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海龜科

鎖定
海龜科(Cheloniidae)龜鱉目的一科。海龜科現存有4屬6種,其分佈遍及各個温暖海域。我國分佈有4屬4種。
終生生活於暖水性海洋中。以魚、蝦、頭足類動物海藻為食。卵生,於海岸沙灘掘穴產卵。
中文名
海龜科
拉丁學名
Cheloniidae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爬行綱
亞    綱
無孔亞綱
龜鱉目
亞    目
曲頸龜亞目
海龜科
蠵龜屬,海龜屬, 玳瑁屬,麗龜屬 [7] 
分佈區域
亞洲東南部海域和印度洋,廣東,廣西,台灣,福建,浙江,江蘇

海龜科形態特徵

海龜科動物
海龜科動物(4張)
顳區在頂部完全被覆蓋;無鼻骨,外鼻孔背緣為前額骨的前緣;頂骨特大,有下降突,延伸達翼骨,後與鱗骨切接;有上翼骨;左右翼骨相切於中線;咀嚼面具1~2條由短的尖齒連成的嵴;耳室在後部不完全閉合,鐙骨外露。第四頸椎雙凸型;第八頸椎前凹型。背甲呈扁平的心臟形;頸板無脈突;椎板六邊形,短邊在後;有2~3枚臀板;肋板4~9對,其外側有遊離突出的肋骨,由肋骨與緣板相接,故在肋骨、肋板及緣板間形成肋間隙;緣板在後端有單枚後緣板,故一循緣板為23~25枚。背、腹甲之間以韌帶相連,無骨質甲橋;在相當於甲橋的部位有若干枚較大的下緣盾。腹甲具9枚骨板,均較小,且左右不完全癒合,留有空隙。肢帶不與背腹甲相癒合;恥骨大,有扁寬的側突;恥、坐骨聯合有一長條軟骨;四肢呈槳狀,具1或2爪。尾短。 [1] 

海龜科分佈範圍

終生生活於暖水性海洋中。以魚、蝦、頭足類動物及海藻為食。卵生,於海岸沙灘掘穴產卵。 [2] 
本科有4屬6種。廣泛分佈於熱帶、亞熱帶海洋。我國分佈有4屬4種。分別為:
蠵龜屬:Caretta
海龜屬:Chelonia
玳瑁屬:Eretmochelys
麗龜屬:Lepidochelys [1] 

海龜科科學分類

海龜科蠵龜屬

海生。頭背覆以對稱的鱗片,前額鱗兩對。體背盾片鑲嵌排列,不作覆瓦狀。肋盾5對,第一對肋盾與頸盾相接,但有的標本無頸盾。通常有3對下緣盾,其後緣無孔。
上顎骨左右相接,不為齶骨分隔;下顎骨咀嚼面具中央嵴;下顎聯合處有伸向後方的棘狀突。額骨通常不入眼眶,翼骨前部通常不擴展,無或僅有微弱的側突。椎板7—12枚。
本屬僅一種蠵龜,分佈於太平洋、印度洋、地中海、大西洋的温暖海域。 [3] 

海龜科海龜屬

頭頂覆以對稱角質鱗片,前額鱗1對。上顎無鈎曲;上顎角鞘的內表面有強烈的垂直稜嵴;下顎聯合中縫甚短,顎緣有強鋸齒,咀嚼面有一由短的齒突連接而成的中嵴。頭顱固結型,顱頂全面覆蓋;無顳窩;頂骨具下降突直切翼骨,後下端切接鱗骨。背甲的盾片平砌鑲嵌;頸盾寬短,與兩側緣盾並列;椎盾5枚;肋盾4對,第一對不與頸盾相切接;肋骨長逾肋板,直接緣板,具肋間隙。腹甲間盾片6對;喉盾前有單枚喉間盾。背、腹甲間無骨盾甲橋,有下緣盾。四肢槳狀,前肢長於後肢約2倍,肢的內側具一鈍端的短爪。尾短。
本屬2種。分佈於熱帶和亞熱帶海洋。我國產1種。 [4] 

海龜科玳瑁屬

頭頂具對稱大鱗,前額鱗2對;吻長,側扁,上顎前端鈎曲呈鷹嘴狀;上顎緣內表面平滑,下顎緣無鋸齒。咀嚼面具嵴,但不呈尖齒狀;下顎骨纖細。翼骨後部明顯凹缺。背甲盾片呈覆瓦狀排列,但老年個體漸趨平鋪;頸盾寬短;肋盾4對,第一對不與頸盾相接。腹甲兩側具縱稜,兩縱稜間凹陷。
本屬僅1種。分佈於熱帶、亞熱帶海域。 [5] 

海龜科麗龜屬

海龜科體型最小的一類。背甲圓形,灰色或橄欖綠色。額骨通常入眶。翼骨前部擴展,翼骨突發達。上顎骨因齶骨楔入而在中縫不相遇。肋盾一般6~9對,第1對通常與頸盾相接。有4對下緣盾,其後緣均有1個小孔。有2種:肯氏麗龜Lepidochelys kempii和太平洋麗龜Lepidochelys olivacea。太平洋麗龜是海生龜類中最小的一種,一般甲長60釐米左右,不超過80釐米。四肢扁平如漿。頭、四肢及體背為暗橄欖綠色,腹甲淡橘黃色。
分佈於印度洋、太平洋的温水水域。我國沿海從南海至黃海南部均有分佈。每年9月至次年1月產卵,繁殖時有集羣上岸產卵現象。產卵後,在巢區附近海域或分散在覓食地活動。雜食,捕食底棲及漂浮的甲殼動物、軟體動物、水母及其它無脊椎動物,偶爾也食魚卵,亦吃植物性食物。為我國二級保護動物。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