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扶之

鎖定
王扶之,男,別名王碩,1923年9月24日出生於陝西子洲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少將,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十二屆中央候補委員1935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共青團,1936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先後參加了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榮立大功三次。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任第三十九軍一一五師三四三團團長、一一五師副師長、師長;1954年起任軍參謀長、副軍長兼參謀長,總參謀部作戰部副部長、部長;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1975年任山西省軍區司令員;1988年7月榮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80年任烏魯木齊軍區副司令員。 [1-2] 
中文名
王扶之
別    名
王方知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23年9月24日
畢業院校
私塾(3個月)
主要成就
抗美援朝等
出生地
陝西省子洲縣
軍    銜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性 別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1] 
原    名
王碩

王扶之人物生平

王扶之童年經歷

王扶之(照片1) 王扶之(照片1) [3]
1923年9月24日生於陝西省子洲縣三眼泉樓砭傅家新莊。世代為貧苦農民,五歲喪母,隨爺爺和父親長大,後因家中日益窘困,父親只好背井離鄉到延安的一家遠房親戚的地主家打工,從此就成了地主家的一個小放牛娃。稍大些,就輪流到附近的一些富裕農家打工。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父親求人將王扶之送到一傢俬塾上了3個月學。儘管讀的是“三字經”“百家姓”,這卻是他文化啓蒙。 [1] 

王扶之參軍初期

王扶之12歲那年,延安一帶常有劉志丹領導的陝北紅軍活動,看到這些與窮苦百姓休慼與共,與當時的舊軍隊根本不同的紅軍,他萌發了要當紅軍念頭。憑着自己12歲身高1米6多的個子,告訴紅軍説自己有17歲,於1935年7月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26軍,當了一名小紅軍戰士。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 

王扶之土地革命時期

1936年13歲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26軍78師少共營戰士、紅25軍75師戰士、紅15軍團第78師測繪員;參加了勞山、榆林橋、直羅鎮、東征、西征、山城堡等戰役和重大戰略行動。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344旅687團測繪股長,新四軍第3師8旅22團通信參謀,2營6連副連長,師司令部通信股長;隨其所在的英勇善戰的部隊,轉戰於陝西、山西、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七省,參加了平型關戰鬥、張店、盯店、討代“頑固派”石友三、曹甸、鄭潭口、淮海區和鹽阜區反“掃蕩”、葉纖子、阜寧、兩淮等戰役和戰鬥。其所在部隊與兄弟部隊一起,先後開闢了晉東北、晉西(平山地區)、晉東南(太行山)、冀南、冀魯豫、豫皖蘇、皖東北、蘇北皖江和淮南等抗日根據地。 [1] 

王扶之解放戰爭時期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營長,東北野戰軍2縱5師作戰科長,5師14團副團長,第4野戰軍39軍343團團長;隨其所在的部隊轉戰東北、華北、華中南三大戰略區,參加了四平保衞戰、三下江南、夏季、秋季、冬季攻勢、遼瀋戰役、平津戰役、衡寶戰役、廣西戰役;歷經江蘇、山東、河北、遼寧、內蒙古、吉林、黑龍江、天津、河南、湖北、湖南、貴州、廣西等13個省、市、自治區,征程萬餘公里,戰勝了零下40餘度的東北奇寒和零上30幾度的江南酷暑,從東北的松花江,一直打到祖國南疆鎮南關。在戰鬥中,王扶之曾多次立功受獎,在姜家店迫擊、攻克錦州、平津戰役之攻克天津的戰鬥中,先後榮立大功三次。在攻克錦州和攻克天津的戰鬥中,擔任主攻團副團長、團長。 [1] 

王扶之共和國時期

王扶之 王扶之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同年10月21日首批入朝參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39軍115師343團團長,而後任115師師參謀長、第一副師長、師長。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先後參加了第一至第五次戰役,1951年陣地防禦作戰,1952年春季、夏季鞏固陣地作戰、秋季戰術性反擊和朝鮮西海岸反登陸、反空降防禦備戰準備,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國旗勳章,二級自由獨立勳章。1953年5月回國後仍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9軍115師師長。1957年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事學院高級系,畢業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9軍116師師長、1960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39軍參謀長、第1副軍長,1968年調中央軍委總參謀部工作,任作戰部副部長,部長,在1969年和1974年任總參作戰部部長期間,協助軍委首長葉劍英、鄧小平參與指揮了珍寶島自衞反擊戰和西沙海戰。1975年任山西省軍區司令員、中共山西省委書記,1980年任烏魯木齊軍區副司令員,是中共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候補中央委員,全國政協第七、八屆常務委員。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和三級八一勳章、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64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88年7月榮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勳章。1998年離職休養。 [1-2]  [4] 
王扶之 王扶之

