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濤

(勝利油田高級專家、山東省科協兼職副主席)

鎖定
王濤,女,漢族,無黨派,理學博士,山東省科協兼職副主席 [6]  ,勝利油田高級專家、博士後科研工作站首席專家,主要從事油田化學領域提高採收率技術研究工作。 [1-3] 
中文名
王濤
國    籍
中國
畢業院校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學    位
博士
任職地點
勝利石油工程技術研究院

王濤工作經歷

王濤進入油田

王濤 王濤
王濤,是典型的“油二代”。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她逐漸對石油化工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大學報志願的時候她選擇了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化學專業,也正是這次機緣巧合,她誤打誤撞地進入聚合物驅動採油領域,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但年輕的女博士卻愛上了“實驗室”,因為她發現,這些瓶瓶罐罐碰撞間擦出的智慧火花,卻擁改變世界的力量。 [5] 
最讓人稱道的是她的博士後課題“聚合物微球逐級深部調剖技術研究”,首次從微觀角度提出“進得去、堵得住、可移動”的深部調剖體系設計理念,而且讓原本投資成本高的操作簡易化,就像給油井打點滴一樣,實現了聚合物在線連續注入。截止目前累積增油5萬餘噸,在油田多個礦場及海上推廣應用,王濤也因此獲得了“球博士”的稱號。 [5] 
談起與聚合物結緣,還源自於哥哥的一次談話。上大學時,王濤曾聽在採油隊工作的哥哥説起過這樣一件事:國外的一粒小藥片在放入油井後,竟神奇地增加了稠油採油量,這讓當時的勝利人感到震驚。 [5] 
“為什麼國外能幹成的事,我們卻不能?”從此,通過研究聚合物來提高採收率的想法在王濤心中埋下了種子。 [5] 
王濤 王濤
但是研發的道路並不好走,由於受水質的問題,原本黏度很高的聚合物交聯體系一入水就變稀了,根本起不到作用。 [5]  眼看兩年半的博士後馬上結束,課題卻進展緩慢,半年的時間室內試驗屢敗屢戰,項目組人急,王濤更着急。但王濤咬着牙堅持,半夜裏實驗室的燈光、摞起來兩米多高的文獻書,都成了王濤最後的倔強,“有時候做夢都在想怎麼幹。” [5]  功夫不負有心人,偶爾一次她看到煮在鍋裏的湯圓,不斷地翻動浮起,皮破了漏出了餡兒,生活中的常識啓發了王濤,她按照湯圓一樣內外包裹兩層離子,實現聚合物的自行膠黏。 [5] 

王濤科技創新

王濤 王濤
2009年,純梁高89區塊首次駐廠試驗二氧化碳驅油技術。對於這個具有前瞻性的課題,前期並不被看好。 [5]  原來,在以前的認知中,二氧化碳因為超臨界值,表面張力接近為零,穩定性極差,在機理上認為不可能被利用。 [5]  但是憑着實幹,王濤帶領團隊實現了二氧化碳驅油由不可能到可能的華麗逆襲,研究出了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二氧化碳氣溶性發泡劑封竄技術。解決了氣竄治理難題,現場投入產出比達1:4。這項技術獲得油田科技進步一等獎。 [5]  “這項技術我們提前走了五六年,等着以後二氧化碳驅油普及了,就有用武之地。”王濤説。 [5] 
2016年,王濤參與的勝利油田特高含水期深度堵調技術入圍中石化十條龍計劃,這也是最讓王濤驕傲的項目。但是作為世界上最苛刻的油藏,勝利油田高温高鹽的油藏條件,連航天高精尖的技術都毫無對策。甚至有專家直言,王濤她們對自己太狠了。 [5]  讓專家們直言頭疼的油藏是孤東36+4,該油藏的採出率高到58%、含水率高達99.2%,在國外這樣的油藏早已經廢棄不再開發。但就是這個近乎廢棄的油藏,卻讓王濤興奮不已。 [5] 
王濤心裏有自己的打算,“如果突破這項技術,世界上任何國家、任何油藏我們都不怕。” [5] 
王濤把地下不同大小的孔道比喻成高速公路、省道和羊腸小道,一般的油藏只有一種孔道,但是孤東36+4卻樣樣俱全。 [5] 
“花生米大的聚合物從水井投入,直接從油井產出,而一般的油藏聚合物只需要幾微米。因此,我們需要調整思路,研發一種適合這種超級大孔道油藏的聚合物。”王濤説。 [5] 
於是一種高彈性吸水樹脂,在初始階段僅僅有幾毫米,但是進入孔道深部體積膨脹上千倍,達到堵住大孔道驅油的效果。 [5] 

王濤人物事蹟

2020年獲得全國勞動模範榮譽稱號。 [4] 
2023年3月10日,中央廣播電視總枱科教頻道“人物·故事”欄目《地層深處採油人·王濤》播出。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