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環境化學

(2009年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環境化學》是由陳景文全燮編著,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於2009年8月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高等學校理工科環境類規劃教材。該書是一本從事環境化學研究入門的參考書,對於研究生從事研究工作也有裨益。 [1-2] 
該書分為8章,內容包括:環境介質及性質、化學污染物的遷移行為、化學污染物的轉化行為、污染物的生態毒理、典型化學污染物及來源、有機污染物的定量結構-活性關係、多介質環境模型、污染控制與修復化學。 [1] 
書    名
環境化學
作    者
陳景文、全燮
類    別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高等學校理工科環境類規劃教材
出版社
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年8月
頁    數
387 頁
開    本
16 開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561150801
字    數
575千字
CIP核字號
2009150796

環境化學成書過程

環境化學編寫情況

該書成稿過程中,邵建平、王壯、葛林科、王瑩、田福林、李斐、張思玉、謝晴、王亞南、敖江婷、劉春慧、李雪花等參與了資料整理工作。邊海濤、 尉小旋、周密、張金多、楊先海、遲平、張翼飛、安娜、張亞南、陳廣超、張曉旭、付志強、李新亮等同學協助審閲了書稿。
2008年10月,東北三省環境領域的專家學者雲集大連理工大學,研討環境專業本科教育教學問題。期間,編著者向與會代表彙報了該書編著的指導思想、原則和方法,得到了參會代表的肯定和讚許。東北師範大學盛連喜教授、袁星教授、哈爾濱工業大學任南琪教授、馬放教授和吉林大學董德明教授,對於該教材的編著提出建議並給予鼓勵。
大連交通大學朱秀華教授和大連民族學院董玉英副教授審讀了該書的書稿,並提出了修改意見。大連理工大學環境與生命學院06級本科生試用了該教材(初稿),也提出了修改意見。
東北師範大學郎佩珍教授和南京大學王連生教授,一直關心該教材的編寫,並給予了指導。王連生教授為該書作序。 [2] 

環境化學出版工作

2009年8月,《環境化學》由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 [2] 
出版工作人員
責任編輯
責任校對
封面設計
於建輝
生晶晶
蘇儒光 [2] 

環境化學項目入選

2006年8月8日,《環境化學》入選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教材規劃。 [7] 

環境化學內容簡介

該書共8章,第1章介紹自然環境、大氣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環境問題等知識,第2章講述揮發與沉降、界面吸附與分配等內容,第3章講解光化學轉化、典型無機污染物的轉化行為、有機污染物的化學轉化與生物降解動力學有關知識,第4章學習毒理學與生態毒理學、生物轉運、生物富集放大與積累、生物轉化、毒性及其機理、化學品污染的生態風險性評價相關內容,第5章介紹重金屬非金屬及其化合物、有機污染物、化學污染物的源解析技術相關知識,第6章教授分子結構的參數化表徵、QSAR模型的建立方法及其透明性、QSAR模型的驗證和表徵有關內容,第7章講授污染物在環境中的遷移轉化過程、多介質環境逸度模型的類型及計算、代表性的多介質環境逸度模型等基礎知識,第8章為物理化學技術、高級氧化技術、環境污染修復技術基本內容的簡介。 [1] 

