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金輝

(杭州師範大學認知與腦疾病研究中心研究員)

鎖定
[1]  王金輝,博士,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現為華南師範大學腦科學與康復醫學研究院研究員。
中文名
王金輝
外文名
Jinhui Wang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地
山東煙台
出生日期
1982年10月09日
畢業院校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北京師範大學
代表作品
Graph Theoretical Network Analysis Toolbox (GRETNA), BrainNet Viewer
職    稱
研究員

王金輝人物介紹

2012年獲得北京師範大學理學博士學位(導師:賀永教授)。 [2]  主要研究方向為基於多模態神經影像技術的複雜腦網絡方法學和臨牀應用研究(重點關注阿爾茨海默病抑鬱症)。圍繞人腦連接組學重大科學前沿課題,在活體人腦功能網絡的模型構建、方法學評價和疾病模型驗證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工作。近年來,在本領域國際主流學術期刊Biological Psychiatry、Journal of Neuroscience、Radiology、Human Brain Mapping等發表論文40餘篇,其中Top期刊論文19篇,包括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在影響因子大於10的論文2篇(皆為封面論文)。相關研究成果受到國際同行的廣泛關注,並被Nature系列、Science、Neuron、PNAS 等國際頂尖期刊多次正面引用,引用次數達2700餘次,H指數21(google scholar)。6篇研究論文入選ESI Top 1%高被引論文或Top 0.1%熱門論文。關於輕度認知障礙患者的腦功能網絡研究入選2013年度 Biological Psychiatry最傑出論文(12篇入選,排名第一),並榮獲2014年度國際生物精神病學協會Ziskind-Somerfeld研究獎(該獎項自2003年設立以來首次由中國人獲得)。作為核心成員開發了“腦網絡分析工具包GRETNA”(軟件著作權登記號:2013SR046223)。該工具包被Matlab團隊遴選為12個高質量的神經科學工具包之一,並在2015年度神經科學學會上加以展示。受邀擔任客座副主編(Guest Associate Editor)在Frontiers in Neurosciene組織腦網路研究專刊。主持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6項,主持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現為浙江省預防醫學會精神衞生專業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比利時FWO基金評審人。擔任Cerebral Cortex、Scientific Reports等20餘個國際期刊的審稿人。
王金輝 王金輝

王金輝教育經歷

2006.9-2009.7,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碩士
2002.9-2006.7,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子工程學院,學士

王金輝工作經歷

2012.7-2018.5,杭州師範大學,認知與腦疾病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2018.6-至今,華南師範大學,腦科學與康復醫學研究院,研究員

王金輝學術貢獻

[2] 
(一) 人腦功能連接組--方法學研究
採用靜息態功能影像和圖論網絡分析,系統評價了多個關鍵因素(如腦節點定義等)對腦功能網絡的影響、詳細刻畫了腦功能網絡的重測信度、率先構建了基於功能近紅外光譜成像技術的腦網絡計算模型等。這些工作為如何以及穩定可靠地構建腦功能網絡提供了方法學指導,為神經精神疾病狀態下的腦功能網絡研究奠定了重要的方法學基礎。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Human Brain Mapping、NeuroImage等國際權威期刊。
(二)人腦功能連接組--臨牀應用研究
將已構建的腦功能網絡方法學應用到阿爾茨海默病和抑鬱症,驗證了疾病狀態下腦網絡模型,不但為相關疾病的腦網絡紊亂假説提供了實驗證據,更為其早期診斷提供了潛在的腦連接組學生物標記物。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Biological Psychiatry、Human Brain Mapping等國際頂級期刊。
(三)人腦功能連接組--軟件平台開發
鑑於腦功能網絡研究過程中步驟複雜繁瑣的特點,開發了腦網絡分析軟件包GRETNA(軟件著作權登記號:2013SR046223)。作為重要參與者,開發了腦網絡可視化軟件BrainNet Viewer(軟件著作權登記號:2012SR002849)。相關軟件已被國內外同行下載12,000餘次,極大地方便和推進了腦連接組學領域的發展。

王金輝主持的科研項目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項目(81922036/H1809):基於多模態磁共振成像的人腦連接組方法學和臨牀應用,2020/01-2022/12
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81671764/H1809):個體形態學腦網絡:方法學建立與評價及其生物學意義和臨牀價值初探,2017/01-2020/12
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81301284/H1809): 基於多模態神經影像的抑鬱症腦結構和功能網絡研究,2014/01-2016/12,主持
4.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LZ13C090001):人腦功能連接組:頻率、零模型、可重複性和再測信度的方法學評價研究,2013.01–2016.12,主持
5. 北京師範大學研究生院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培育基金項目:複雜腦網絡方法的可靠性評價及其在退行性疾病中的應用研究,2010.12–2012.06,主持

