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斌

(中國人民大學教師)

鎖定
王斌,男,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獲博士學位,荷蘭萊頓大學獲碩士學位。碩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曾任瑞典延雪平大學訪問學者(2007)、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訪問學者(2008)、香港城市大學訪問學者(2014),兼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新聞學與傳播學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
獲得寶鋼教育獎、中國國際廣播新聞獎、中國人民大學“十佳班主任”等獎項,任教以來出版專著2部、論文40餘篇。 [2] 
中文名
王斌
國    籍
中國
畢業院校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學士、碩士、博士)
荷蘭萊頓大學(碩士,國家留學基金委公派)
畢業院校
瑞典延雪平大學訪問學者(2007)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訪問學者(2008)
香港城市大學訪問學者(2014)
職    業
中國人民大學教師
性    別

王斌人物經歷

任瑞典延雪平國際商學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訪問研究員,王斌老師還是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輿情藍皮書》編委。
王斌老師本碩博均在人大新聞學院就讀,目前在新聞傳播史論部任教。談到自己的教學科研,他首先肯定了良好氛圍的影響,“其實上學時很多具體的知識都逐漸淡忘了,但是多學科、多元的氛圍會激發很多興趣、埋下很多線索”。在他看來,人大在人文社科方面的多個優勢學科和新聞學院分支齊全的學科架構讓自己有了開闊的視野。他覺得新聞和傳播作為“領域”(field)的色彩遠比作為“學科”(discipline)的色彩濃厚,因此開放性的思路至關重要。
目前,王斌老師的研究興趣主要是媒介社會學和新聞業轉型。“媒介社會學在國內還是一個寬泛的概念,沒有很嚴整的框架,我想把上課用到的國內外有關的基本理論和知識做一個梳理,提供一點基礎材料”,王斌老師透露他正在編撰媒介社會學的教材,同時在翻譯一本經典著作的最新版《Mediating the Message in the 21st Century: A Media Sociology Perspective》,另一方面他也在用社會學的視角分析轉型期的具體傳播問題。近幾年王斌老師在做新媒體與社會抗爭、新媒體與社會治理方面的研究,先後申請主持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媒體背景下城市居民社區溝通機制研究》、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中國語境下新媒體與基層社會抗爭的理論關係研究》,並刊發了十多篇論文。王斌老師的新著《社區傳播論:新媒體賦權下的居民社區溝通機制》系統分析城市社區居民使用新媒體互動、協商、行動的情境與機制,立足於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來考察其新媒體意見表達和羣體協商,把以虛擬社區為關注重點的新媒體研究再地方化。
對新聞業轉型的探索始於碩博期間參與的大量媒體調研,王斌老師曾為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社、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北京電視台、中國聯通、新浪網等多家機構提供過受眾調查和發展戰略諮詢。“這些調研很辛苦,時間要求也很嚴格,海量的材料要處理,並且要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王老師坦言這些經歷有助於“接地氣”,掌握了很多情境性的東西,也很鍛鍊人的綜合思考能力和實際執行力,“如果説前一階段側重於媒體業務和經營管理,觀察和思考還是從組織機構視角進入的話,現在我更感興趣宏觀層面的新聞業職業理念、新聞業與中國社會的關係”。 [3] 

王斌研究方向

研究興趣為傳播社會學、媒介轉型與創新、創意產業、社區傳播。曾獲寶鋼教育獎、中國人民大學科研創新獎等。參與國家社科基金課題,“985工程”課題,以及人民日報社、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北京電視台、中國聯通公司等委託的橫向課題多項。 [1] 

王斌學術成果

王斌著作

  1.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ty in the New Media Age,Routledge,2021(專著)
  2. 《社區傳播論:新媒體賦權下的居民社區溝通機制》,專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
  3. 《傳媒業空間形態演化研究》,專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4. 《微博:影響力模型和社會性應用》,合著,人民日報出版社,2011
  5. 《中國傳媒發展指數報告》,合著,社科文獻出版社,2008
  6. 《中國社會輿情年度報告》,參編,人民日報出版社,2010
  7. 《新媒體環境下的危機傳播及輿論引導研究》,參編,經濟科學出版社,2017 [4] 

