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理坑村

鎖定
理坑村,因位於沱水源頭三小溪之一的理源溪畔而得名,取“理學淵源”之意,又因當地“溪”亦叫“坑”,故俗稱“理坑”,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沱川鄉下轄行政村,中國傳統村落,地處婺源縣北部邊陲,村域面積為9.5平方千米 [1-2] 
理坑村是一個余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由於村落位於深山,氣温常年偏低,四季雲霧繚繞,雨量充沛。全村有耕地900餘畝,茶地600多畝,主要分佈在理源水兩側 [2]  。理坑村現存明清官宅120餘棟,被譽為“中國明清官邸、民宅最集中的典型古建村落” [3]  ,主要景點有理源橋、司馬第、尚書第、云溪別墅等。
2000年11月,理坑村被中國農村發展促進會列為全國百家民俗文化村 [4]  。2005年9月16日,理坑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列為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5]  。2012年12月17日,理坑村被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公佈為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 [6] 
中文名
理坑村
村落屬性
行政村
所屬政區
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沱川鄉
村域面積
9.5平方千米
形成年代
北宋末年
主要產業
農業、旅遊業
主要景點
理源橋、司馬第、尚書第、云溪別墅
保護級別
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
批准單位
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
批准時間
2012年12月17日

理坑村村落歷史

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理坑村31歲的餘懋學考中進士後,村人更是秉承勤學苦讀之風,先後經科舉考試中進士者有16人。取仕不成外出經商的,則成巨賈。這些達官顯貴,鉅富豪商,或衣錦還鄉,或告老隱退,大量的官第、商宅、民居、祠堂、石橋、文化建築開始興建 [7] 
明末至清朝中葉理坑村最為鼎盛,出了尚書、大理寺正卿、司馬、知府等高官及一批鉅富。嘉慶時全村號稱千煙,有3000多人口。高官鉅富們不惜重金,大興土木,當時全村有500多座建築物,60多條巷道 [1]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以來的3次行政區劃變動,特別是1949年婺源劃歸江西管轄後,加上歷次政治運動,對這裏“徽文化圈”的繼承、保護、發展產生了一定影響 [1] 
理坑村一角 理坑村一角

理坑村地理環境

  • 位置境域
理坑村位於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北部邊陲、沱川鄉東北部,村域面積9.5平方千米 [2] 
  • 地勢地貌
理坑村東、西、北三面皆被千米以上的山峯所圍合,南面是由東向西呈“S”形環抱理坑村的理源溪 [1] 
  • 水文
沱水支流理源溪流經理坑村 [8] 
  • 植被
理坑村森林覆蓋率達94.9% [9] 

理坑村村落格局

理坑村選址理念

理坑村選址在婺源縣沱川鄉鄣公山餘脈駝峯尖東南麓,全村山峯眾多形成天然的屏障。村西有一條發源自黼閣山理源溪蜿蜒而過,呈“S”形環抱理坑村,全村佈局依山面水,給理坑村先民提供了豐富的水資源 [1] 

理坑村空間佈局

理坑村理源溪兩岸有着40多條呈枝狀伸展的街巷,共建有9 座石橋連通小溪兩岸,方便村民往來出行。整個村子共有近200棟徽派老宅子,黑瓦白牆,飛檐翹角,高低錯落,層疊有致,縱橫交織成巷道街道。理坑村全村有規劃地面街、面水而建,由村中心向四周輻射擴張開去,展現出一種“出水蓮花”的村落建築佈局。而村中民居頗為秩序的沿河而建,飛檐錯落,高低適宜,粉牆黛瓦,水中倒影,連同清清的溪水構成了頗為優美的“水街”景觀。村中大街整齊,小巷旖旎,路面主要採用青石板鋪設,經數百年的腳印摩擦,平整光滑。街道兩邊徽派建築中最明顯的標誌之一馬頭牆高低錯落,整個村莊天際線豐富多變。村中各處排水溝渠,歷經數百年滄桑依舊發揮着重要的排水功能 [1] 
理坑村之理源溪 理坑村之理源溪

理坑村經濟社會

理坑村人口

理坑村是一個余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
截至2013年8月,理坑村現有300餘户,人口1168人,余姓佔90%以上,外出務工有300人左右 [8] 

理坑村經濟

理坑村主要產業為農業、旅遊業 [10] 
隨着旅遊業的發展,理坑村旅遊人數逐年增長,已有全國300多所美術院校在此掛牌寫生,2012年接待遊客達12萬人次,成為國內知名的大學生美術寫生實習基地 [2] 
白牆黛瓦的理坑村 白牆黛瓦的理坑村

