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亂彈

(浙江省台州市、浦江縣地方傳統戲劇)

鎖定
亂彈,浙江省台州市浦江縣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台州亂彈起源於明末清初,接駕時,地方官為便於上奏,將各地方劇種混在一起而演變的。台州亂彈在表演上具有粗獷、激昂、純樸的風格,其武打動作吸收了民間武術並加以美化。浦江亂彈是以浦江當地民歌“菜籃曲”為基礎,並在“諸宮調”講唱藝術和中國戲劇南戲的相互影響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浦江亂彈以三五七、亂彈三尖、二凡、蘆花調、撥子等為腔調,以五人為穩定行當,以吹奏樂器為主,絃樂器和彈撥樂器為輔的伴奏樂器。 [1-4] 
2006年5月20日,亂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申報地區浙江省台州市和浦江縣,遺產編號為Ⅳ-39。2019年11月12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旅遊和文化部批准,浦江縣文化館浙江台州亂彈劇團獲得“亂彈”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5-6] 
中文名
亂彈
批准時間
2006年5月20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遺產編號
Ⅳ-39
遺產類別
傳統戲劇
申報地區
浙江省台州市、浦江縣

亂彈歷史淵源

亂彈台州市亂彈

發源地
台州亂彈 台州亂彈
據《臨海李氏宗譜》載:李氏宗祠在清乾隆時,族人李惠卿,字應考,號槐庭。在經商有成後,晚年在宗祠內開設亂彈班,即山兵亂彈,教唱高腔戲,為台州亂彈起源地。 [1] 
名字來由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1年),乾隆南巡時,兩淮鹽商調集了全國100多個地方劇種在揚州接駕。地方官為便於上奏,將各地方劇種分為“雅”、“花”兩部。“雅”單指崑腔,“花”即雜,雜者亂也,故統稱亂彈。 [1] 
發展歷史
台州亂彈的歷史照片
台州亂彈的歷史照片(4張)
據《台州地區志》記述:晚唐、五代時,已有參軍戲或雜劇演出。1987年,黃岩縣靈石寺塔大修時,發現一批陰刻戲劇人物畫像磚,製作於北宋乾德三年(965年),有參軍戲劇或雜劇腳色形象。
宋代南戲漸形成,台州為其發源地之一。其時州縣均有官辦演劇組織,名為“散樂”。現存南戲劇本《張協狀元》中有《台州歌》,為地道的台州曲調,其語言也具有濃厚的台州鄉土氣息,不少對白純系台州方言。
元代,雜劇流行於台州。元末明初,黃岩人陶宗儀《輟耕錄》記載台州戲曲資料頗多(今人考證認為,這是歷史上使用戲曲名詞之始。其間,陶宗儀整理發掘台州詞調,在黃岩演出尤盛)。
台州亂彈——《戚繼光》8場劇照
台州亂彈——《戚繼光》8場劇照(16張)
明·成化二年(1466年),進士陸容《菽園雜記》載黃岩等地,“皆有習為倡優者,應戲文子弟,雖良家子亦不為恥。”此後,高腔與崑腔繼起。
明末清初,寧海縣(包括今三門縣)等地有平調,所唱高腔較平,故名。
清代乾隆年間(1736—1796年),亂彈腔在黃岩一帶興起,以緊亂彈、慢亂彈、二喚為主幹唱調,兼唱崑腔,高腔,形成三腔合唱的台州式的“黃岩亂彈”,相沿約160年。
民國初期,亂彈發展迅速,共有20多副戲班。同時有高腔班十餘副、徽班5副。
20世紀中後葉,由於各方面原因,亂彈曾停息了30年。
2005年,台州亂彈劇團才重新建立。重新組建的台州亂彈,分析了過去一度時期台州亂彈陷入了生存困境的原因,進行改革,對外宣傳,依靠當地政府,走出了困境。 [1]  [7] 