王金輝軟件專利

Graph Theoretical Network Analysis Toolbox (GRETNA): 軟件著作權登記號 2013SR046223
BrainNet Viewer: 軟件著作權登記號 2012SR002849

王金輝專業活動

基金評審: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Fonds Wetenschappelijk Onderzoek-Vlaanderen Research Foundation Flanders (比利時)社會任職:浙江省預防醫學會精神衞生專業委員會委員;國際人腦成像組織會員
期刊審稿:Cerebral Cortex, Scientific Reports, Brain Topography, Brain Connectivity, PLoS ONE,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Journal of the Neurological Sciences, CNS Neuroscience & Therapeutics,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Methods,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科學通報

王金輝代表性論文

1. Sheng J, Shen Y, Qin Y, Zhang L, Jiang B, Li Y, Xu L, Chen W andWang J* (2018) Spatiotemporal, metabolic, and therapeutic characterization of altered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Hum Brain Mapp, 39:1957-1971.
2. Liu Y, Wang H, Duan Y, Huang J, Ren Z, Ye J, Dong H, Shi F, Li K andWang J* (2017) Functional Brain Network Alterations in Clinically Isolated Syndrome and Multiple Sclerosis: A Graph-based Connectome Study. Radiology, 282:534-541.
3. Liu Y, Jiang X, Butzkueven H, Duan Y, Huang J, Ren Z, Dong H, Shi F, Barkhof F, Li K* andWang J* (2017) Multimodal characterization of gray matter alterations in neuromyelitis optica. Mult Scler, 24:1308-1316.
4. Wang H, Jin X, Zhang Y andWang J* (2016) Single-subject morphological brain networks: connectivity mapping, top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and test-retest reliability. Brain and Behavior, 6:e00448.
5. Liu Y, Duan Y, Huang J, Ren Z, Ye J, Dong H, Shi FD, Barkhof F, Vrenken H, Wattjes MP,Wang J* and Li K (2015) Multimodal Quantitative MR Imaging of the Thalamus in Multiple Sclerosis and Neuromyelitis Optica. Radiology, 277:784-792.
6.Wang J, Wang X, He Y, Yu X, Wang H and He Y (2015) Apolipoprotein E epsilon4 modulates functional brain connectome in Alzheimer's disease. Hum Brain Mapp, 36:1828-46 (cover paper).
7. Shen Y, Yao J, Jiang X, Zhang L, Xu L, Feng R, Cai L, Liu J,Wang J* and Chen W* (2015) Sub-hubs of Baseline Functional Brain Networks Are Related to Early Improvement Following Two-week Pharmacological Therapy for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Hum Brain Mapp, 36:2915-2927.
8.Wang J, Zuo X, Dai Z, Xia M, Zhao Z, Zhao X, Jia J, Han Y and He Y (2013) Disrupted functional brain connectome in individuals at risk for Alzheimer's disease. Biol Psychiatry, 73:472-481 (cover paper).
9.Zhang J,Wang J, Wu Q, Kuang W, Huang X, He Y and Gong Q (2011) Disrupted brain connectivity networks in drug-naive, first-episode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Biol Psychiatry 70:334-42 (cover paper).
10.Wang J, Wang L, Zang Y, Yang H, Tang H, Gong Q, Chen Z, Zhu C and He Y (2009) Parcellation-dependent small-world brain functional networks: a resting-state fMRI study. Human brain mapping, 30:1511-152

王金輝感悟

讓我們把時間拉回到2006年,這一年年初,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四年級學生王金輝正在等待研究生複試通知。 [3]  時值北京師範大學認知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立不久,認知神經科學在國內尚屬新鮮事物並未走入大眾視野。機緣巧合之下,出身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王金輝幸運地得到了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伸來的橄欖枝,併成功地通過了面試,自此開啓了人生的新篇章,“雖然對我來説,這是個新的領域,但是我還是決定一試!”王金輝説。2012年,王金輝接過了博士畢業證,來到了杭州師範大學認知與腦疾病研究中心任研究員。
“我想一個人不論從事什麼行業,不論起點有多低,只要有一種不服輸的精神,並將其至始至終貫穿下去,那麼成功遲早會到來。”王金輝説。“抑鬱症是一種多神經環路紊亂的精神疾病。我們首次研究了抑鬱症患者的全腦功能網絡,發現患者默認網絡區域表現出功能連接的異常增加,而且這些異常增加與患者的病程和疾病嚴重程度顯著相關。”這些發現為抑鬱症的病情監測和治療評價提供了全新思路。該研究成果以封面論文形式發表在Biological Psychiatry。根據ScienceDirect Top 25 Hottest Articles(2011.7-9)排名,該論文位列Biological Psychiatry雜誌最熱門論文排名第一位,併入選ESI Top 1%高被引論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