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浩

(金代歷史人物)

鎖定
張浩(?-1163年),字浩然,渤海族,遼陽(今遼寧瀋陽)人,中國金朝宰相。 [2] 
金太祖天輔中,金軍佔遼東,張浩投奔金朝,被任命為承應御前文字。1130年,賜進士第,任秘書郎,主持修建東京遼陽府皇宮有功,升衞尉卿,權籤宣徽院事,管勾御前文字,參與制定朝廷禮儀。以養親去職,後起為趙州刺史、大理卿。1139年,參與訂立各種禮儀,此後歷任户、工、禮三部侍郎,升為禮部尚書。田珏黨案發生後,台省官員空闕,張浩負責主持六部事務,才幹為人稱服,後以病出任彰德軍節度使、燕京路都轉運使、平陽尹,任平陽尹期間,嚴行法治,平盜息亂,郡中大治,百姓稱頌。1149年,被召為户部尚書,參知政事。 [2] 
1153年,海陵王遷都燕京,升燕京為中都。張浩以營建燕京有功,進拜平章政事。張浩奏請凡願居中都的百姓免十年賦役,以實京師,海陵王從之。後拜尚書右丞相兼侍中,封潞王,又改封蜀王。第二年,拜左丞相。1157年,封魯國公。後以營建南京有功封太傅、尚書令、秦國公。海陵王自南京發兵徵宋,張浩留治尚書省事。1162年,張浩入京朝見世宗,拜太師、尚書令,封南陽郡王。任尚書令期間,舉薦紇石烈志寧等人才,又説服金世宗堅持科舉制度,此後張浩屢以疾請退。1163年夏,除判東京留守,以病無法赴任,請致仕,後卒。 [2] 
浩然
所處時代
金代
民族族羣
渤海人
逝世日期
1163年
本    名
張浩
籍    貫
遼陽(今遼寧省遼陽市