亂彈浦江縣亂彈

浦江亂彈 浦江亂彈
浦江亂彈是以浦江當地民歌“菜籃曲”為基礎,並在“諸宮調”説唱藝術和中國戲劇南戲的相互影響下發展起來的。 [2]  [8] 
北宋靖康之後,北方淪陷,宋廷南渡,定都臨安,隨着瓦舍在臨安的大量興起,在北方盛行的講唱藝術在南方也隨之風行起來。於是,浦江也出現了講唱藝術表演團體——坐唱班,也叫“什錦班”。所謂“十錦”,是明初出現在江蘇一帶的民間樂曲《十番鑼鼓》的別稱,“十樣錦”的簡稱。“什錦班”既是浦江人婚喪禮儀、祀神祭祖等眾多民俗活動的一支不可或缺的演奏隊伍,也成了民間一種自娛自樂的形式和藝人們賴以養家餬口的謀生手段。
北方講唱藝術在南方流行後,由於南方的地理環境、風俗民情以及人們性情、喜好等各方面的不同,南方人不可能照搬全抄,而是在吸收北諸宮調的基礎上,根據南方的特點和本地民眾的口味,進行了再創作,形成了具有南方特色,更適合南方人口味的南諸宮調。浦江坐唱班在這一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採用了大量當地民間樂曲作為基調,使得諸宮調和踏歌產生融合,形成了具有獨特藝術風格地方特色的戲曲劇種——浦江亂彈。
浦江亂彈表演
浦江亂彈表演(9張)
而在這之前,温州的南戲在北宋宣和年間已經出現。不過,那時產生的南戲,是用里巷歌謠演唱的,僅僅出現在社火等祭神活動中,尚未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南戲。只有到了南宋光宗朝(1190~1194),才出現了象《趙貞女》《王魁》這樣成熟形態的劇目,成為真正意義上戲劇。於是,正在成長中的南戲大量地吸收了南諸宮調——浦江亂彈,而逐漸摒棄了“里巷歌謠”,水到渠成地完成了整飭、融合後脱穎而出了。
自南宋末年至明朝中葉的數百年間,浦江一直以講唱藝術“什錦班”的形式流行於世,經久不衰。到了明朝中葉,浦江亂彈始由坐唱搬上舞台,由此浦江也盛行起搭台演戲之風。浦江桐木殿村就有一座建於明末(1622)的戲台,至今完好如初。
浦江亂彈形成舞台藝術後,迅速在鄰近的州縣流傳,並以絕對的優勢壓倒妙舞清歌的崑曲,不但使士大夫縉紳里黨之類相與共習,諸凡宴會賓嘉亦必以演戲為盛禮,而且發展到官府叫好的戲班到縣衙做戲,人稱抓戲。清代有一位叫鄭桂東的詩人這樣寫道:“送餘烏飯樂寬閒,演戲迎神遍市圜;妙舞清歌人不醉,鄉風貪看亂彈班。”可見,當時演戲之盛和人們對浦江亂彈的喜愛程度。
清光緒二十五年始,浦江亂彈班象雨後春筍般地發展起來。根據各地演戲通例,會場戲須先由高腔開始,而浦江亂彈班是鳴鑼開始的“登殿班”,處於執牛耳的地位。登殿班既掌有先開鑼的權利,如某班不懂規矩擅自開鑼,登殿班可拿走他們的祖師爺以示懲罰,犯規者則須踏八仙向登殿班陪禮道歉,待登殿班交還祖師爺後才能演戲。
浦江亂彈——《戚繼光》
浦江亂彈——《戚繼光》(4張)
在浦江亂彈戲班呈現繁榮趨勢時,浦江亂彈的坐唱班也以驚人的程度在蓬勃發展,而且久盛不衰。民國三十四年,浦江城隍廟菩薩開光,有一百二十多個“什錦班”參加了開光慶典。這些“什錦班”三分之二為浦江亂彈,崑曲三十班,其他的有徽班、灘簧、時調等。當時僅石馬一鄉,就有十三班浦江亂彈什錦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金華市組建了浙江婺劇團,把盛行於婺州一帶的戲曲劇種統稱婺劇,與此同時,各縣市也都紛紛成立劇團。於是,浦江亂彈成了婺劇的主要聲腔之一。衢縣則把當時正在域內演出的浦江亂彈新春班就地整編,成立了衢州市婺劇團。
改革開放後,浦江縣文藝宣傳隊也改為婺劇團,編排演出了浦江亂彈的大量傳統劇目,足跡遍及浙江的大部分地區和江西、福建等地。由此,浦江亂彈也曾再次出現繁榮發展的局面。 [2] 

