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烈

(東漢末年名士)

鎖定
王烈(141-218),字彥方,太原人。東漢末年名士。當時他的名聲還在邴原管寧之上。
董卓作亂時避亂遼東,太守公孫度以兄弟之禮接待,想任用他為長史,王烈於是經商來自賤,表示無意為官。曹操徵召他為丞相掾屬,還為至,王烈已在遼東病死,享年七十八歲。 [1] 
全    名
王烈
彥方
所處時代
東漢末年
民族族羣
漢人
出生日期
141年
逝世日期
218年

王烈人物生平

王烈祖籍為太原,但生長於平原。少時拜潁川名士陳寔為師,並與陳寔的兩個兒子結為朋友。當時一些潁川名士如荀爽賈彪李膺韓融都跟隨陳寔學習,亦都佩服王烈的性格和行為,都與他交往。因此,王烈的名聲在國內廣為傳播。 [2] 
完成了學業和道德修養後,王烈回到家鄉平原,卻得知父親去世,他為此哭了三年。遭遇饑饉之年,路上常有人餓死。王烈就分出自己的糧食儲備,用來救濟鄉親,於是“宗族稱孝,鄉黨歸仁”。 [3] 
王烈以典籍娛樂心靈,以教育為己任,因此開始興辦學校,教育民眾。他的教導都不違揹人的本性,而是用道義來引導,使人們從善遠惡。於是王烈的學生舉止都很有禮貌,即使在市井中行走,人們也都能一下子認出他們。整個州郡也形成了良好的風氣,人們都競相做起了好事。 [4] 
當時平原國中有人偷牛,被牛主人抓獲。小偷請罪道:“我偶然一時糊塗,從今以後我將改過自新。您既然已經寬恕了我,希望不要讓王烈知道這件事。”王烈聽説後便使人送給他一匹布。有人詢問他這是什麼原因,王烈説:“從前秦穆公,有人偷了他的駿馬並吃掉了,他卻賜給那個人酒喝。那個小偷為了報答秦穆公的恩情,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去救秦穆公的難。小偷能夠悔過自新,害怕我知道,這説明他知道羞恥和邪惡。知道羞恥和邪惡,就會生出善良之心,所以我送給他布,鼓勵他做好事。” [5] 
過了幾年,有一個在路上行走的老人擔着重擔,有人代他擔着走了幾十里路,送到老人家裏,放下擔子就走了,老人問他姓名,他沒有説。不久,老人又出行,在路上丟失了劍。有人走過時看到了劍,想放下劍離開,但擔心後面來的人得到劍,劍的主人就永遠失去了它,想拿走劍並懸賞尋找失主,又擔心弄錯,於是等在原地守劍。到了晚上,老人回來尋劍,發現守劍之人就是那個代他擔擔子的人。老人拉着他的衣袖,問道:“你前面代我擔擔子,沒有告訴我姓名,現在你又在路上守着我的劍,沒有比你更仁慈的人了,請告訴我你的姓名,我將把這件事告訴王烈。”於是那個人告訴了他姓名後就離開了。老人把這件事告訴了王烈,王烈説:“世上有如此仁人,我卻還沒有見過。”於是派人去尋訪他,發現原來就是那個以前偷牛的人。王烈感嘆説:“韶樂九成,虞賓以和:人能有感,乃至於斯也!”於是讓國人表彰他的品行。 [6] 
那時鄉里百姓凡有爭訟曲直的事件,都去請求王烈排難解紛,斷定是非,由於王烈平素德教影響,有的走到半途,忽然願意放棄爭執,雙方和解而回來的,有的望見王烈的屋舍,就感到慚愧,彼此相讓而回來的,不敢讓王烈知道他們有這些爭端。就連當時的平原國國君亦到王烈那裏籌劃和諮詢政令。 [7] 
於是王烈被舉為孝廉,三府同時徵召他,但他都沒有就職。恰逢董卓作亂,王烈於是到遼東避難,在那裏親自耕種和鑽研典籍,穿着布衣,吃着蔬菜,不改其樂,當地的人都十分尊敬他。當時社會衰微,世道混亂,能識別真才實學的人很少,一些人結成朋黨,互相讒言誹謗,當時到遼東避亂的人,很多都被這些人出言誣害,但王烈在那裏居住多年卻沒有問題。他使遼東的強者不欺凌弱者,人多不欺壓勢單力薄的人,商人亦沒有抬高價格牟取暴利。後來曹操曾派人多次徵召王烈,遼東太守都沒有遣送他上任。建安二十三年(218年),王烈於七十八歲時病死。 [8] 

王烈人物評價

先賢行狀》:“烈通識達道,秉業不回。” [1] 
參考資料
  • 1.    《三國志 卷十一 魏書十一 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  .國學導航
  • 2.    《三國志·魏書十一·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以潁川陳太丘為師,二子為友。時潁川荀慈明、賈偉節、李元禮、韓元長皆就陳君學,見烈器業過人,歎服所履,亦與相親。由是英名著於海內。
  • 3.    《三國志·魏書十一·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道成德立,還歸舊廬,遂遭父喪,泣淚三年。遇歲饑饉,路有餓殍,烈乃分釜庾之儲,以救邑里之命。是以宗族稱孝,鄉黨歸仁。
  • 4.    《三國志·魏書十一·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以典籍娛心,育人為務,遂建學校,敦崇庠序。其誘人也,皆不因其性氣,誨之以道,使之從善遠惡。益者不自覺,而大化隆行,皆成寶器。門人出入,容止可觀,時在市井,行步有異,人皆別之。州閭成風,鹹競為善。
  • 5.    《三國志·魏書十一·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時國中有盜牛者,牛主得之。盜者曰:"我邂逅迷惑,從今已後將為改過。子既已赦宥,幸無使王烈聞之。"人有以告烈者,烈以布一端遺之。或問:"此人既為盜,畏君聞之,反與之布,何也?"烈曰:"昔秦穆公,人盜其駿馬食之,乃賜之酒。盜者不愛其死,以救穆公之難。今此盜人能悔其過,懼吾聞之,是知恥惡。知恥惡,則善心將生,故與布勸為善也。"
  • 6.    《三國志·魏書十一·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間年之中,行路老父擔重,人代擔行數十里,欲至家,置而去,問姓名,不以告。頃之,老父復行,失劍於路。有人行而遇之,欲置而去,懼後人得之,劍主於是永失,欲取而購募,或恐差錯,遂守之。至暮,劍主還見之,前者代擔人也。老父攬其袂,問曰:"子前者代吾擔,不得姓名,今子復守吾劍於路,未有若子之仁,請子告吾姓名,吾將以告王烈。"乃語之而去。老父以告烈,烈曰:"世有仁人,吾未之見。"遂使人推之,乃昔時盜牛人也。烈嘆曰:"韶樂九成,虞賓以和:人能有感,乃至於斯也!"遂使國人表其閭而異之。
  • 7.    《三國志·魏書十一·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時人或訟曲直,將質於烈,或至塗而反,或望廬而還,皆相推以直,不敢使烈聞之。時國主皆親驂乘適烈私館,疇諮政令。
  • 8.    《三國志·魏書十一·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察孝廉,三府並闢,皆不就。會董卓作亂,避地遼東,躬秉農器,編於四民,布衣蔬食,不改其樂。東域之人,奉之若君。時衰世弊,識真者少,朋黨之人,互相讒謗。自避世在東國者,多為人所害,烈居之歷年,未嘗有患。使遼東強不凌弱,眾不暴寡,商賈之人,市不二價。太祖累徵召,遼東為解而不遣。以建安二十三年寢疾,年七十八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