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政

(金代大臣)

鎖定
王政(1072年-1138年),原名南撒裏,後因出使高麗,改名王政,渤海族,辰州熊嶽(今營口熊嶽)人。金國大臣。 [1] 
王政出身渤海世族,遼末,婉言謝絕高永昌的徵召,後投金國,為盧州渤海軍謀克。隨金軍擊破白霫、平定燕雲地區。天會三年(1125年),王政隨完顏宗望徵宋,任安撫使,留守滑州。天會四年(1126年),王政出任燕京都麴院同監、同知金勝軍節度使事、代理侍衞親軍都指揮使、兼掌軍資。
天會六年(1128年),王政被授左監門將軍,歷任安州刺史、檀州軍州事、户吏房主事。天眷元年(1138年),王政升任保靜軍節度使,致仕去世,享年六十六歲。
本    名
王政
別    名
南撒裏
所處時代
金代
民族族羣
渤海族
出生地
辰州熊嶽(今營口熊嶽
出生日期
1072年
逝世日期
1138年

王政人物生平

王政歸順金國

王政出身於遼東的豪門世族,王氏家族先後效力於渤海國、遼國,歷代均有位至高官者。遼代末年,天下大亂,王政避居鄉里。 [2] 
收國二年(1116年)正月,遼東京(今遼寧遼陽)的渤海人殺死東京留守起事,東京裨將高永昌乘機率三千戍卒反遼,驅逐大公鼎、高清明等東京官員,佔據東京,自稱大渤海皇帝,建國號大元國,建年號隆基,佔據遼國東京道五十餘州。
高永昌知道王政有材略,想讓他輔佐自己,但王政知道高永昌不可能成就大事,就婉言謝絕,不肯任職。完顏阿骨打派完顏翰魯率軍赴遼東,擊敗高永昌所部,渤海人都爭搶着去追捕高永昌,以便向金兵邀功,只有王政悄悄引退。完顏闍母聽聞此事之後,對王政的為人十分敬重,他便向完顏阿骨打推薦了王政,王政被任命為盧州渤海軍謀克。王政從軍之後,先後隨金軍擊破白霫(鐵勒十五部之一)、平定燕雲地區。 [3] 

王政留鎮滑州

天會三年(1125年),金太宗派完顏宗望(斡離不)、完顏宗翰(粘罕)分別率領東路軍、西路軍南下去征伐北宋。王政隨完顏宗望的東路軍出征,金兵打到滑州(治今河南滑縣東南城關鎮)的時候,滑州宋軍守將投降,完顏宗望任命王政為安撫使,留守滑州。此前,金兵一路迫降了宋軍的數座州城,但當金兵大軍走後,投降的宋軍將士就斬殺了留守的金兵將領,反正歸宋,所以同僚們都為王政擔憂,怕他也落此下場。王政説:“如果能對國家有利,雖死也不應躲避。”隨後,王政僅率數騎入滑州任職。 [4] 
當時,因為戰亂不斷,百姓無食,許多人因為搶奪食物而被逮捕下獄,王政入主滑州之後,將這些人全部釋放,並下令開倉放糧,賑濟百姓,於是全州百姓皆感恩德,不再反叛。附近州郡聽聞此事後,有許多也歸降了王政。完顏宗望將王政召到金兵大營,撫着他的後背説:“我以為你已經被宋人斬殺了,沒想到你不但活着,還取得這麼大的成就。”二人談了許久,完顏宗望對他一再寬慰曉喻。 [5] 

王政嚴管府庫

天會四年(1126年),王政出任燕京(今北京)都麴院同監。不久,任同知金勝軍節度使事,後改代理侍衞親軍都指揮使、兼掌軍資。當時,戰事剛剛結束,府庫管理制度沒有建立,掌管府庫的官吏都藉機貪污,只有王政管理嚴格,雖然金銀絲帛堆積如山,但領繳沒有一點失誤。 [6] 
完顏闍母聽聞此事後,就跟王政説:“你當了這麼久的官兒,怎麼還這麼窮啊?”王政回答説:“我以楊震為榜樣,怎麼能不窮呢?”完顏闍母大笑,説:“剛才是跟你開玩笑呢。”隨後送給王政黃金一百兩、白銀五百兩,並把自己的戰馬也送給了他。 [7] 

