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瓜嶺村

鎖定
瓜嶺村既是行政村又是自然村,該村位於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新塘鎮東部。明成宗年間,大多種瓜於此,搭棚看瓜,逐漸定居成村,故名瓜洲,又名瓜嶺。
瓜嶺村位於新塘鎮東部,廣園東快速路沙埔出口。總面積0.6平方公里,4個村民小組。瓜嶺村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是廣東著名的僑鄉,旅居海外的華僑已超過兩千。村民為漢族,屬廣府民系,使用粵語。2015年末,該村户籍人口714人。其中,男性363人,女性351人。非户籍外來人 口100人。 [1] 
村擁有廣東最具特色的碉樓:為防盜匪劫掠,保護村民,以黃田惠為首的海外僑胞解囊捐資,於1929年建成了“寧遠樓”。抗戰期間,該碉樓還抵禦過日本侵略者,並可以看到碉樓鐵窗上的彈痕。
寧靜古樸的瓜嶺村,有傳統的明清建築,有異化的中歐式碉樓,有愛國愛鄉的華僑,它是一個獨特而多元化的人文載體。 [2] 
中文名
瓜嶺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中國
地理位置
增城區新塘鎮東部
面    積
1.6 km²
電話區號
020
郵政編碼
511340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672人
車牌代碼
粵A
方    言
粵語

瓜嶺村歷史由來

瓜嶺村[Guālǐng Cūn] 位於廣州市增城區新塘鎮轄內。相傳明成宗年間,不少農民於此種瓜,搭棚看瓜,逐漸定居成村,故名瓜洲,又名瓜嶺,距今有 500 多年曆史。村內建築類型豐富,村落佈局嚴謹,既有傳統的明清建築,又有異化的中歐式碉樓,具有獨特而多元化的人文氣息。其中最具特色的當屬寧遠樓、棠蔭樓兩座碉樓,分別矗立在村東和村西,於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由當地華僑集資興建。從 19 世紀 50 年代起,瓜嶺村不斷有村民出洋謀生,是廣東著名僑鄉。但村裏婦孺較多,為防盜匪劫掠,1928 年該村旅外僑胞捐資興建兩座碉樓。抗戰期間,該碉樓還抵禦過日本侵略者。其中,寧遠樓矗立於水深約 5 米的水泊中,是廣州地區惟一的水上碉樓,樓高 21 米,寬 5.2 米,共 4 層,三層以上的四隅各置 1 個小碉堡,第三、第四層牆外部都有一個倒錐形的孔,作為攻擊敵人的槍、炮射擊口。第三層的四周牆角還有觀察敵情的瞭望口,並加建專門用於射擊的槍眼堡,高約 2 米,可同時容納 3人站立持槍對外射擊;該村除東西 2 座碉樓護衞,南北還有 2 座門樓護村;水道環繞全村,起護村之作用。村內現存有四房黃公祠、聖匡黃公祠、愛閒黃公祠等祠堂 9 座,各房祠頂上刻有各式各樣的精緻圖案。另有“玉虛宮”廟宇 1 座,古民居、僑居、文物點若干處。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 [7] 

瓜嶺村行政區劃

截止至2006年底,總面積0.6平方公里,轄4個村民小組, 共有179户,總人口有662人,其中外來人口約有120人。

瓜嶺村姓氏人口

主要姓氏為黃姓,其先祖於明景泰七年(1456年)從新塘黃沙頭埔公坊遷移至該地定居。村民為漢族,屬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2015年末,該村户籍人口714人。其中,男性363人,女性351人。非户籍外來人口100人。清咸豐六年(1856年)前後,當地村民乘坐三桅帆船到海外謀生,加入美洲的淘金熱潮中,20世紀三四十年代,又有大批村民到新西蘭等地謀生。今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近3000人,主要分佈在新西蘭、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等國。 [5] 