環境化學教材目錄

第1章 環境介質及性質
1.1 自然環境
1.1.1 地球環境
1.1.2 環境介質
1.2 大氣圈
1.2.1 大氣的組成
1.2.2 大氣的結構
1.2.3 大氣顆粒物
1.2.4 臭氧層的形成與損耗
1.2.5 温室效應和温室氣體
1.3 水圈
1.3.1 天然水的組成
1.3.2 天然水的性質
1.3.3 水體富營養化
1.4 土壤圈
1.4.1 土壤的組成
1.4.2 土壤的剖面結構
1.4.3 土壤的物理性質
1.4.4 土壤的化學性質
1.5 生物圈
1.5.1 概述
1.5.2 種羣
1.5.3 生物羣落
1.5.4 生態系統
1.6 環境問題
1.6.1 環境污染
1.6.2 全球和區域性環境問題
小結
習題
主要參考資料
第2章 化學污染物的遷移行為
2.1 概述
2.1.1 大氣中污染物的遷移
2.1.2 水中污染物的遷移
2.1.3 土壤中污染物的遷移
2.2 揮發與沉降
2.2.1 揮發作用
2.2.2 幹沉降和濕沉降
2.2.3 酸沉降
2.3 界面吸附與分配
2.3.1 吸附、分配作用的機理
2.3.2 描述吸附、分配行為的理化參數
小結
習題
主要參考資料
第3章 化學污染物的轉化行為
3.1 光化學轉化
3.1.1 基本概念
3.1.2 光吸收與光物理過程
3.1.3 光化學過程
3.1.4 光化學反應動力學
3.1.5 光催化降解
3.1.6 大氣中的重要光化學過程
3.1.7 天然水中污染物的光化學降解
3.1.8 環境介質表面污染物的光化學行為
3.2 典型無機污染物的轉化行為
3.2.1 空氣中硫氧化物的轉化及硫酸煙霧型污染
3.2.2 空氣中氮氧化物的轉化及光化學煙霧污染
3.2.3 水相中溶解-沉澱平衡
3.2.4 水相中配合平衡
3.2.5 氧化-還原反應
3.3 有機污染物的化學轉化
3.3.1 酸鹼解離反應
3.3.2 水解反應
3.3.3 自由基或活性氧所引發的氧化降解
3.4 有機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動力學
3.4.1 生物降解作用
3.4.2 生物降解代謝模式
3.4.3 環境因素對生物降解速率的影響
小結
習題
主要參考資料
第4章 污染物的生態毒理
4.1 毒理學與生態毒理學
4.1.1 毒物與毒理學
4.1.2 生態毒理學
4.2 生物轉運
4.2.1 物質通過生物膜的方式
4.2.2 吸收
4.2.3 分佈與貯存
4.2.4 排泄
4.3 生物富集、放大與積累
4.3.1 生物富集
4.3.2 生物放大
4.3.3 生物積累
4.4 生物轉化
4.4.1 生物轉化中的酶
4.4.2 幾種重要輔酶的功能
4.4.3 生物氧化中的氫傳遞反應
4.4.4 有毒有機污染物的生物轉化類型
4.4.5 有毒有機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
4.4.6 部分非金屬和金屬的微生物轉化
4.5 毒性及其機理
4.5.1 劑量-反應關係與劑量-效應關係
4.5.2 毒物的聯合作用
4.5.3 毒性作用的生物化學機制
4.5.4 污染物的“三致作用”
4.5.5 環境內分泌干擾物
4.6 化學品污染的生態風險性評價
4.6.1 化學品污染的生態風險性
4.6.2 風險評價的框架
4.6.3 生態風險性評價案例
小結
習題
主要參考資料
第5章 典型化學污染物及來源
5.1 重金屬、非金屬及其化合物
5.1.1 重金屬及其化合物
5.1.2 非金屬化合物
5.2 有機污染物
5.2.1 常見有機污染物
5.2.2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
5.2.3 典型毒害有機污染物
5.3 化學污染物的源解析技術
5.3.1 源解析概述
5.3.2 受體模型
小結
習題
主要參考資料
第6章 有機污染物的定量結構-活性關係
6.1 概述
6.1.1 QSAR的基本概念和意義
6.1.2 有機污染物QSAR的原理與發展趨勢
6.1.3 QSAR的發展和應用情況
6.1.4 QSAR所模擬的環境指標及活性數據的獲得
6.2 分子結構的參數化表徵
6.2.1 分子結構線性輸入系統
6.2.2 經驗性分子結構參數
6.2.3 分子拓撲學參數
6.2.4 量子化學參數
6.3 QSAR模型的建立方法及其透明性
6.3.1 建立QSAR模型的方法
6.3.2 QSAR建模算法的透明性
6.4 QSAR模型的驗證和表徵
6.4.1 QSAR模型的擬合效果評價
6.4.2 QSAR模型的穩健性及內部驗證
6.4.3 QSAR模型的預測能力與應用域
6.4.4 QSAR模型的機理
小結
習題
主要參考資料
第7章 多介質環境模型
7.1 基本概念
7.1.1 多介質環境系統
7.1.2 穩態和平衡
7.1.3 逸度
7.2 污染物在環境中的遷移轉化過程
7.2.1 污染物在環境中的遷移過程
7.2.2 污染物在環境中的降解反應
7.3 多介質環境逸度模型的類型及計算
7.3.1 多介質環境逸度模型的基本原理
7.3.2 多介質環境逸度模型的分級
7.3.3 多介質環境逸度模型的計算
7.4 代表性的多介質環境逸度模型
7.4.1 空氣-水交換模型
7.4.2 表層土壤模型
7.4.3 底泥-水交換模型
7.4.4 QWASI模型
7.4.5 全球分佈模型
習題
主要參考資料
第8章 污染控制與修復化學
8.1 物理化學技術
8.1.1 吸附法
8.1.2 離子交換法
8.1.3 混凝法
8.1.4 膜分離法
8.1.5 溶劑萃取法
8.2 高級氧化技術
8.2.1 臭氧氧化技術
8.2.2 過氧化氫及Fenton氧化技術
8.2.3 二氧化鈦光催化氧化技術
8.2.4 電化學技術
8.2.5 濕式空氣氧化技術
8.3 環境污染修復技術
8.3.1 概述
8.3.2 化學修復技術
小結
習題
主要參考資料
中英文關鍵詞索引 [2] 
(注:目錄排版順序為從左列至右列)