張浩人物生平

張浩支持改革

女真文化是借鑑於契丹、漢文化而開啓的。使女真人最先接觸到契丹、漢文化的是一些仕遼而又漢化很深的渤海人。926年,遼朝滅亡渤海國,改為東丹國,以耶律倍為王,後來南遷到遼陽,從此以後遼陽便成為渤海大姓聚居的地方。在這些大姓中,張浩一家尤其顯貴。張浩的家族本來姓高,是高句麗王室後裔,曾祖高霸改姓張,曾任遼金吾衞上將軍,祖父張祁、父張行願也都是遼朝的官吏。 [1]  渤海在唐時已通用漢字,張浩出身宦官人家,不僅熟通漢文化,更通曉中原文物制度,這使他在女真族的封建制改革中能夠發揮比較重要的作用。
天輔年間,金太祖破遼東,張浩前去投奔宮政,得到賞識,立為義子。太祖以他為“承應御前文字”(《金史、張浩傳》,以下凡未注出處者皆引此傳),辦理文字事務。太宗天會八年(1130年),賜進士及第,授秘書郎。先後受命修宮室、定朝儀、“管勾御前文字”。熙宗時,由户、工、禮三部侍郎升為禮部尚書,參與“詳定內外儀式”,在熙宗時的一系列改革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1149年,海陵王殺熙宗自立。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在鎮壓女真貴族的同時,他大批任用漢人、契丹人和渤海人。張浩也受到海陵王的重用。海陵王奪取帝位後,召張浩為户部尚書,拜參知政事。天德二年(1150年)十一月,進拜尚書左丞。貞元元年(1153年)三月,進拜平章政事,二年二月,拜尚書右丞中書令,三年二月,又進拜左丞相兼侍中。正隆元年(1156年),海陵王廢中書、門下兩省,只存尚書省。六年七月,張浩以左丞相進為太傅、尚書令、司徒。海陵王統治時期,張浩進入金朝中央最高領導機構,使他的政治才能得到了很好的發揮。這一時期,他所從事的最有意義的一項工作是營建中都。
海陵王是金朝最有改革精神的一個皇帝,在他統治的十二年間,展開了比熙宗時期更為激進的一系列改革。其中最重大的改革,就是把金朝的都城從上京(今黑龍江省阿城縣白城)遷到燕京(北京市)。而在這一改革中,張浩起了重大作用。
天德三年(1151年)三月,海陵王命張浩等增廣燕京、營建宮室。張浩營建燕京,仿漢人都城宮室制度。都城周圍七十五里,共十二個城門。都城中的內城是皇帝的宮城,周圍九里三十步。內城南門稱宣陽門,為正門。宣陽門上有重樓,三門並立。“中門繪龍,兩偏繪鳳,用金釘釘之,中門惟車駕出入乃開,兩偏分雙單日開一門。”(《歷代宅京記》卷十八引《大金國志》)內城內建宮殿九重,共三十六殿,皇帝宮殿居於正中,其後為皇后宮殿。內城之南,東邊建太廟,西邊是尚書省。內城之西,還建有同樂園、瑤池等皇室貴族遊樂之所。整個工程“金碧輝煌,規模宏麗(同上),簡直可與漢唐時的長安宮室相比。貞元元年(1153年),海陵王定都燕京,“以燕乃列國之名,不當為京師號,遂改為中都。”(《金史、地理志》)張浩又請求凡四方的百姓願意居住在中都的都免除十年的賦役,以實京師。海陵王採納了他的意見。海陵王遷都燕京,進一步打擊了女真貴族保守勢力,推進了女真族封建化。同時,也奠定了金、元兩代京都規模,對其後的中國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張浩在這一重大事件中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
金世宗即位後,拜張浩為太師、尚書令。此時張浩已年老多病,但他仍協助世宗實行漢化政策。當時,有人主張罷科舉,世宗不敢決定,説:“吾見太師議之。”張浩入見,世宗問他:“自古帝王有不用文學者乎?”張浩回答説:“有。”世宗問:“是誰。”張浩回答説:“秦始皇。”世宗對左右説:“豈可使我為秦始皇乎。”廢除科舉的議論遂止。在張浩的幫助下,世宗堅定了實行科舉制度的決心。
張浩還以薦舉人才為己任,世宗時,他薦舉的紇石烈志寧等人,後來都成為名臣。

張浩練達政務

張浩身仕五朝,任宰相十餘年,是一個練達政務的能幹的官吏。熙宗時,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相當激烈。右丞相韓企先死後,宗弼開始排斥韓企先一派的漢臣。田珏原是韓企先提掖的漢官,任吏部侍郎。韓企先臨死前,向宗弼推薦他作宰相。韓企先死後,宗弼藉故殺田珏,被牽連者達幾十人,尚書省為之一空。張浩因與宗弼信任的漢臣蔡松年友善,受命行六部事。他辦事幹練,講究效率,很受人們的稱道。
熙宗統治後期,為免受朝廷派系鬥爭的牽連,張浩以有病為由,請求到外地作官。他曾做過彰德軍節度使燕京路轉運使、平陽尹等官,很有政績。他任平陽尹時的政績,更為人們所稱道。平陽地區治安狀況不好,為盜的很多。臨汾有個男子在夜裏搶奪民家婦女,張浩將他逮捕,並出榜殺了他。從此,為盜的就減少了。在平陽的近郊有淫祠,郡裏的人都很信奉他。廟祝、田主趁機爭奪香火的利益,累年不決。成為民害。張浩命人拆毀淫祠,把供奉的神像投到水裏。從此,強宗黠吏屏跡,不敢再犯,郡中大治。世宗時,楊伯雄任平陽尹,也很有政績。平陽百姓讚揚説:“前有張,後有楊。”

