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瑞士長矛兵

鎖定
15世紀開始,瑞士政府就組建了傭兵軍團,瑞士兵作戰勇猛,策略高明,更重要的是他們非常有契約精神,對僱主很忠誠。瑞士兵可不是一幫烏合之眾,他們是非常專業化的軍團,有來復槍,加農炮等裝備,不過配備劍和戟的士兵更加有名。迄今為止,歷史上最著名的傭兵之一,瑞士政府組織的僱傭軍。瑞士僱傭軍以特有的長槍方陣著稱,而在歐洲的冷兵器中,長槍與長矛並沒有非常明顯的區別,所以,瑞士長矛兵往往成了瑞士僱傭軍的代名詞。
中文名
瑞士長矛兵
外文名
Swiss lancer
地    位
歷史上最著名的傭兵之一
著    稱
特有的長槍方陣

瑞士長矛兵僱傭軍的定義

僱傭軍”(Mercenaries)在英語中和“惟利是圖者”為同義詞,在“拿人錢財,替人消災”這個明確目的背後,是僱主難以擺上枱面的政治鬥爭和經濟掠奪。

瑞士長矛兵僱傭軍的起源

僱傭兵的歷史可追溯到古希臘時代,在中世紀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僱傭軍在歐洲大陸大行其道。希波戰爭時波斯軍隊中就有許多來自中東地區的僱傭軍;拜佔廷帝國、意大利諸城邦都主要依靠僱傭軍作戰;殖民時代,英法西葡等殖民帝國在向外擴張時,都僱有大量僱傭軍充當先鋒;在亞洲,尼泊爾專供出口的“廓爾喀兵團”也因隨“日不落帝國”四處征戰而威震四方……

瑞士長矛兵瑞士僱傭軍

那個時代,歐洲僱傭軍中最吃香的、也是最為聲名狼藉的,是瑞士僱傭軍。瑞士提供僱傭兵的歷史可追溯至15世紀,那時,瑞士各州政府曾大規模養兵,供歐洲各國僱傭,從而造就了聲譽頗隆的“瑞士僱傭軍”。 這些據説能帶來好運的士兵因為他們的勇敢、忠誠和謀略而獲得了高度的評價。當時的許多瑞士平民因經濟貧乏,只得靠軍事技術維生,誰給錢為誰服務。歐洲的僱傭軍不止是瑞士人歐洲最著名的三大傭兵團分別是高地傭兵團、神聖羅馬帝國傭兵團和地中海傭兵團。但瑞士人是極其獨具一格的。首先,戰爭對他們來説,只是一門國家的企業。簽訂契約的權力握在某個擁有大炮的人士手中,僱傭兵的挑選也由他來決定。打仗的時候,僱傭軍內實行的是類似行業公會里吵吵鬧鬧的民主。
歐洲軍人 歐洲軍人
事實上,瑞士僱傭軍在14世紀就初成規模,並且配備了獨立的加農炮來復槍,並有戟。
瑞士兵是高度專業化的。他們有很厲害的長槍方陣,持劍與戟的兵士善於肉搏。瑞士的長槍方陣並不注重於單兵的作戰能力,而是更強調在戰鬥中保持隊形,臨危不亂,因而紀律非常重要。在戰鬥中,瑞士兵只需要將自己的長槍放在前一個人的肩上。在長期的戰爭實踐中,瑞士兵形成了嚴明的紀律。後來,他們用少數的火繩槍與手槍來保護自己的側翼,但基本上不改變原來的戰術。