環境化學教學資源

  • 課程資源
《環境化學》被大連理工大學建設的“環境化學及實驗”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列為配套主教材。 [3] 
課程名稱
類別
建設院校
授課平台
課程負責人
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
愛課程iCourse
陳景文

環境化學教材特色

  1. 時代特色性與新穎性。體現環境化學發展的時代特點,將學科發展的新成果涵蓋其中。例如,該教材比較全面地介紹了表徵毒害有機污染物環境行為的理化性質和行為參數,專闢一章來講述表徵污染物多介質環境行為的多介質環境模型等。
  2. 綜合性和系統性。全面梳理、凝練和概括有關知識點,使該教材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和系統性。例如,將環境作為一個整體來介紹和研究,在第一章,既介紹了地球環境的整體性特徵,也介紹了環境系統的各個典型環境介質及其性質。再如,光化學降解是有機污染物在環境中的一種非常重要的轉化過程,光化學降解既可以在大氣中或大氣顆粒物表面發生,又可以在表層水體、土壤表面或植物表面發生,該書則專門講述環境光化學的基本原理,而不是將光化學的有關原理分散到不同的環境介質中講述。
  3. 化學特色性。環境化學也是化學的一個分支學科。作為環境專業學生,往往還要學習環境地學、環境生態學、生物化學、環境毒理學等課程,該教材對於與這些課程重複的內容儘量不講或少講,而是將側重點放在與化學有關的問題上,使學生在化學污染物及其行為、風險與控制方面學得比較精。
  4. 理論性。近年來(截至2009年8月),理論環境化學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例如,在將數學方法應用於污染物的源解析,將數學和計算機方法應用於定量結構-活性關係(QSAR)研究,以及在污染物的多介質環境模型方面,都取得了較大的進展。該書對這些內容作了專門介紹。
  5. 基礎性。該教材體現基礎性的特點,即:基本概念和原理講述得比較透徹,以使學生打下堅實基礎。例如,關於描述有機污染物性質的各種分配係數,一些教材往往帶而過或講述得比較淺顯,該書則對這些性質進行了比較系統的講述。 [2] 

環境化學獲得榮譽

2020年12月,《環境化學》獲評遼寧省教育廳首屆遼寧省教材建設獎。 [6] 

環境化學作者簡介

陳景文,大連理工大學環境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面向化學品風險防控和新污染物治理的重大需求,在環境計算化學與毒理學、污染生態化學領域開展研究工作。 [4] 
全燮,大連理工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首屆“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長期從事污染控制化學工程基礎和技術研究。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