張浩明哲保身

熙宗、海陵王統治時期,是女真族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大變革時期,改革派和保守派的鬥爭與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交織在一起,形勢十分複雜。在政治鬥爭的漩渦裏,人們升降沉浮,很難把握自己的命運,弄得不好,甚至會把命丟掉。但是,在這種紛亂的局勢下,張浩卻“無事不為,無役不從,為相最久”,官運亨通,很少受大的打擊。究其原因,主要和他善於明哲保身有關。
皇統六年(1146年)二月,右丞相韓企先病死,宗弼開始排斥朝中韓企先一派的漢臣。吏部侍郎田珏被指控結納朋黨,被排擠出朝。次年六月,田珏以結黨專擅罪被處死,株連尚書省漢臣多人,尚書省為之一空。在這種情況下,張浩受命行六部事。由於辦事幹練,人們很佩服他的才能,這本是他施展才能的好機會,但他看到當時政局混亂,大獄迭起,決心離開京師避禍。他以身體有病為名,請求到外地做官。熙宗晚期,他先後任彰德軍節度使、平陽尹等官,直到海陵王即位,才又被召還京師。
海陵王統治時期,張浩因辦事幹練、營建中都有功,很受重用,擔任宰相多年。但他卻處處小心謹慎,遇事不敢堅持己見,甚至違心地去做他不願做的事。正隆三年(1158年),海陵王為了南侵宋朝,準備遷都汴京(今河南開封),把這裏作為進兵江南的大本營。他派張浩和敬嗣暉營建汴京宮室。營建汴京宮室非張浩所願,他委婉地對海陵王説:“往歲營建中都,天下樂然趨之,今民力未復,而重勞之,恐不似前時之易成也。”海陵王沒有接受他的意見,他也就沒有堅持,違心地到汴京去營建宮室。在修建宮室過程中,海陵王時常派宦官梁充去視察。當時,汴京工程浪費驚人,“一殿之費以億萬計”,梁充見了還説不夠華麗,有時甚至命令毀掉重建。張浩以丞相之尊,“曲意事之”(《金史、梁充傳》),不敢得罪他,害怕他到海陵王身邊説自己的壞話。
海陵王一心想南侵宋朝,進而統一江南。對此,張浩是不贊成的。但是,當海陵王向他徵求意見時,他卻不敢正諫,只用婉轉的話來回答,想以此稍止海陵王用兵江南。他上奏説:“臣觀天意,欲絕趙氏久矣。”海陵王聽了這話很覺吃驚,説:“何以知之。”張浩回答説:“趙構無子,樹立疏屬,其勢必生變,可不煩用兵而服之。”海陵王雖然喜歡他的話,但並不聽從。
海陵王南伐失敗,在揚州兵變中被殺,留守在汴京的太子光英也被殺死。張浩見大勢已去,便派户部員外郎完顏謀衍向金世宗上賀表,表示擁戴,又作起金世宗的宰相。
對張浩的為人,海陵王頗有些不以為然。:他曾説:“左丞相張浩練達政務,而頗不實。”(《金史、紇石烈良弼傳》)。他重用張浩,主要是看中他的才幹,卻不十分信任他。《金史》説海陵王對張浩“用之厚,遇之薄”,不是沒有道理的。