理坑村主要景點

理坑村理源橋

理源橋位於理坑古村口,橋面上建有亭子,橋亭合一,出入村子必須穿亭而過。橋亭為長方封檐建築,亭內可供人閒坐納涼。亭子外表古樸,但門額題字卻很不一般。正前左方題為“閎開閥閲”,閎是指巷門,閥閲指的是有功勳的世家。理源橋的正前右方為“山中鄒魯”,由上海陳子龍先生所題,鄒魯是指孔孟故鄉,意思是稱讚理坑為藏在深山的書鄉之地;後左方為“理學淵源”,是指理坑村人崇尚朱子理學,後右方為“筆峯兆漢”,指的是村人崇尚正統的儒家學説。這石橋上刻有“溪山拱秀”四個大字,意思是讚歎這一方山水孕育出了一大批優秀人才 [3] 
理源橋 理源橋

理坑村司馬第

清代順治年間司馬餘維樞的府第“司馬第”已有350年曆史,司馬第的大門高大氣派,檐下有靈芝磚四塊,枋頭作雲卷,脊端有鰲魚。花枋間有陰刻“司馬第”三字,“司馬第”下面的磚雕是《孫子兵法》。一般來説,南方的房屋以坐北朝南為宜,這樣佈局冬暖夏涼,而這裏的明代官邸卻違背常理,室內佈局為坐西朝東,大門統一朝北,這充分體現了仕宦們對“皇恩浩蕩”的崇敬和忠孝節悌的一番苦心 [3] 
司馬第 司馬第

理坑村“天官上卿”府第

“天官上卿”府第的外形凹凸不規則,這是明代天啓年間吏部尚書餘懋衡的府第。大門朝北,戧角門罩,小八字照牆,門樓額枋上有淺刻楷書“天官上卿”四字。明朝不設宰相,只設吏户禮兵刑工六部,以吏部為首,故習慣尊稱吏部尚書為天官,意思是除了皇帝就算他大。天官府第樸實無華,外牆歪歪扭扭,連出三角,連大門都開在角上,它既沒有官廳的氣派,也沒有司馬第的整齊。據説餘懋衡為政清廉,辦事認真,忠君敬業,接連的提升被同僚妒忌,奸臣誣陷,餘懋衡託病五次上書辭去官職。後遭讒言被削職為民。直到崇禎皇帝登基,追功復職。所以在建這一府第時,他有意將外牆做成不整的稜角,以反映他一生坎坷不平的心態 [3] 
天官上卿 天官上卿

理坑村尚書第

“尚書第”是明代萬曆年間户部右侍郎、工部尚書餘懋學的府第,它地處理坑中心,原有三層樓,是村中最高的建築,三樓有個大窗口,朝向北方,叫“望京樓”,後毀於一場大火,現僅存一面牌樓,這五鳳牌樓上“尚書第”三個楷書大字威風氣派。餘懋學富有才華,他既是官,又是大學者,他撰寫的《春秋蠡測義》70卷被收入《四庫全書》 [3] 
尚書第 尚書第

理坑村云溪別墅

清代光祿大夫餘啓官的故居“云溪別墅”,則在這些古建築羣中顯得特別出眾。餘啓官號云溪,原本在廣東做茶葉生意,逐漸成為富商巨賈。然而,餘啓官一心信奉為官,決心以商兼儒,經過刻苦攻讀,一舉得中進士,終以光祿大夫而光宗耀祖。
“云溪別墅”建於清代道光年間,距今已有180餘年歷史,該建築古樸高雅,環境清新優美,屬花園式別墅。“云溪別墅”的大門“倒座”做得非常講究,“倒座”為木結構重檐門樓,八組斗拱挑出兩對戧角,門樓內向橫額中部有“仙鶴荷花”,左右兩邊為“蝴蝶戲瓜”圖飾,生動精美,內兩側還各有一排供人歇息的美人靠。別墅一共五開間,中間是開放式大廳正對着大門,兩側為廂房,前面為大庭院。庭院地面用大青石板鋪成的十字形通道分割為四個相對稱的土面方塊,種有花卉和果樹,頗具情致。 “云溪別墅”的梁、柱、窗上的淺雕、深雕、浮雕、透雕、圓雕形成了各種奇異的圖案,刀功細膩 [3] 
云溪別墅 云溪別墅

理坑村歷史文化

理坑村地名由來

理坑村,原名理源,由位於沱水源頭三小溪之一的理源溪畔而得名,取“理學淵源”之意,又因當地“溪”亦叫“坑”,故俗稱“理坑” [8] 

