甌劇已有三百多年曆史,較有影響的傳統劇目有《高機與吳三春》、《陽河摘印》以及創作的現代戲《東海小哨兵》等。甌劇的音樂除亂彈外,還有高腔崑曲、徽戲、皮黃等劇種的唱腔曲調,十分豐富多彩。甌劇唱腔分“正亂彈”和“反亂彈”;正亂彈主要曲調有【慢亂彈】【二漢】【玉麒】【流水】【小桃紅】等;反亂彈有【錦翠】【洛梆子】【反流水】【反緊板】等。
温州甌劇,原名“温州亂彈”,形成於明末清初,多聲腔劇種,史來以演唱亂彈腔為主,兼唱髙腔、崑腔、徽調(皮簣)、灘簣、時調六種聲腔唱調。1959年,以温州古稱“東甌(王國)”,又有甌江流貫全境,因改稱“甌劇”,並以其為劇種名行於世。
甌劇表演 甌劇表演
明嘉靖年間(1522-1566),海鹽腔迅速佔領了温州城鄉。
清代,由於它聲音高亢,被泛稱為“高腔”,是時已流佈於全國各地。古來戲曲音樂的發展,有其極大的廣泛性、羣眾性和流動性,它們之間相互吸收影響,乃至催化、合化,本不足奇。
清中葉,曾發展到三十多個班社,盛極一時,至今,其流行區域的格局,基本未變。 [2] 
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政府將殘存的“鳳玉班”、“新鳳玉班”、“新新鳳玉班”(“勝鳳玉班”)合組為“温州勝利亂彈劇團”;其後,又先後將“更新”、“紅星”兩個亂彈班的部分骨幹充實於“勝利”,幾經整合,成為後來建團模製。
1957年起,政府從又先後選派(調)一些政治、行政及業務創作幹部擴充劇團班子、隊伍,形成一個體制較為完善、力量較為強大的戲曲編演團體。
1959年,經政府批准,改名為“甌劇”,併為“全民所有制劇團”。 [3] 

甌劇文化特徵

甌劇唱腔

甌劇表演照片 甌劇表演照片
甌劇以唱亂彈腔為主,兼唱高腔、崑曲、徽調灘簧、時調諸腔。甌劇亂彈腔與婺劇、紹劇等兄弟劇種的亂彈腔同源,但又有自已的特色,分正亂彈和反亂彈兩種。
其傳統亂彈本戲除《珍珠塔》中“後見姑”一段唱反亂彈外,全部唱正亂彈。甌劇的高腔,為曲牌聯綴體結構,音調高亢粗獷,以鼓擊節,一人獨唱,眾人幫腔,均無弦、管伴奏,唱時以悶鼓起點,或於道白後起腔,唱腔中夾有數板式的韻白,唱唸結合。甌中的崑腔為曲牌聯套體結構,伴奏以笛子為主,其調清柔婉轉,樸實無華,唱法比蘇崑稍緊促,保留了較古樸的風格。
甌劇中的徽調指西皮、二簧。皮、簧以徽胡主奏,曲調平穩、樸實,男腔高亢、激越,女腔柔和、婉轉。甌劇中的灘簧原為民間坐唱形式,後被亂彈班吸收,曲調輕盈動聽,流暢多變。甌劇中的時調則多為明清以來各地流行的民間俗曲。以上各種聲腔,在甌劇長期的舞台實踐中,各自保持獨特風格;但也有在同一個戲中幾種聲腔合用,或以崑曲開頭,接唱亂彈(如《賣胭脂》);或有昆有亂(如《雷峯塔》);或徽中夾亂(如《回龍閣》)等等。 [4] 