瑞士長矛兵長矛兵

從14世紀上半葉開始,隨着瑞士反抗奧地利公爵的統治,爭取自身獨立鬥爭的發展,它像英國發展長弓那樣,把長矛變成了一種具有民族特點的兵器。當然長弓跟長矛有着很大的區別。長弓基本上是一種單兵使用的武器,弓箭兵的技術也就是一種單兵技術,而瑞士長矛兵則與此不同,他手執長而不靈便的長矛,一旦離開了他的隊列,則既無用武之地,又會變得孤立無援。跟英國弓箭手一樣,瑞士長矛兵從小就開始技術訓練,目的是要使他成為方陣中一名動作熟練而稱職的士兵。這樣一支軍隊的創建,並不是哪一個非凡天才的傑作,而是從長期的戰鬥經驗中總結演變而來,這一點是很有意義的。
這些士兵非常善於肉搏,在著名的瑞士長槍方陣中,後一人將長槍或長戟靠在前一人的肩膀上,全陣進退如一,非常彪悍,久經沙場的瑞士戰士紀律非常嚴明,他們會利用少量的火器掩護自己的側翼,然後殺向敵軍。
方陣士兵的主要輔助兵器是戟。最初,瑞士人曾經想把它作為瑞士民族特有的兵器,而且它在早期跟奧地利人作戰的某些戰役中起過決定性的作用。也許它是中世紀武器庫中殺傷力最大的單兵武器
瑞士兵使用的長矛雖然很普通,但經過長期發展,這種瑞士長矛逐漸成為一種民族性的武器,其長20英尺。矛的端部有三英尺長的一段用鐵製成,以防止它被敵人的砍刀或戰斧砍斷,在戰時,方陣正面的數排長矛兵形成密集的長矛彈幕,敵軍基本無法突破,除了前排的士兵為了防止被攻擊配有胸甲,大部分瑞士士兵連鎧甲都沒配。
早期
各種形狀的戟 各種形狀的戟
除了長矛,方陣還有戟這種輔助兵器,瑞士戟同樣是民族武器,它是一種6至10英尺的長矛型兵器,頭上有一很重斧,背面是一尖鐵(有時是彎曲的)或鈎子,頂端是矛頭,重斧破甲,鈎子殺騎,矛頭突刺,所向披靡。
一個瑞士方陣大約300人左右,250人是長矛兵,其它的則配備十字弓,來復槍和瑞士戟等裝備,在戰鬥時隨着不同的戰場態勢,陣型不斷變換,可攻可守,能克步兵也能反騎兵,瑞士兵雖然幾乎都是步兵,但這種強悍的戰術使得他們的作戰能力比歐洲大多數騎兵都強悍。
在曾帕赫戰役之前,瑞士的武器庫裏也還包括不少別的兵器。比如用雙手執的劍,晨星棍(頭上裝有尖鐵的棍棒兵器),盧塞恩錘(戟的一種,頭上不是斧刀而是彎曲的尖叉),當然還有十字弓等。這些兵器因威廉·特爾而曾經變得相當出名。但到了1500年,在由長矛兵和戟兵組成的瑞士軍隊中,除了十字弓外所有這些兵器都銷聲匿跡或變得無足輕重了。
瑞士人爭取獨立的鬥爭過程中,他們通過儘可能減少累贅的辦法取得了作戰的機動性,並認識到了它的好處。同時他們又重新像古希臘人那樣利用密集的長矛部隊居高臨下地進行衝鋒,從而發揮出強大的衝擊力。他們還進一步懂得,在平坦地域上,如果長矛兵能夠不留絲毫間隔始終保持密集的戰鬥隊形,那麼仍然 可以運用衝鋒作戰的方法。要很好地運用這種作戰方法,需要古羅馬時代以來空前高超的組織技能、嚴格的訓練和鐵的紀律。意志堅強的瑞士人恰恰滿足了這些條件,從而建成了一支在武器、機動性、團結精神和突擊力量等方面可與馬其頓方陣相比擬的軍隊。這樣,到了14世紀中葉時,瑞士軍隊終於被公認為世界上最強大的一支勁旅。