王政致仕去世

天會六年(1128年),王政被授左監門將軍,歷任安州刺史、檀州軍州事、户吏房主事。 [8] 
天眷元年(1138年),王政升任保靜軍節度使,致仕去世,享年六十六歲。 [9] 

王政主要影響

天會三年(1125年),王政擔任滑州安撫使,主政滑州。 他將監牢之中因飢餓而搶奪糧食的人全部釋放,並下令開倉放糧,賑濟百姓,使得百姓在戰亂中生存下來,附近州郡的百姓也紛紛向他歸降,減少了戰亂對百姓的傷害。 [5] 
天會四年(1126年),王政掌管軍資,他管理嚴格,避免了掌管府庫的官吏藉機貪污,使得軍資領繳沒有一點失誤。 [6] 

王政歷史評價

完顏宗望:“身沒王事,利及子孫,汝言是也。” [10] 

王政人際關係

兒子:王遵仕。
兒子:王遵義。
兒子:王遵古
兒媳:張氏,王遵古之妻,張浩之女。
孫子:王庭玉,王遵古長子。
孫子:王庭堅,王遵古次子。
孫子:王庭筠,王遵古三子。
孫子:王庭掞,王遵古四子。
重孫:王曼慶,王庭筠之子。
[11] 

王政史料索引

《金史·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六十六》 [10] 
參考資料
  • 1.    《金史·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六十六》:政本名南撒裏,嘗使高麗,因改名政。
  • 2.    《金史·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六十六》:其先仕渤海及遼,皆有顯者。政當遼季亂,浮沈州里。
  • 3.    《金史·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六十六》:高永昌據遼東,知政材略,欲用之。政度其無成,辭謝不就。永昌敗,渤海人爭縛永昌以為功,政獨逡巡引退。吳王闍母聞而異之,言於太祖,授盧州渤海軍謀克。從破白霫,下燕雲。
  • 4.    《金史·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六十六》:及金兵伐宋,滑州降,留政為安撫使。前此數州既降,復殺守將反為宋守,及是人以為政憂。政曰:“苟利國家,雖死何避。”宋王宗望壯之,曰:“身沒王事,利及子孫,汝言是也。”政從數騎入州。
  • 5.    《金史·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六十六》:是時,民多以飢為盜,坐系。政皆釋之,發倉廩以賑貧乏,於是州民皆悦,不復叛。傍郡聞之,亦多降者。宋王召政至轅門,撫其背曰:“吾以汝為死矣,乃覆成功耶。”慰諭者久之。
  • 6.    《金史·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六十六》:天會四年,為燕京都麴院同監。未幾,除同知金勝軍節度使事。改權侍衞親軍都指揮使、兼掌軍資。是時,軍旅始定,管庫紀綱未立,掌吏皆因緣為奸。政獨明會計,嚴局鐍,金帛山積而出納無錙銖之失。
  • 7.    《金史·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六十六》:吳王闍母戲之曰:“汝為官久矣,而貧不加富何也?”對曰:“政以楊震四知自守,安得不貧。”吳王笑曰:“前言戲之耳。”以黃金百兩、銀五百兩及所乘馬遺之。
  • 8.    《金史·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六十六》:六年,授左監門將軍,歷安州刺史、檀州軍州事、户吏房主事。
  • 9.    《金史·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六十六》:天眷元年,遷保靜軍節度使,致仕卒,年六十六。
  • 10.    金史  .國學[引用日期2020-04-19]
  • 11.    《金史·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六十六》:子遵仕、遵義、遵古。遵古子庭筠有傳。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