甌劇行當

甌劇的行當,最早有“上四腳”(生、旦、淨、醜)、“下四腳”(外、貼、副、未)之分。隨着劇目發展的需要,行當越分越細,最多時發展到三堂(即白臉堂、花臉堂、包頭堂)十六行腳色。白臉堂為:老生、正生、小生、四白臉、武生;花臉堂為:大花、二花、小花、四花臉、武大花;包頭堂為:老旦、正旦、當家旦、花旦、三手、拜堂旦. [4] 

甌劇表演藝術

甌劇表演 甌劇表演
甌劇的表演藝術,文武不擋,唱做並重,以做功見長。如小生可分窮生戲、風雅戲、花戲、箭袍戲、雌雄戲、姆姆(童生)戲、鬍子戲。在《陳州擂》《玉麒嶙》等劇中,翻撲跌打,一應俱全。小旦有悲、花、潑、癲、唱、武等六類戲;花旦要兼演刀馬旦,有時則反串武小生,如《哪吒鬧海》中的哪吒,是花旦的重頭戲。二花兼演武花臉,《紫陽觀》中杜青,要有“飛腿”、“倒爬”、“水雞步”、“虎跳”等武功表演。
此外,如小生的“麻雀步”;且腳的“寸步”、“跌步”、“三腳步”以及小花的“踢球”、“飛鑼”、帽功、扇功等,均有獨到之處.由於甌劇長期活動於農村,表演具有樸素、明快和粗獷的風格,表演生活細節,尤為真切動人。甌劇的武戲,更具獨特風格,吸收民間拳術而成的“打短手”、“手面跟頭”,演員赤手空拳,互相搏鬥,時翻時跌,動作緊湊。“打枱面”中的“上高”、“脱圈”、“銜蛋”等技巧,亦頗驚險。其它如三節棍、八仙棍、梅花棍對子連環(即“藤牌陣”)等武技,均頗有特色。 [4] 

甌劇舞台語言

甌劇的舞台語言,不全用温州方言,而是吸收了中原音韻的字音,加進温州方言的聲調,創造了一種特殊的舞台語言,俗稱“亂彈白”,聽來親切易懂。小丑大都用温州土語,以保持其風趣、詼諧的特色。 [4] 

甌劇亂彈

甌劇的亂彈,分為正亂彈和反亂彈兩種,均為板式變化體結構。定調正、反相差5度,各有原板、疊板、緊板、流水和起板、抽板、煞板等變化。伴奏樂器以笛、尺字胡、板胡為主,打擊樂多用大鑼大鼓。 [5] 

甌劇臉譜

甌劇的一字眉、手形臉,以及神話中的鯉魚臉、鳥臉、虎臉、龍臉等,都是惟妙惟肖,有獨特的創造。如《鐵桶城》中的黃模,傳説是青蛙精,他的臉譜是一隻向下伏的青蛙,兩道眉毛處是兩條後腿,鼻樑中間是青蛙的臉身,嘴臉是青蛙嘴,兩頰畫着青蛙的兩條前腿。當演員表演時,一揚眉,一動兩頰和嘴巴,就像一隻活青蛙在動,給人以奇妙的感覺。 [6] 

甌劇代表劇目

甌劇
甌劇(14張)
甌劇的劇目,豐富多彩,大都取材於民間故事和歷史故事。多數劇目內容具有強烈的人民性;曲調通俗,善於運用民諺俗語。著名傳統劇目有《高機與吳三春》《陳三嫋》《仇大娘》等。 [7] 
據不完全統計,甌劇的劇目約四百五十餘本,其中,包括甌劇的“正統”傳統“本家”老戲八十四本大戲;卻不包括新中國成立後新編、移植改編的劇目。倘全部囊括,其數將甚為可觀。 [8] 
若將八十四本“正統”“本家”大戲,按所唱的聲腔分,有“三昆”、“四高”、“五老”、“四冷”、“四徽”之分。 [8] 
“三昆”即三本唱崑腔的“老戲”:《連環計》《雷峯塔》《漁家樂》三本。其實,遠不止此數,尚有不下於二十本大小昆目未計;然,歷來依此相沿,故仍依此“傳統定數”為準。 [8] 
“四高”即四本唱高腔的“老戲”,它們是:《報恩亭》《雷公報》《循環報》《紫陽觀》四本。其實際情況是:尚有近三十本大小高腔戲未計,同樣也是歷代藝人依此沿稱,故仍沿此數。 [8] 
“五老”即五本唱亂彈腔的“老”戲,它們是:《施三德》《銀牌記》《賜雙刀》《苦相記》《全家福》五本老亂彈戲。 [8] 
“四冷”即四本不常上演的“冷門”亂彈戲:《四國齊》《醉幽州》《取寶刀》《鬧沙河》四本。 [8] 