亂彈文化特徵

亂彈台州市亂彈

台州亂彈是一種浙江省的漢族戲曲劇種,是全國少有的多聲腔亂彈劇種之一。台州亂彈在表演上具有粗獷、激昂、純樸的風格,其武打動作吸收了民間武術並加以美化。台州亂彈的聲腔是高腔、崑腔、亂彈、徽調、詞調和灘簧等的融合,其舞台語言以中州韻為基礎,結合了台州方言音調。隨着劇種的發展,行當分類越來越細。在表演方面,台州亂彈有許多絕技,如“耍牙”“雙騎馬"”“鋼叉穿肚”“甩火球”“雨傘吊毛”等,長期以來一直為人所稱道。 [3-4] 
語言與唱腔
亂彈唱腔豐富,以亂彈為主,兼唱崑曲、高腔、徽調、詞調、灘簧等。其舞台語言以中原音韻結合台州官話,充滿民語鄉韻,通俗易懂,別具特色。 [4] 
伴奏樂器
伴奏樂器有文場、武場的分別,文場分絲竹管絃樂曲和嗩吶曲兩類,武場分鬧台鑼鼓和表演鑼鼓兩類。 [4] 
腳色行當
台州亂彈的腳色行當分“上四腳”和“下四腳”,“上四腳”包括生、旦、淨、醜,“下四腳”包括外、貼、副、末。 [4] 

亂彈浦江縣亂彈

腔調
浦江亂彈的主要腔調有三五七、亂彈三尖、二凡、蘆花調、撥子等,各分若干板腔,自成完整的系統。 [8] 
伴奏樂器
伴奏樂器以笛子、嗩吶等吹奏樂器為主,絃樂器和彈撥樂器輔之,表演則粗獷有力。 [8] 
角色類型
浦江亂彈現場
浦江亂彈現場(3張)
原始的角色起源於南宋末年的浦江亂彈,即末泥——男主角,後發展成為“正末”、“生”;引戲——戲頭,多數兼扮女角,稱“裝旦”;副淨——本自參軍;副末——本自“蒼鶻”;裝孤—扮官的角色。後來沿襲了宋雜劇的行當配製,也是五人,即司鼓、小鑼、三樣、正吹、副吹。後來隨着戲劇的不斷髮展,浦江亂彈在明末清初形成舞台藝術時,行當體制已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已不僅僅侷限於五個人了,且有了較為嚴密的管理體系。 [9] 
亂彈班
浦江亂彈班的帶班人概稱“領袖”,服裝則屬“行頭主”所有,按總收入的十分之一收取行頭費用,對老演員稱“堂宗師父”。演員叫場面,行當分十三門,即花旦、正旦、貼旦、老旦、小旦、大花、二花、小花、四花、老生、老外、付末、小生。按行內的説法和人們的觀點,浦江亂彈班中凡具有八角子弟的戲班才稱得上是好班子,八角子弟又分上四角和下四角。上四角指較難學的角色,即大花、正旦、老生、正吹;下四角比較容易學,通常指花旦、小生、小花、鼓板。 [9] 
亂彈樂隊
浦江亂彈的樂隊稱後場面,分為文堂和武堂.文堂指笛子(橫風)、板胡、科胡、二胡、大嗩吶、小嗩吶(吉子)、先鋒、月琴、三絃等;武堂包括鼓板、大小鑼、大小鈸、戰鼓等。樂隊的分工一如坐唱班,正吹負責笛子、二胡、大嗩吶、戰鼓;副吹負責板胡、科胡、大嗩吶、小嗩吶、先鋒;三樣負責大鑼、大鈸、小鈸、月琴、頭筒;小鑼負責小鑼、三絃、敲板;鼓板負責篤鼓、夾板和大鼓。此外,戲班中還另設小班,即管飯、燒飯一人,挑水、挑行李四人,其他除領袖和行頭主外,還有負責寫戲即負責聯繫演出的成頭一人,廂房三人(頭箱、三箱、盔箱),泡茶一人。 [9] 

