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玳瑁

(中藥)

鎖定
玳瑁,中藥材名。本品為海龜科動物玳瑁的甲片。
中文名
玳瑁
別    名
瑇瑁,蝳蝐
漢語名稱
Dai Mao

玳瑁性味歸經

甘鹹,寒。
①《開寶本草》:寒,無毒。
②《品彙精要》:味鹹,性寒。
③《綱目》:甘,寒,無毒。
《本草匯言》:入手少陰、足厥陰經。

玳瑁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鎮驚。治熱病驚狂,中風,譫語,痙厥,小兒驚癇,癰腫瘡毒。
①《食性本草》:療心風邪,解煩熱。
②《日華子本草》:破癥結,消癰毒,止驚癇。
③《綱目》:解痘毒,鎮心神,急驚客忤,傷寒熱結,狂言。

玳瑁形態特徵

體長可達1.6米。背及腹部均有堅硬的鱗甲。頭部具前顴鱗甲2對。鼻孔近於吻端。上須鈎曲,嘴形似鸚鵡,頜緣鋸齒狀。背面鱗甲,早期呈覆瓦狀排列,隨年齡增長而變成平置排列,表面光澤,有褐色與淺黃色相間而成的花紋。中央為脊鱗甲5枚,兩側有肋鱗甲4對;緣鱗甲25枚,邊緣呈鋸齒狀。腹面由13枚鱗甲組成,呈黃黑色。四肢均呈扁平葉狀。前肢較大,具2爪,後肢只有1爪。尾短小,通常不露出甲外。

玳瑁生產區域

分佈福建、台灣、海南、西沙羣島等地。主產台灣、福建及廣東海南島、西沙羣島等地。

玳瑁藥材性狀

本品為近圓形、三角形或多角形的板片,長10~20釐米,厚1.5~3毫米。邊緣較薄,中央稍厚。表面呈暗褐色的半透明體。並有暗褐色與乳黃色的花紋,平滑而有光澤;內面密佈白色的條紋或斑點,並有縱橫交錯的溝紋。質堅韌,不易折斷,斷面角質。氣無。以片厚、花紋明顯、半透明者為佳。

玳瑁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或磨汁,1~2錢;或入丸,散。

玳瑁藥理作用

對免疫功能的影響,玳瑁的乙醇提取液,在體外對鼻咽癌患者T調節細胞亞羣的T4和T8陽性細胞,僅有微弱誘導作用。

玳瑁相關配伍

①治急風及中惡,不識人,面青,四肢逆冷:生玳瑁五兩(搗羅為末),安息香五兩(用酒煮似糊,用絹濾去滓),硃砂二兩(細研,水飛過),雄黃半兩(細研),琥珀一兩(細研),麝香一兩(細研),龍腦一錢(細研)。上藥都研令勻,以安息香糊和丸,如雞頭實大。用童子小便三合,生薑自然汁半合,相合暖過,不計時候,研下三丸。(《聖惠方》玳瑁丸)
②治中風不語,精神冒悶及中惡不語:玳瑁(鎊)、丹砂(研)、雄黃(研)、白芥子各半兩,麝香(研)一分。上五味,搗羅為末,再同研勻,別以銀石器酒煎安息香一兩為膏,和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温童子小便下,不拘時候服。(《聖濟總錄》玳瑁丸)
③治痘瘡黑陷,乃心熱血凝也:生玳瑁、生犀角同磨汁一合。入豬心血少許,紫草湯五匙,和勻温服。(《痘疹論》)
④預解痘毒,遇行時服此,未發內消,已發稀少:生玳瑁、生犀角各磨汁一合。和勻;温服半台,日三服。(《靈苑方》)
⑤治迎風目淚,乃心腎虛熱也:生碡瑁、羚羊角各一兩,石燕子一雙。為末。每服一錢,薄荷湯下,日一服。(《飛鴻集》)

玳瑁注意事項

虛寒證無火毒者禁服。

玳瑁相關論述

1.《綱目》:玳瑁,解毒清熱之功,同於犀角,古方不用,至宋時至寶丹始用之也。
2.《食性本草》:療心風邪,解煩熱。
3.《日華子本草》:破癥結,消癰毒,止驚癇 [1] 
4.《綱目》解痘毒,鎮心神,急驚客忤,傷寒熱結,狂言。

玳瑁化學成份

含角蛋白及膠質等。

玳瑁特別説明

本詞條僅用於中醫藥知識的科普,對於任何形式的野生動物和野生植物的使用均須遵守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
參考資料
  • 1.    玳瑁  .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引用日期2022-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