甌劇傳承保護

甌劇傳承價值

歷史價值:在“温州雜劇”(南戲)的故鄉,迄今仍活躍着具數百年曆史的,集“高”、“昆”、“亂”、“徽”、“灘”、“時”六種聲腔唱調於一劇種的古老劇種,且世代繁衍於南戲故里,這在我國戲劇歷史上,是很獨特的歷史現象和歷史事實。 [9] 
學術價值:由我國“南戲”直接繁衍的古“四大聲腔”,在今天,世上僅存“高腔”與“崑腔”兩種。這兩種,在甌劇中史來都有留存和演唱,綿延至今。擁有此二腔者,全國不多,一直生存在南戲故里者,唯甌劇。 [9] 
藝術價值:甌劇劇目的豐富,音樂的浩博,臉譜的獨具,表演的獨到,生活氣息之濃郁,融(温州)“小南拳”打鬥之鬧猛,藤牌(陣)舞、浮缸舞之獨特等藝術風範,深深根植於浙南羣眾之中。 [9] 

甌劇傳承現狀

隨着社會的變遷、大眾傳媒方式的改變、市場經濟對傳統文化藝術的衝擊等原因,甌劇面臨着傳承和發展危機。 [10] 

甌劇傳承人物

李子敏,男,1930年3月生,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甌劇代表性傳承人,浙江省温州市申報。 [11] 
陳茶花,女,1931年10月生,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甌劇代表性傳承人,浙江省温州市申報。 [11] 
孫來來,男,漢族,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甌劇代表性傳承人,浙江省温州市申報。 [12] 

甌劇保護措施

2008年,甌劇招三十名藝徒,計劃用六年時間,關門培訓,為未來補充新人。 [13] 
2019年,為更好地滿足廣大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將每季度將舉辦一場甌劇文化惠民活動。 [14]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温州市甌劇藝術研究院獲得“甌劇”保護單位資格 [15]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甌劇項目保護單位温州市甌劇藝術研究院評估合格。 [19] 

甌劇社會影響

甌劇重要演出

2015年1月6,温州市甌劇藝術研究院在温州市東南劇院參加“甌劇藝術演出周”活動。 [16] 
2016年2月24日,甌劇在温州市鰲江鎮西塘社區環溪村進行專場演出。 [17] 

甌劇榮譽表彰

甌劇演員 甌劇演員
1954年,華東區首屆戲曲觀摩會演中,甌劇演員陳茶花以一折《賣綃會》獲演員三等獎。 [18] 
1957年,浙江省舉辦戲曲會演大會,甌劇《高機與吳三春》獲得劇本二等獎。 [18] 
1957年,浙江省舉辦戲曲會演大會甌劇《高機與吳三春》獲得演出獎。 [18] 
1957年,浙江省舉辦戲曲會演大會甌劇《高機與吳三春》獲得舞美製作獎。 [18] 
1957年,浙江省舉辦戲曲會演大會甌劇《高機與吳三春》獲得音樂演奏獎。 [18] 
1957年,陳茶花參演甌劇《高機與吳三春》獲得演出一等獎。 [18] 
1957年,金萬宣參演甌劇《高機與吳三春》獲得演出二等獎。 [1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