張浩史籍記載

《金史·張浩傳》
張浩,字浩然,遼陽渤海人。本姓高,東明王之後。曾祖霸,仕遼而為張氏。天輔中,遼東平,浩以策幹太祖,太祖以浩為承應御前文字。天會八年,賜進士及第,授秘書郎。太宗將幸東京,浩提點繕修大內,超遷衞尉卿,權籤宣徽院事,管勾御前文字,初定朝儀。求養親,去職。起為趙州刺史。官制行,以中大夫為大理卿。天眷二年,詳定內外儀式,歷户、工、禮三部侍郎,遷禮部尚書。田珏黨事起,台省一空,以浩行六部事。簿書叢委,決遣無留,人服其才。以疾求外,補除彰德軍節度使,遷燕京路都轉運使。俄改平陽尹。平陽多盜,臨汾男子夜掠人婦,浩捕得,榜殺之,盜遂衰息。近郊有淫祠,郡人頗事之。廟祝、田主爭香火之利,累年不決。浩撤其祠屋,投其像水中。強宗黠吏屏跡,莫敢犯者。郡中大治。乃繕葺堯帝祠,作擊壤遺風亭。
海陵召為户部尚書,拜參知政事。天德二年,丁母憂。起復參知政事,進拜尚書右丞。天德三年,廣燕京城,營建宮室。浩與燕京留守劉筈、大名尹盧彥倫監護工作,命浩就擬差除。既而暑月,工役多疾疫。詔發燕京五百里內醫者,使治療,官給藥物,全活多者與官,其次給賞,下者轉運司舉察以聞。
貞元元年,海陵定都燕京,改燕京為中都,改析津府大興府。浩進拜平章政事,賜金帶玉帶各一,賜宴於魚藻池。浩請凡四方之民欲居中都者,給復十年,以實京城,從之。拜尚書右丞相兼侍中,封潞王,賜其子汝霖進士及第。未幾,改封蜀王,進拜左丞相正隆二年,改封魯國公。表乞致仕。海陵曰:“人君不明,諫不行,言不聽,則宰相求去。宰相老病不能任事則求去。卿於二者何居。”浩對曰:“臣羸病不堪任事,宰相非養病之地也,是以求去。”不許。
海陵欲伐宋,將幸汴,而汴京大內失火,於是使浩與敬嗣暉營建南京宮室。浩從容奏曰:“往歲營治中都,天下樂然趨之。今民力未復,而重勞之,恐不似前時之易成也。”不聽。浩朝辭,海陵問用兵利害。浩不敢正諫,乃婉詞以對,欲以微止海陵用兵,奏曰:“臣觀天意,欲絕趙氏久矣。”海陵愕然曰:“何以知之。”對曰:“趙構無子,樹立疏屬,其勢必生變,可不煩用兵而服之。”海陵雖喜其言,而不能從也。浩至汴,海陵時時使宦者梁珫來視工役,凡一殿之成,費累鉅萬。珫指曰:“某處不如法式。”輒撤之。浩不能抗而與之均禮。汴宮成,海陵自燕來遷居之。浩拜太傅、尚書令,進封秦國公。
海陵至汴,累月不視朝,日治兵南伐,部署諸將。浩欲奏事,不得見。會海陵遣周福兒至浩家,浩附奏曰:“諸將皆新進少年,恐誤國事。宜求舊人練習兵者,以為千户謀克。”而海陵部署已定,惡聞其言,乃杖之。海陵自將發汴京,皇后、太子居守。浩留治尚書省事。
世宗即位於遼陽,揚州軍變,海陵遇害。都督府使使殺太子光英於南京。浩遣户部員外郎完顏謀衍上賀表。明.年二月,浩朝京師,入見。世宗謂曰:“朕思天位惟艱,夙夜惕懼,不遑寧處。卿國之元老,當戮力贊治,宜令後世稱揚德政,毋失委注之意也。”俄拜太師尚書令,封南陽郡王。世宗曰:“卿在正隆時為首相,不能匡救,惡得無罪。營建兩宮,殫竭民力,汝亦嘗諫,故天下不以咎汝,惟怨正隆。而卿在省十餘年,練達政務,故複用卿為相,當自勉,毋負朕意。”浩頓首謝。居數日,世宗謂浩曰:“卿為尚書令,凡人材有可用者,當舉用之。”浩舉紇石烈志寧等,其後皆為名臣。
浩有疾,在告者久之。遣左司郎中高衎及浩侄汝弼宣諭。浩力疾入對,即詔入朝毋拜,許設座殿陛之東,若有諮謀,然後進對。或體中不佳,不必日至省中,大政可就第裁決。浩雖受詔,然每以退為請。三年夏,復申前請。乃除判東京留守。疾不能赴任,因請致仕。
初,近侍有欲罷科舉者,上曰:“吾見太師議之。”浩入見,上曰:“自古帝王有不用文學者乎。”浩對曰:“有。”曰:“誰歟。”浩曰:“秦始皇。”上顧左右曰:“豈可使我為始皇乎。”事遂寢。
是歲,薨。上輟朝一日。詔左宣徽使趙興祥率百官致奠,賻銀千兩、重彩五十端、絹五百匹。諡曰文康。明昌五年,配享世宗廟廷。泰和元年,圖像衍慶宮。子汝為、汝霖、汝能、汝方、汝猷。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