亂彈分佈地區

台州亂彈,原本叫做黃岩亂彈,主要流行於台州、温州、寧波、紹興、金華、麗水等地區。 [4] 
浦江亂彈,主要流行於浦江、臨安、建德、桐廬一帶和婺、衢、處、温、台以及江西等地。 [2] 

亂彈代表劇目

台州亂彈有300多個劇目,常演劇目有“七閣八帶九記十三圖”,七閣包括《回龍閣》《蘭香閣》等,八帶包括《鴛鴦帶》《掛玉帶》等,九記包括《拜月記》《白兔記》等,十三圖包括《百壽圖》《雙獅圖》等。此外代表性劇目還有《三星爐》《紫陽觀》《漢宮秋》《連環記》《長生殿》《單刀會》《五虎平西》《陽河摘印》《錦羅衫》《紫金鐲》等。 [4] 
浦江亂彈劇目大約有300多個,代表性劇目有《西施淚》《江南第一家》《梨花獄》《藍知府斷案》《花頭台》《鞭打蘆花》《浦陽江之女》等。 [8]  [10] 

亂彈傳承保護

亂彈傳承價值

台州亂彈,浙江四大亂彈之一,現存中國戲曲中歷史悠久、演出形態古老、劇目豐富、表演藝術具特色的劇種之一。 [7] 
浦江亂彈是一個古老的戲曲劇種,浙江婺劇的主要聲腔之一。 [2] 

亂彈傳承狀況

台州市亂彈
2005年,重新組建台州亂彈劇團,分析了過去一度時期台州亂彈陷入了生存困境的原因,大膽改革,啓用新人,順應市場,改變陳舊,觀念創新,對管理體制,用人體制,分配體制大膽進行改革,對外擴大宣傳,依靠當地政府,走出了困境。
台州亂彈劇團努力探索“民辦公助”的新型管理模式,在推行一系列改革下,有效地激發了個人的藝術才志和積極向上的工作作風。確定了“我的亂彈我的團”為核心價值觀,“保護文化遺產,延續中華文脈”為劇團使命,“打造台州文化金名片”為劇團願景,“崇德、尚藝、敬業”為劇團精神,“勤奮、務實、自律、創新”為工作作風等系列核心理念。從而使每個演職人員改變了觀念、樹立了自信,增強了團隊精神和凝聚力。 [7] 
浦江縣亂彈
浦江亂彈依託以前的農村劇團基礎上變化而來的什錦班存活着的,並且傳承下去。20世紀50年代末用毛筆抄寫的浦江亂彈劇本,成為浦江整理亂彈劇目的重要資料。婺劇團根據這些重要浦江亂彈劇本,編排演出了浦江亂彈的大量傳統劇目。 [2]  [11] 

亂彈傳承人物

許定龍,男,漢族,1941年生,浙江天台人。2008年1月,許定龍入選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亂彈代表性傳承人。 [12-13] 
傅林華,男,漢族,1958年生,浙江臨海人。2008年1月,傅林華入選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亂彈代表性傳承人。 [12]  [14] 
趙福林,男,1939年生,浙江浦江人,是浦江亂彈浙江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15-16] 
張淑萍,是浦江亂彈浦江縣級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17] 

