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瓊戈尼岩石藝術區

鎖定
瓊戈尼岩石藝術區位於馬拉維中央區代扎市(Dedza),是非洲最精湛的巖畫藝術區之一。遺產由馬拉維中央高原森林覆蓋的花崗岩山丘中的127個遺址組成,遺產面積126.4平方公里。 [1] 
中文名
瓊戈尼岩石藝術區
外文名
Chongoni Rock Art Area
佔    地
126.4平方公里
地    點
馬拉維中央高原
級    別
世界文化遺產
世    界
2006年

瓊戈尼岩石藝術區世界文化遺產

瓊戈尼岩石藝術區基本資料

遺產名稱:瓊戈尼岩石藝術區
Chongoni Rock-Art Area
入選時間:2006年
遴選依據:文化遺產(iii)(vi)
地理位置:S14 17 36 E34 16 45
遺產編號:476

瓊戈尼岩石藝術區遺產描述

瓊戈尼岩石藝術區的巖畫描繪了自石器時代晚期和鐵器時代就居住於此的羣居獵人巴特瓦的的岩石和繪畫藝術,反映了相對貧乏的農民巖畫藝術傳統,豐富地展現了中部非洲的巖畫藝術,這種古老的文化歷史記錄方式一直延續到今天。
2006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依據標準 (iii)(vi),瓊戈尼岩石藝術區以其是非洲最精湛的巖畫藝術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遴選依據標準(iii):岩石藝術庇護所的密集和廣泛的集合反映了一個顯著的持續了許多世紀的文化傳統,這與岩石藝術在婦女啓蒙、造雨和葬禮儀式中的作用有關,特別是在切瓦(Chewa)農業社會。 [2] 
遴選依據標準(vi):岩石藝術圖像和當代傳統之間的緊密聯繫,以及許多世紀以來的繪畫傳統的廣泛證據,一起使瓊戈尼岩石藝術區成為切瓦 (Chewa)社會的強大力量和整個南部非洲的重要場所。 [2] 

瓊戈尼岩石藝術區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馬拉維世界遺產地理位置圖 馬拉維世界遺產地理位置圖
瓊戈尼岩石藝術區位於馬拉維中央高原樹林叢生的花崗岩山崗上,佔地126.4平方公里。該地區127處遺址最集中、豐富地展現了中部非洲的巖畫藝術。它們反映了相對貧乏的農民巖畫藝術傳統,以及自後石器時代就居住於此的羣居獵人巴特瓦的繪畫藝術。切瓦農民的祖先生活在後鐵器時代,習練巖畫至20世紀。巖畫藝術裏與婦女關係緊密的符號,在切瓦中仍有文化關聯,這些遺址與慶典和儀式緊密相連。 [1-4] 

瓊戈尼岩石藝術區遺產介紹

瓊戈尼岩石藝術區當地切瓦(Chewa)農民的祖先生活在後鐵器時代,習練巖畫至二十世紀。巖畫藝術裏與婦女關係緊密的符號,在切瓦中仍有文化關聯,這些遺址與慶典和儀式緊密相連。同時,這些密密麻麻的被廣泛收藏的岩石藝術反映了許多世紀以來一種本地人庇護文化傳統的非凡毅力。