王扶之主要事蹟

王扶之12歲參軍

那時,延安一帶常有劉志丹領導的紅軍活動。從小見過不少反動軍隊的王扶之頭一次覺得,紅軍是一支令人可親的部隊,因為他們經常為老百姓挑水掃院子。
“我想跟你們到隊伍上,行不行?”1935年的一天,12歲的王扶之突然萌發了當紅軍的念頭。
回話的紅軍看他一臉稚氣,不免疑惑:“你多大了?”
“你看我有多大?”王扶之不知哪來的機靈。
“有十六七了?”
“還真差不多。”
就這樣,12歲的王扶之成了一名小紅軍,來到紅26軍“少共營”。這個“少共營”最大的17歲,一般只有十五六歲,但像王扶之這樣年紀的孩子還少有。這是1935年7月的事。説是當紅軍,其實他依然穿着老百姓的衣服,手持梭鏢。後來在與侵犯陝北的國民黨軍隊作戰中,王扶之才第一次有了一支“馬拐槍”。 [3] 

王扶之首戰勞山奪敵槍

1935年10月1日,紅15軍團成立後的第二天,徐海東、劉志丹定下了圍城打援的方案。紅75師在陝北勞山路東,紅78師、81師一部在勞山路西,形成一個夾擊的態勢,就等敵人送上門來了。很快,東北軍110師進入紅軍的包圍圈。10月1日下午2時左右,我紅75師、78師、81師一部發起衝鋒,一下子把敵人分割成好幾段。敵軍110師就地慌亂地組織防禦,我軍則就地各個圍殲。“少共營”共有200多人,負責攻打一個小高地。那時王扶之還是個“紅小鬼”,因為紅軍槍支數量很少,他就扛着一柄梭鏢衝鋒上陣。 [3] 
營長給他們分配了任務,全營分三個梯隊:一個梯隊正面進攻,另兩個梯隊從兩側迂迴。“少共營”的這些娃娃兵衝到高地底下,就聽到敵人在用東北話喊:“底下都是些‘小疙瘩',不成氣候。”小孩有一個特點,就是天不怕地不怕。敵人一叫喊,這些“紅小鬼”更來了勁,正面進攻牽制,兩側迂迴就攻上去了,子彈嗖嗖地從他們頭頂上飛過。敵人盯着正面放炮、打槍時,兩側的娃娃兵已經衝到眼前了,王扶之端着梭鏢直奔一個舉槍瞄準的敵人,“繳槍不殺”,梭鏢抵到了敵人脖子上,敵人只好跪下,雙手將槍舉過頭頂,王扶之一把就奪了過來。從此,他擁有了從軍以來的第一支槍。 [3] 