瓜嶺村經濟狀況

村集體經濟收入主要來源為商鋪、魚塘出租,村民收入主要經濟來源為出外務工。村已實現“六通”(通水泥路、通電、通水、通電話、通有線電視、通公共汽車)。近年來村注重改善村容村貌,投資建成一個文化休閒公園,備有籃球場、圖書室、文化室等設施。
2006年村集體經濟收入26萬元,村民人均收入4160元。村集體經濟收入主要來源為商鋪、魚塘出租,村民收入主要經濟來源為出外務工。村有民營企業12家,大多數為紡織配套類企業。
特色農業為香蕉,規模種植户5~6户,種植面積達400畝,2006年產量400噸,實現產值48萬元,種植户人均收入3700元。

瓜嶺村基礎設施

該村已實現“六通”(通水泥路、通電、通水、通電話、通有線電視、通公共汽車)。
從2004年起,該村共投入45萬元用於村容村貌建設,並投入資金20萬元建設一個休閒公園,有燈光籃球場、圖書室、文化室等設施。

瓜嶺村歷史文化

增城瓜嶺村 增城瓜嶺村
增城瓜嶺村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是廣州惟一的水上清代建築民居羣。據説在公元1856年前後,就有當地村民乘坐三支桅船到海外謀生,加入到美洲的淘金熱潮,到20世紀30、40年代,更有大批村民到新西蘭等地謀生。
瓜嶺村是典型的嶺南水鄉風格。水道、荔枝林、碉樓、祠堂、民居的佈局在戰亂時代,有戰略性意義,水道環繞全村,起到護村的作用,岸邊有全村最高的建築碉樓(相當於9層樓高),可以觀察遠方的敵人;對岸有生長上100年的荔枝林,相當茂密,豐收的季節,場面應該十分熱鬧。

瓜嶺村鄉村特色

碉樓:
瓜嶺村有兩座碉樓,矗立在從瓜嶺村流過的瓜洲河之上的叫做寧遠樓,四層高,三層以上的四隅各置1個小碉堡,因而被稱作是四角碉樓。
水上碉樓有其獨到之處,首先如遇外敵入侵,可以拉起與河岸相連的吊橋,這樣碉樓就變得易守難攻。碉樓首層正中有一塊石碑鑲嵌牆中,記載着建樓的經過。
寧遠樓 寧遠樓
修建碉樓是因為從19世紀50年代起瓜嶺村就不斷有村民出洋謀生,村裏多是婦孺,僅1919年,土匪就進村綁架了僑眷36人。
1928年,為防盜匪劫掠,該村旅外僑胞捐資修築兩座碉樓,其中一座就是寧遠樓。
抗戰期間,該碉樓還抵禦過日本侵略者,並可以看到碉樓鐵窗上的彈痕。
石橋:
該村河上一座石橋是20世紀80年代修建的,名為東安大橋,據説修橋之前,村民都是擺渡過河。
舊街:
河西岸,小村最寬闊的一條街道叫舊街,臨街的是祠堂、書院,全部朝東而立,共有八間祠堂,多是兩進的格局,比較簡樸。
規模最大的是四房黃公祠,是三進佈局。11條狹窄的麻石巷分列其後,背後是大約200間新舊民居,既有鍋耳房,也有小別墅,佈局已經不是特別整齊。
龍舟:
該村河東岸是荔枝林,河涌兩個小小的分支,大約二三十米長的小支流,裏面各停泊着一艘龍舟。每年端午,村裏都會將龍舟沿河道劃出,與各村競賽。
划龍舟對於嶺南水鄉來説是一件大事,所以村史上對村裏的龍舟還有詳細的記載,解放前村裏有三艘龍舟,解放後先後翻裝和新裝了三艘,都停在岸邊,等待來年的比賽。
北帝廟:
雕樓建在河上,用一個吊橋和岸邊相連。站在雕樓頂上北望,河邊高速公路旁是一座小小的北帝廟,始建於乾隆年間。

瓜嶺村所獲榮譽

2021年9月23日,被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農業農村部、中央宣傳部、民政部、司法部、國家鄉村振興局認定為第二批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 [3-4] 
2023年11月,入選“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首批典型縣鎮村。 [6] 
2023年1月,入選《廣州市地名保護名錄(第一批)》。 [8] 
2023年4月,獲得國家3A級旅遊景區稱號。 [9]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