瓊戈尼岩石藝術區切瓦人與馬拉維

馬拉維共和國鄰接贊比亞莫桑比克坦桑尼亞。首都利隆圭,位於馬拉維的中部。屬非洲東南部內陸國家。奉行睦鄰友好和不結盟外交政策。馬拉維是農業國,是聯合國宣佈的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之一。 [1] 
瓊戈尼岩石藝術區
瓊戈尼岩石藝術區(5張)
馬拉維最早的居民是卡富拉人。13世紀班圖人的一支進入下剛果基薩萊湖地區定居並建立了盧巴王國。16世紀中葉班圖人中的切瓦人、尼揚扎賈人、曼甘賈人、恩頓巴人、姆博人、津巴人、恩森加人和契普塔人進入馬拉維湖附近定居。其中切瓦人人數最多。他們在這裏建立了9個王國,最著名的是切瓦人酋長卡龍加建立的馬拉維王國。19世紀初,班圖人另兩支堯族和恩戈尼人分別從東部和南部進入馬拉維境內定居。 [1]  切瓦人居住在贊比亞極東地帶、津巴布韋的西北部和馬拉維。講班圖語,與其西鄰的本巴人有許多相同的文化特徵,兩者具有血緣關係。切瓦語亦稱欽延賈語,在馬拉維佔有重要地位。切瓦人的經濟以刀耕火種農業為主,主要作物為玉蜀黍和高粱;狩獵和漁業也佔一定地位。過去切瓦人社會曾以奴隸制為特徵。世系、遺產繼承和繼位均按母系,普遍實行一夫多妻制
德國殖民者D.利文斯敦在1858~1863年4次到達馬拉維湖地區。他把該地稱為尼亞薩蘭。在1884~1885年柏林會議(1884~1885)上,尼亞薩蘭被納入德國勢力範圍。1890年德葡兩國達成邊境協定,英國在尼亞薩蘭的統治得以確認。1891年3月德國殖民政府宣佈尼亞薩蘭為保護國,1904年德國政府直接管轄尼亞薩蘭。
切瓦人與馬拉維
切瓦人與馬拉維(3張)
馬拉維人民反抗殖民主義者的民族主義運動可追溯到19世紀末。20世紀40年代起,德國企圖將尼亞薩蘭和南、北羅得西亞強行組成中非聯邦。1944年成立的尼亞薩蘭非洲人國民大會主張民族自決,反對建立中非聯邦。1961年5月尼亞薩蘭舉行第一次大選,馬拉維大會黨獲勝,班達出任德國殖民地政府的部長。1963年2月,尼亞薩蘭獲得內部自治,班達任總理。1963年12月中非聯邦解體。1964年7月6日尼亞薩蘭取得獨立,改名馬拉維共和國,並加入英聯邦,班達就任總統。馬拉維獨立後,對外奉行自由選擇結盟和中立政策。 [1] 

瓊戈尼岩石藝術區展現中部非洲巖畫藝術的岩石藝術區

巖畫,是指那些在未經人工修整的自然洞窟、崖壁巖陰、天井岩牀、或單個的巨石上進行繪、刻、雕制而成的藝術品,即所謂岩石藝術。在巖畫中,又把刻繪在洞窟深處的叫做洞窟藝術;把刻繪在巖陰處的叫做巖陰藝術。巖畫共使用彩繪、刻、浮雕等三種製作技法,而通常又把使用刻與雕兩種技法的稱作巖面雕刻,在我國則統稱為“巖畫”。巖畫的傳統跨越三、四萬年。它最早出現在非洲、亞洲和歐洲。非洲巖畫是指約始於公元前9000年的非洲巖畫藝術,撒哈拉沙漠和南部非洲是發現較多的地區,東非也發現過這種藝術。
非洲有20萬個巖畫地點。在非洲的其他地方,巖畫經常用來記錄布須曼人和陴格米人打獵的神話。在非洲西部沒有多少巖畫保存下來,而在東部和中部地區,一些近代卻極有價值的巖畫得以殘存。瓊戈尼岩石藝術區的巖畫遺蹟包括後石器時代就居住於此的羣居獵人巴特瓦的繪畫藝術和生活在後鐵器時代切瓦農民的祖先的巖畫,是非洲中部著名的巖畫遺蹟,最集中、豐富地展現了中部非洲的巖畫藝術。
瓊戈尼岩石藝術與切瓦人有着不可分割的聯繫。16世紀中葉班圖人中的切瓦人進入馬拉維湖附近定居,他們在這裏建立了9個王國,最著名的是切瓦人酋長卡龍加建立的馬拉維王國。現代的切瓦人居住在贊比亞極東地帶、津巴布韋的西北部和馬拉維,講班圖語。切瓦人酷愛巖畫,他們習練巖畫的歷史延續至今。馬拉維中央高原樹林叢生的花崗岩山崗上這些密密麻麻的被廣泛收藏的岩石藝術,反映了許多世紀以來包括切瓦人在內的本地人庇護文化傳統的非凡毅力。 [1]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