王扶之遭埋38小時生還

1952年王扶之(中)與戰友在獲救山洞前合影 1952年王扶之(中)與戰友在獲救山洞前合影 [3]
1952年8月,抗美援朝戰爭進入膠着狀態。王扶之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9軍115師代師長。8月2日9時許,《人民日報》記者劉鳴為採寫報道,來到了這裏。王扶之見劉記者在燭光下寫作很吃力,便請劉鳴到自己的位置上來,他自己則在坑道深處,點着蠟燭與作戰科長蘇盛軾、參謀陳志茂研究工作。幾分鐘後,“轟隆”一聲巨響,一枚重磅炸彈在作戰室頂上爆炸,坑道被炸塌了。老將軍回憶道:“在坑道爆炸的瞬間,我只感到被股兇猛的力量一推,便失去了知覺。當我醒來時,四周漆黑一片,耳內嗡嗡作響,一條腿被圓木和岩石壓着動不了。”當王扶之意識到自己還活着時,努力回想剛才的經過,在記憶中搜尋當時在坑道中的人員姓名:記者劉鳴,作戰科長蘇盛軾,參謀陳志茂、張釜山,偵察科參謀小劉,書記員小楊,測繪員小梁,共7人。而後,他開始急切地呼喚他們的名字,可除了蘇盛軾和陳志茂兩人低弱的聲音外,其他5人沒有迴應。接下來,王扶之才弄清他們都被爆炸的氣浪推進洞底了,己被坍塌的土石埋在下面。由於3人之間都有一段距離,又各自受困負傷,相互間無法幫助。王扶之一邊鼓勵他倆自救,一邊奮力用雙手扒開壓在身上的木頭、石塊。 [3] 
他掙脱了出來後,又急忙幫助另外兩位同志脱身。此時,他們3人的情況是:王扶之和陳參謀腿部負傷,蘇科長有3根肋骨被砸斷,不能動。為了與外面聯繫,他們摸遍了所有能找到的電話機,但都無法通話,又試着敲打臉盆、水桶之類的東西與外面聯繫,均無效。在坍塌的坑道之外,115師工兵連的指戰員們正冒着敵機轟炸,緊張地實施救援作業。在志願軍總部,彭德懷司令員得知王扶之等同志被埋在洞中的消息後,親自打電話給中國人民志願軍39軍:“要想盡一切辦法,把王扶之等同志搶救出來!”在中國人民志願軍39軍軍部,吳信泉軍長也不斷催促:“要想盡一切辦法救人!”並指示,工兵不夠,可迅速從軍直工兵營派出一部分進行增援。副軍長張竭誠當即前往現場,和115師政委沈鐵兵、參謀長程國璠等一起指揮搶救。 [3] 
3日上午10時許,4架敵機向指揮所掃射、投彈,我115師高炮連立即迎頭痛擊,擊落敵機1架,其餘3架敵機倉皇逃走。隨着時間的不斷推移,王扶之等人生還的希望越來越小,但所有救援的人都不言語,仍在埋頭挖掘。沈鐵兵政委命令警衞連找來幾個當地人盛鹹菜用的大罈子,準備盛殮烈士的遺體。參謀長程國蹯説:“師長個子大,還是給他準備一口棺材吧!”在紅軍時期,吳信泉軍長就是王扶之的老上級。悲痛之下,他含淚給志願軍總部發出了一份王扶之等同志生還無望的電報。彭總當即表示:就是犧牲,也要找到遺體,送回祖國安葬。就這樣,志願軍總部幹部花名冊上,王扶之一欄的後面被註上了“犧牲”二字。 [3] 
第二天下午,工兵連副連長劉文才突然發現有兩隻蒼蠅從坍塌的石縫中飛出來。他欣喜若狂,立即將這一發現報告師首長。蒼蠅能活,人就能活!沈政委立即決定,再增派部隊,加快救援速度。當晚11時30分,在經歷38個小時之後,王扶之等3人獲救,記者劉鳴和其他4人犧牲。 [3] 

王扶之山東之行

1973年,王扶之向葉劍英建議,為加強渤海海灣地區協同作戰能力,由他帶領一些人員到山東半島勘察地形和調查研究,以便制定作戰計劃。對這一建議,葉劍英十分贊同。於是,王扶之他們來到山東地區。説來湊巧,王扶之所到的部隊,事前有江青的追隨者于會泳劉慶棠、浩亮等人前腳“駕到”。這些在“文革”中紅極一時的人物,當時有恃無恐,狂妄傲慢。對這些人的表現,部隊官兵怨聲載道。跟隨王扶之的一位參謀出自義憤,事後未和大家商量,將耳聞目睹的事實寫成一封信寄給周恩來。沒想到,這封信被“四人幫”截獲。於是,這封信成了“告黑狀”,當時的總政治部主任張春橋批給總參,要求嚴加查辦,並要追查黑手和後台。王扶之又一次首當其衝。 [1] 
在追查王扶之的同時,那位寫信的參謀被當作反革命隔離審查,進了“學習班”。當時與王扶之同行的還有數人遭到牽連和誣陷。在“四人幫”眼裏,王扶之的這次“山東之行”是受葉劍英指派的。當時“四人幫”的爪牙三天兩頭找王扶之談話,其目的是要從王扶之嘴裏掏出葉劍英的所謂“罪行材料”。王扶之早就看出他們的野心。為了保護葉劍英,王扶之在談話和“交待問題”時從不涉及葉劍英,自己全部承擔起來。 [1] 
審查期間,王扶之被免去了作戰部部長職務。1975年,對王扶之的的審查結束,給他的結論是:“犯了嚴重方向路線錯誤”,調離總參,到山西擔任省委書記。 [1] 
王扶之在山西一呆便是5年。直到1980年,葉劍英問起王扶之時,他才被重新安排工作。不久,他赴烏魯木齊任新疆軍區副司令員,以後還擔任了七屆、八屆全國政協常委。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