理坑村歷史人物

餘世儒,明正德十三年—明萬曆七年(1518年—1579年),字汝為,號念山。明嘉靖十四年選授浙江瑞安知縣,隆慶三年為南康知縣,萬曆二年升四川台州知州,辭不赴。著有《幼學稿》《未信稿》《破蟋蟀集》。
餘懋學(1539年—1599年),字行之,號中宇。明隆慶二年進士。授撫州推官,擢南京户科給事中。累官南京尚寶卿、户部右侍郎。卒,贈工部尚書。天啓初,追諡恭穆。著有《春秋蠡測》70卷《讀書隨筆》2卷《説頤》8卷存目於《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麗事館餘氏辨林》5卷《明代實錄》《大政輯要》《字學辨略》《南垣疏草》《讀論勿藥》《仁獄類編》。
餘懋衡,生卒年均不詳,字持國,號少原。明萬曆二十年進士,初任永新知縣、御史。 後歷任河南道守、大理寺右侍丞、大理寺左少卿、右僉都御史、南京吏部尚書等職。著有《關中集》4卷存於《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還有《奏議》40卷《古方略》45卷、《明新會志》《少源語錄》《乾惕齋集》《澗濱寤語》《太和軒集》《經翼》《沱川鄉約書》。
餘自怡(?—1639年),字士可,號魯瞻,又號敬宇。明崇禎元年進士,先後當過湘陰知縣、户部主事、副都御史,後改任廣州知府。著有《經書疑義》《三教測》《三才蠡測》《魯瞻文集》《星槎集》《潯關雜詠》。
餘維樞 (?—1666年),字中台,號慎旃。清順治九年歲貢廷市第三名,授直隸永年知縣。十年復出補為山西臨縣知縣。康熙三年行取,遷司馬,授兵部職方司督捕主事。著有《從祀諸儒系儀》《泮宮禮樂合集》《令洺集》《中台文集》《中台詩稿》《毛詩解》《池上樓詩集》。清順治十六年餘維樞興建“司馬第”,標誌着“婺源三雕”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
餘啓官 ,生卒年不詳,字佐卿,號云溪。原本在廣東做茶葉生意,逐漸成為富商巨賈。然而,餘啓官一心信奉為官,決心以商兼儒,經過刻苦攻讀,一舉得中進士,終以光祿大夫而光宗耀祖 [3] 

理坑村非遺項目

  • 儺舞
儺舞,又稱鬼戲,是漢族最古老的一種祭神跳鬼、驅瘟避疫、表示安慶的娛神舞蹈。婺源儺舞歷史悠久,早在明代初葉就有婺源儺舞外出表演的記載。這種帶有原始宗教色彩和圖騰崇拜意識的舞儀,寄託了村民的美好願望,古時每逢打醮、新春都跳儺舞,祈福禳災,自娛自樂。
儺舞 儺舞
婺源的儺舞節目多為神話和民間傳説故事,表演非常古樸、粗獷、誇張、簡練。如《開天闢地》,舞者頭掛“盤古氏”面具,手持大斧,四面砍劈,表現出開創乾坤的盤古勇往直前、無堅不摧的英雄氣概。《判官醉灑》表現判官與小鬼嬉耍鬥酒的酩酊醉態,人物性格鮮明,饒有生活情趣。《舞花》則是一組大型舞劇,表現秦二世胡亥篡奪皇位的歷史故事,氣勢磅礴。
儺舞是一種古典舞蹈與彩繪木雕的相結合的藝術。婺源儺面具有50多種,以木頭雕做,工藝精緻,手法誇張,神氣活現,其忠奸優劣、老少妍陋無不神似。舊時鄉民把儺面具奉為“神靈”,開櫥和封存儺面具還有一套尊祀的儀式。
婺源儺舞由於受到明未盛行的目連戲的影響,有的節目逐漸發展為戲曲形式,除用鑼鼓伴奏,還增加了絃樂和高腔曲調,別具特色 [11] 
  • 抬閣
抬閣是江西省婺源縣的一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抬閣始於南宋,以木板為台,一根鐵棍固定人物,由少男少女妝扮故事立於台上,多人前後抬槓,巡遊於街市,是集歷史故事、神話傳奇於一體,融繪畫、戲曲、彩扎、紙塑、雜技等藝術為一身的特色傳統民俗舞蹈 [12] 
  • 串堂班
婺源民間每有婚嫁壽誕等喜事,都會請串堂班在宴席間演奏。
串堂班是一種民間音樂組織,成員一般六到八人,有的是以此為生的樂隊,有的是農閒時臨時邀集而成,如今基本上是後一種。串堂班有大鑼雲鑼、小鑼、鼓、鈸、嗩吶笛子、二胡、京胡三絃等樂器。每人擅長二三種樂器,班主由文、武場技巧全面者擔任。打擊樂器固定在一個特製的擔子上面,可挑可拆,便於串堂。
大户人家婚娶壽誕,為求吉慶熱鬧,必請串堂班。除禮儀有固定的樂曲外,宴請賓客時,亦請串堂班伴奏,以示對賓客的尊重和主人富有。
有時,逢村族喜慶或私人“堂會”等場面大而隆重的活動,串堂班亦可唱戲。樂者擔任戲中某個或幾個角色,生旦醜末淨唱唸兼備。腔調有微腔、京腔、黃梅戲等 [13] 

理坑村榮譽稱號

時間
榮譽稱號
授予單位
2012年12月17日
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 [6] 
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
2005年11月13日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14] 
建設部、國家文物局
2000年11月
全國民俗文化村 [4] 
中國農村發展促進會

理坑村旅遊信息

截至2013年4月,只能通過公路進入婺源縣,一般以南昌、九江、景德鎮、上饒、衢州為中轉站的居多。婺源汽車站有發往理坑的中巴。也可從婺源縣清華鎮搭車到沱川鄉,然後再從沱川鄉步行大約10分鐘就可抵達理坑村 [1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