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立祥

(武警總醫院急救醫學中心主任、教授)

鎖定
王立祥,武警總醫院急救醫學中心主任、教授、博士後聯合培養導師、中山大學客座教授,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終身榮譽稱號獲得者,健康中國2012十大年度人物,享受軍隊優秀技術人才一類崗位津貼,全軍醫學科技“十二五”心肺復甦重點項目首席專家。
1983年畢業於第三軍醫大學,從事急危重病醫學專業崗位工作近30年,擅長疑難急危重病的診治,尤以心肺腦復甦領域為專長。
發明了槓桿吸盤式心肺復甦器、腹部提壓器、骨髓腔輸注器、感控式心肺復甦背板等急救復甦器具獲國家專利20餘項。
創建了胸外提壓、腹部提壓、膈肌下抬擠、雙下肢加壓等心肺復甦新方法10餘種。研製了高原野戰增壓帳篷、高原增壓急救單元艙、多功能野戰救援背囊、現代“綁腿”等國防軍隊衞勤裝置。拓展了個體化心肺復甦、建立個性化氣道等理論,倡導了家庭自助急救、社區干預急救、120專業急救、醫院高級急救“四位一體”院前急救新體系;提出了“七分救援在平時”、“民眾是救援的主力軍”的理念;帶出了本科系一支應對公共突發事件及災害救援的隊伍。
中文名
王立祥
國    籍
中國
畢業院校
第三軍醫大學
職    業
醫生
主要成就
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終身榮譽稱號獲得者
性    別
發表論文數目
400餘篇

王立祥社會任職

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原急診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4] 
國家健康科普專家、人民日報健康號入駐專家 [4] 
全軍醫學科技十二五心肺復甦重點項目首席專家 [4] 
南京醫科大學心肺復甦研究院院長 [4] 
中華健康文化研究院院長 [4] 
腹部心肺復甦學與腹部提壓心肺復甦技術創建者 [4] 
精準健康傳播與自主生命健康理念提出者 [4] 
《中國心肺復甦專家共識》系列指南領銜頒佈者 [4] 
《中華精準健康傳播專家共識》系列指南領銜頒佈者 [4] 
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心肺復甦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4] 
中國健康管理協會健康文化委員會主任委員 [4] 
中國老年保健協會心肺復甦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4] 
中華醫學會第十屆科學普及分會主任委員等職 [4] 
《醫學參考報心肺復甦學專刊》主編,《醫學參考報全科醫學與精準健康傳播專刊》主編。 [4] 
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4] 
全軍優秀人才一類崗位津貼 [4] 
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終身榮譽稱號 [4] 
擔任中華醫學會科學普及分會候任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災難醫學分會常委兼秘書長、中國毒理學會中毒救治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急救復甦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災害防禦協會常務理事、中國紅十字會救護指導專家、中華醫學會創傷分會委員、中華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復甦專業組成員、全軍重症醫學專業委員會常委、武警重症醫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為《中華醫學百科全書災難醫學分卷》副主編,《中華急診醫學雜誌》、《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中華衞生應急雜誌》、《Word Journal of EmergencyMedicine(WJEM)》、《中國急救醫學》、《中國急救復甦與災害醫學雜誌》、《中華臨牀醫師雜誌》、《世界急危重病醫學雜誌》、《武警醫學》、《解放軍醫學雜誌》、《大眾健康》等中外10餘家雜誌專家編委。擔任了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北京電視台等多家媒體的特約主持嘉賓,,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成員。 [1] 

王立祥榮譽成就

獲國家軍隊科技進步成果獎9項、首屆中國發明博覽會金獎、十一五災害醫學突出貢獻獎1項、中華優秀科普作品獎1項獲國家專利20餘項、主編專著7部、發表學術論文400餘篇。榮立個人三等功3次、享受軍隊優秀技術人才一類崗位津貼。
王立祥領導的團隊參加了伊朗、印尼、巴基斯坦及汶川地震的救援,多次深入基層進行急救知識的宣傳和普及,應邀為多家電台、電視台進行科普講座百餘次。他所撰寫的《王立祥話“萬一”》被評為中華醫學會優秀科普作品。 [2] 
中國首創:腹部提壓心肺復甦器
基於豐富的臨牀經驗,王立祥教授先後在急救醫學領域提出了胸外提壓心肺復甦法、腹部提壓心肺復甦法、隔肌下抬擠心肺復甦法、非同步手控機械通氣法、雙下肢緊束加壓法、單一胸外按壓法、家庭自助急救法以及體外簡易人工通氣法等多種方法。而這其中,腹部提壓心肺復甦器具的研發是世界首台中國原創之發明。
半個多世紀以來,以胸部按壓為主的心肺復甦一直延續至今,成為心搏驟停患者“起死回生”的主角。而緣於實施傳統的標準的心肺復甦時受到胸外按壓禁忌症限制應運而生的腹部提壓心肺復甦方法,進一步針對在實施心肺復甦過程中約30%~80%併發肋骨或胸骨骨折、骨軟骨交界分離,甚而損傷肺、胸膜及心臟,限制了對心搏驟停患者高質量心肺復甦的實施,影響了患者的心肺復甦成功率。針對傳統的諸多缺點,王立祥教授又再次思考,是否有更為理想的方法來替代?
一次偶然的機會,腹部按壓方法進入王立祥的視線。有一位患者從樓上摔下來,胸肋骨摔斷了,心跳停止,常規情況的胸外按壓就不能進行了,怎麼辦?當時,也沒有更好的辦法,王立祥教授開始嘗試着按壓肚子,按壓肚子後,發現心電圖有了波動,這就是王立祥教授腹部提壓心肺復甦的雛形。他設想是否能夠發明一個由提壓板、負壓裝置和提壓手柄三部分組成的腹部提壓裝置,通過對腹部進行按壓和提拉實施。於是王立祥教授以廢棄的包裝箱和簡單的鋼管作為原材料,設計出一些模型反覆試驗,他給這個新發明命名為“腹部提壓肺復甦裝置”。經過不懈努力,該裝置的雛形終於誕生。在急救醫學中心接診了一名車禍外傷心跳停止患者,王立祥教授的這件新式發明就在危急時刻隆重登場,一鳴驚人。
“別人想到壓時,我就想到了開胸,當別人開胸時我就想到開腹……”王立祥教授的這種逆向思維以及在臨牀上取得的系列科研成果得到了南京大學終身醫學教授王一鏜教授的首肯和關注。在看到他系列臨牀工作和科研成果之後,王一鏜教授於腹部心肺復甦國家繼教學習班上親自示範腹部提壓心肺復甦儀,解放軍總醫院盛志勇院士給他寫下了“創立腹部心肺復甦學,開闢腹部心肺復甦之路”的題詞。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