亂彈保護措施

台州市亂彈
2005年,海正藥業等三家企業和市、區兩級政府共同出資成立了台州海東方亂彈劇團。2012年,正式改名台州亂彈劇團。 [18] 
2009年7月,《台州亂彈》由浙江攝影出版社出版,作者是胡來賓。它詳細記錄了台州亂彈的生存環境、歷史、傳承等內容。 [19] 
台州亂彈
台州亂彈(6張)
2012年,新建成的台州亂彈陳列室,記述了台州亂彈自明末清初以來300餘年的演進史,收藏了鑼鼓等打擊樂器、文場器樂設備、絕技“耍牙”的牙塊等大量表演器具和珍貴古籍文獻。 [18] 
2013年,《戚繼光》歷史劇創編啓動,台州亂彈劇目首次列入全省文化精品扶持項目。 [20] 
2014年,台州亂彈戲曲專班開班。 [20] 
浦江縣亂彈
2009年7月,《浦江亂彈》由浙江攝影出版社出版,作者是洪波。它詳細記錄了浦江亂彈的形成與發展、內容與特色、搶救和保護等內容。 [21] 
2013年5月,浦江縣舉辦浦江亂彈表演培訓班,旨在更好的保護和傳承浦江亂彈這個國家級非遺項目。 [22] 
2014年,浦江亂彈成功入選浙江省傳統戲劇之鄉,成為首批傳統戲劇特色縣,這將使浦江亂彈這一民間民族文化寶貴遺產得以較好地傳承發展。 [23] 
2022年9月,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公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履職盡責情況評估建議公示,浦江縣文化館保護的亂彈項目合格。 [27] 

亂彈社會影響

亂彈重要演出

台州市亂彈
台州亂彈的生活照
台州亂彈的生活照(8張)
2011年,台州亂彈劇團出訪德國,這是它首次走出中國大門。 [20] 
2012年,台州亂彈劇團出訪新西蘭,這是首次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委派代表國家出國交流,並首次受中國國外總理接見。同年年11月,台州亂彈大型情景紀實劇《我的亂彈我的團》在椒江劇院上演。新老一代亂彈藝術家上台聯袂演出,還原台州亂彈這一經典的戲曲劇團,濃縮了歷史傳承的精華和精髓以及現代舞台藝術的發展和創新。 [18]  [20] 
2014年,“台州亂彈一年一省(上海)巡演”舉辦,這是它首次跨省巡演。同年,上海星期廣播會台州亂彈摺子戲專場舉行,是首次被邀入滬專場直播。 [20] 
2015年,台州亂彈《小宴》翎子功在央視春晚演出,這是首次登上國家級重大演出。 [20] 
浦江縣亂彈
2015年2月,浦江亂彈劇目《鬧花燭》在浦江縣東山公園羣眾大舞台的春節節目中演出。同年8月,浦江亂彈絕技油彩變臉《火燒子都》,由浦江亂彈金華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林紅陽獨挑大樑,飾演子都這一角色,在表演的短時間內做到速度快、臉抹勻、手乾淨,加上林紅陽的動作、表情、眼神都演繹得十分到位。 [24-25] 

亂彈榮譽表彰

台州市亂彈
2013年,台州亂彈摺子戲《小宴》參加浙江省珍稀劇種匯演,首次獲得頭魁。 [20] 
2014年,台州亂彈現代小戲《老村新路》獲浙江省會演雙金獎,首個省級會演雙金獎。同年,台州亂彈樂隊在浙江省戲曲音樂(演奏)匯演,劇團樂隊首次參加省級比賽並獲大獎。 [20] 
2019年4月,台州亂彈現代戲《我的大陳島》在椒江劇院首次公演,獲得浙江省“五個一”工程獎。 [26] 
浦江縣亂彈
浦江亂彈新編歷史劇《西施淚》《江南第一家》《梨花獄》等除屢獲獎項外,分別被拍攝成電影和電視劇。 [8] 
浦江亂彈小戲《藍知府斷案》獲得國際小戲藝術節金獎和“全國稀有劇種保護獎”。 [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