瑞士長矛兵瑞士方陣

基本上是一種以進攻性武器為主的作戰體制,同時也具備長矛步兵通常所有的防禦能力。當它前進時,但見林立的長矛以排山倒海之勢襲擊對方的隊伍,其威勢和速度在當時步兵中是罕見的。勇敢敏捷又不穿盔甲的瑞士兵總是排成整齊的隊形向前推進,其速度只稍稍慢於他們常常與之交戰的披着盔甲因而過於笨重的騎兵。這是瑞士兵接受嚴格訓練的結果。即使在平坦的地形上,為使密集的隊伍在高速前進時保持整齊的隊形,必須進行反覆不斷的操練。瑞士軍隊在操練、行軍、甚至發動攻擊時都是按照戰鼓聲音的節奏進行的,根據某些人士的説法,是打着拍子行軍的。(倘若如此,那麼這是軍隊齊步行軍的最早先例。 注:使人奇怪的是,在此之前沒有人搞過按節拍行軍,但可能有人試過。不過找不到確鑿證據表明有哪一支軍隊作過齊步行軍,斯巴達人也許這樣做過。 方陣能夠迅速變換方向,越過或繞過障礙,組成防禦方隊菱形拒馬),並且能夠帶着傷兵井然有序地撤退。不過它像其他以密集隊形作戰的步兵一樣,也要受地形條件的限制,只是比別的步兵少受些限制罷了。瑞士軍隊素以善於克服一切天然的障礙而著稱。遇到深溝,陡坡或者野戰工事,儘管有時傷亡很大,他們也會毫不猶豫地進行強攻。
瑞士軍以300人左右規模的連為基本作戰單位,其中約有250名長矛兵,排成16乘16的方隊,其餘為戟兵或十字弓士兵。典型的瑞士縱陣通常由橫排着的兩個或三個連組成,其縱深至少跟橫寬相等。速度和機動性是瑞士軍隊的戰術要素。他們的軍隊(跟多國軍隊中的瑞士分遣隊不同)通常編為兩個或三個“戰鬥隊”或縱隊。作戰方案往往在發動進攻前的數小時,由州官委員會以多數票表決通過。部隊在敵人看不到的地方排成作戰隊形,然後迅速向前推進。他們不採用傳統的方式,花費很多時間在戰場上舉行集隊出發的儀式,這樣,有時隊伍尚未集結好就能夠向敵人發起進攻。戰鬥隊行進時通常採用梯隊形式,而不是平行或前後跟進的形式。有時,第二或第三隊停止前進,或者來一個大轉彎,讓先鋒隊將敵人咬住。有時側翼部隊停在原地不動,由中央隊發動進攻,或者中央隊不動,翼側隊發動進攻。還有一種進攻隊形叫做“楔形隊形”,實際上這是一種縱深很深的密集縱隊(不是三角形縱隊)。防禦時,方陣通常編成為空方隊,所有的長矛都一致向外伸出,形成一種其他步兵或騎兵無法摧垮的隊形。
無論是進攻還是防守,瑞士士兵的勇猛精神常使敵人聞風喪膽。他們有一條嚴格的規定,即不準索要也不給予宿營的住房,即使是在瑞士贏得獨立很久以後,這條規定也很少打破。它的士兵僅僅是為了遠離故土求得外國君主的僱傭而已,但外國君主所從事的事業卻是他們所不感興趣的。在這個僱傭時期,激勵他們奮勇抗擊奧地利和勃艮第軍隊的愛國熱忱,變成了無比勇猛的職業自豪感,從而產生了強大的作戰動力。
自古以來山區居民一直處於貧困之中,這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瑞士人採用什麼樣的兵器和戰術,而且也導致從15世紀末期以來,老百姓受僱傭而從軍(州和市政府為訂約人)實際上成了一項民族的職業。日爾曼小君主國的人民以及(因不同的原因)愛爾蘭人和蘇格蘭人也小規模地仿效瑞士人從事着這種職業。作為僱傭軍,瑞士士兵遵循着給多少錢就在戰鬥中出多少力的原則。“沒有金錢,瑞士人就不給賣命”成了僱主們無法忽視的通例。確實,儘管有合同條款的約束,瑞士人竟可毫不疚愧地離開原來的僱主,改換門庭服務於給錢多的僱主。14世紀和15世紀期間,英國人在運用長弓方面所取得的成功,使得歐洲戰爭中防禦戰和進攻戰相比前者在戰術上處於實際上的優勢地位。特別是在有防禦工事的情況下,防禦戰的固有作戰優勢得到了進一步的補充和加強。自從古羅馬軍團衰亡以來,正是瑞士人首先使步兵重新成了進攻戰中的一支重要戰鬥力量。儘管重騎兵成為英國長弓兵和瑞士長矛兵手下敗軍的真正原因一直沒有找到(而且由於新型黑火藥兵器的使用,重騎兵敗得更慘),但是它始終是西歐各國軍隊中的主要兵種。階級的自負感和封建的偏見意識,使得那些騎士絕不採用有損他們尊嚴的戰術和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