王斌主要論文

  1. 《構建關係型知識:互聯網環境下新聞學理論路徑的新探索》,《國際新聞界》,2021年第8期
  2. 《互聯網時代新聞學理論的知識框架重構》,《中國大學教學》,2021年第9期
  3. 《從本體拓展到範式轉換:數字時代新聞研究的系統性變革》,《新聞記者》,2021年第10期
  4. 《數字環境下新聞業的本體特徵與研究路徑》,《新聞與寫作》,2021年第11期
  5. 《作為研究進路的新聞生態:基本內涵、運行機制與實踐面向》,《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2期
  6. 《新聞場域調適:網絡數據分析平台的關係型影響》,《編輯之友》,2021年第1期
  7. 《新聞透明性的理念、內涵與限度——對社交時代媒體轉型路徑的一種考察》,《江淮論壇》,2021年第2期
  8. 《社交媒體對新聞編輯職業角色的重構》,《中國編輯》,2021年第1期
  9. 《互聯網新聞學:一種對新聞學知識體系的反思》,《編輯之友》,2020年第8期
  10. 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dia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protest in China, Sociétés, Volume 150, Issue 4, October 2020, p.59-73 (A&HCI)
  11. 《智媒時代新聞從業者的職業角色轉型》,《新聞與寫作》,2019年第4期
  12. 《新型主流媒體影響力建設的內容生產路徑》,《新聞戰線》,2019年第11期
  13. 《隱蔽的“深後台”:開放式新聞生產中的傳受關係》,《國際新聞界》,2018年第4期
  14. 《反推式變革:數字環境中的新聞消費特點和轉型路徑》,《編輯之友》,2018年第12期(新華文摘全文轉載)
  15. 《如何戳破“過濾氣泡”——算法推送新聞中的認知窄化及其規避》,《新聞與寫作》,2018年第9期(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
  16. The Hidden Deep Back-stage: Rediscovering ‘the Passive Audience’ and Proposing a New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ent Creators and Audiences in the Digital Ag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ICA), 2018, Prague, Czech.
  17. 《迭代生產與關係建構:社交媒體中的國家形象塑造機制》,《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5期(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
  18. How Does the Internet Work in China’s Urban Community Context? Extending Communication Mediation Model,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IAMCR), 2017, Cartagena, Colombia.
  19. 《“政經博弈説”及其發展:中國新聞改革中國家—市場關係的理論考察》,《國際新聞界》,2016年第9期
  20. 《中國新聞改革中的“嵌入”與“脱嵌”關係》,《山西大學學報》,2016年第6期(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
  21. 《基於新媒體的基層治理創新路徑:以城市社區為考察對象》,《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6期
  22. 《媒介傳播與社會抗爭的關係模式:基於中國情境的分析》,《江淮論壇》,2016年第3期(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
  23. 《媒介與社區賦權:語境、路徑和挑戰》,《國際新聞界》,2015年第10期
  24. 《新世紀國際新聞學研究的現狀——以Journalism (2000-2014) 為分析樣本》,《新聞記者》,2015年第9期
  25. 《平台型媒體的運營模式分析——以新聞聚合網站BuzzFeed為例》,《新聞戰線》,2015年第15期(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
  26. 《信息獲取、鄰里交流與社區行動:一項關於社區居民媒介使用的探索性研究》,《新聞與傳播研究》,2014年第12期
  27. 《參與、賦權與連結性行動:社區媒介的中國語境和理論意涵》,《國際新聞界》,2014年第3期
  28. 《新媒體與基層社會的傳播動員機制——“江門反核行動”個案研究》,《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1期
  29. 《新媒體語境下記者職業角色的理論爭辯》,《新聞戰線》,2014年第10期(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
  30. 《試析信息技術在基層社會管理中的應用》,《國際新聞界》,2013年第9期
  31. 《大數據與新聞理念創新》,《編輯之友》,2013年9期(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
  32. 《從技術邏輯到實踐邏輯:媒介演化的空間歷程與媒介研究的空間轉向》,《新聞與傳播研究》,2011年第3期
  33. 《從多元主體到參與式網絡:媒介生產的空間擴散》,《新聞大學》,2011年第2期
  34. 《地方新聞、社區信息化和傳播自主性:傳播與中國社會轉型的一個分析框架》,《國際新聞界》,2010年第10期
  35. 《媒介形態演化與社區生活的復興》,《國際新聞界》,2009年第3期
  36. 《灰空間與傳媒產製的集聚》,《國際新聞界》,2007年第9期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