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遵古

鎖定
王遵古(約1131年—約1197年)字元仲,號東海散人, [4]  蓋州熊嶽(今遼寧營口)人。正隆五年(1160年)進士。大定十三年(1173年),任汾州觀察判官,入為太子司經。復出為同知博州防禦使事,澄州刺史。文行兼備,為政能緣飭以儒雅,潛心伊洛之學。承安二年(1197年)六月,授翰林直學士。 [1] 
本    名
王遵古
元仲
東海散人
所處時代
金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蓋州熊嶽(今遼寧營口)
出生日期
約 1131年
逝世日期
約 1197年

王遵古人物生平

約天會九年(約1131年),王遵古出生於蓋州熊嶽(今遼寧營口)。
正隆五年(1160年),王遵古考中進士。
大定十三年(1173年),王遵古仕為汾州觀察判官。
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王遵古由太子司經出為博州同知。
承安二年(1197年),王遵古以澄州刺史進為翰林直學士。 [4] 

王遵古主要影響

王遵古教育

王遵古在任博州同知的時候,所做的重要事件就是重新修建了州學。博州廟學在經歷百餘年的戰爭兵火之後,“廟學為灰燼”,王遵古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重建廟學。《遺山先生文集》卷三十八《同知王公贊》記:“顯允王公,次邦賢悴。治施儒術,政施寬愛。學校修完,士民感德。東堂繪真,永獲瞻拜。”説明王遵古不僅在政治上賢明,以德治邦,而且在文化教育上,也很重視。王去非《博州重修廟學碑》中也記:“王公方宣天子崇儒重道之德意,學者方向王公之化,風俗將益厚矣:博人何其幸哉!”修建州學在當時是很受推崇和重視的一件大事。在多年之後,王去非以耄耄之年,撰寫此碑,党懷英為其篆額,王庭筠書冊,時號三絕碑。可見,王遵古修建州學這件事不光在文人中間受到了推崇,並且受到了整個州人的敬仰。應該注意的是,這與王遵古崇儒學,重視教育,重視培育人才的思想是分不開的。 [4] 

王遵古思想

王遵古主張“人識廉隅,國興仁讓”,這種思想顯然來源於儒家重視教化,實行仁治的思想。而這又是王遵古“潛心伊洛之學”的結果。在對待子女以及後輩的態度上,王遵古是一個謙謙儒者的形象,並對他們寄予殷切的期望。我們可以這樣説,其子王庭筠的不凡成就,並且使其代代相傳,進而能夠形成一個文學家族的結果當與王遵古重視教育,強調個人道德品質修養是分不開的。 [4] 

王遵古人際關係

先祖:王烈,字彥方,平原縣(今山東德州平原)人,因董卓作亂遷居熊嶽。
父親:王政,金代開國元勳,官至靜吾衞大將軍。 [2] 
妻子:張氏,太師張浩之女。 [3] 

王遵古主要作品

王遵古的文學作品,存留下來的很少。《中州集》中只收錄詩《過太原贈高天益》一首。《金文最》錄入文《廟學碑陰》一篇。 [4] 
參考資料
  • 1.    顧明遠總主編,中國教育大系 歷代教育名人志,湖北教育出版社,2015.08,第149頁
  • 2.    遼寧省紀委監委駐省委宣傳部紀檢監察組,遼寧省作家協會編,循吏千年:百名清官啓示錄,遼寧人民出版社,2019.11,第196-199頁
  • 3.    張希清,毛佩琦,李世愉主編,中國科舉制度通史 遼金元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04,第326頁
  • 4.    牛貴琥,張建偉著,女真政權下的文學研究,三晉出版社,2011.08,第259-27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