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陣地防禦

鎖定
陣地防禦是依託陣地抗擊敵方進攻的防禦戰鬥。防禦戰斗的樣式之一。分為野戰陣地防禦戰鬥和堅固陣地防禦戰鬥。目的是殺傷、消耗、遲滯或阻止敵人,保衞重要地區或目標,為轉入進攻或保障其他方向的作戰創造條件。
中文名
陣地防禦戰鬥
外文名
positional defensive combat
適用領域
軍事、戰術
所屬學科
軍事學
發佈者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2] 
簡    稱
陣地戰

陣地防禦發展歷程

在中國西周以前,防禦一方配置在沒有工事的地形上,以密集的陣形,抵禦進攻。春秋戰國時期,防禦者開始構築壁壘、木寨,挖掘深溝,設置鹿角、木樁等障礙物,以叉竿、飛鈎、弓矢等器械抵禦進攻者。14世紀後,隨着火器的發展,開始出現要塞式陣地。防禦者以矮牆圍繞的要塞為陣地,周圍挖掘壕溝,設置木樁、鐵鏈、陷坑等障礙物,先用炮火、弩弓殺傷敵方,後以白刃格鬥擊退進攻者。
19 世紀,線膛火器用於戰場,防禦方為了抵禦敵人火器的殺傷和提高防禦的穩定性,日益重視陣地防禦,除構築多面堡、鈍角堡等工事外,還挖掘塹壕 、掩蔽部等防護工事。戰鬥中,依託各種工事和障礙物,以火力與反衝擊相結合,抗擊敵人的進攻。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由於火炮和機槍的大量使用,防禦方建立了由交通壕連接數道塹壕組成的陣地體系,縱深梯次地配置兵力。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飛機、坦克等先進武器廣泛運用於戰場,部隊合成程度提高,防禦縱深明顯增大,陣地體系採用支撐點與塹壕相結合的體系,火力配系和障礙物配系日趨完善。戰鬥中,反衝擊、反擊等戰術手段得到廣泛運用,並增加了反空降的內容。戰後,陣地防禦戰鬥進一步向縱深、環形、立體方向發展,並加強了對核化生武器的防護,反坦克成為地面戰鬥的主要內容,電子對抗的地位日益提高,戰鬥中更加強調以兵力、火力的廣泛機動挫敗敵人的進攻。
陣地防禦 陣地防禦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土地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時期,組織陣地防禦戰鬥較少,一般規模小、縱深淺,通常只構築散兵壕、機槍掩體、交通壕等工事,障礙物配系較簡單,戰鬥中主要以步兵火力結合陣前出擊殺傷、消耗敵人。解放戰爭時期,陣地防禦戰鬥規模擴大,陣地的縱深增大,通常構設數道塹壕和交通壕,並構築單兵掩體、防空、防炮工事,在重要地段挖掘防坦克壕。兵力作縱深梯次有重點的配置,並集中兵力於主要防禦方向,掌握強有力的預備隊,構成以步兵火力為主,步、炮結合的火力配系。戰鬥中以重兵扼守要點,用近戰火力、陣前出擊和反衝擊與敵人反覆爭奪,大量殺傷消耗敵人。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在陣地防禦戰鬥中形成了由前進陣地或戰鬥警戒陣地、基本陣地、預備陣地組成的,能防坦克、防空襲、防炮火和反空降的支撐點式陣地體系,兵力成縱深梯次配置,並掌握強有力的預備隊,依託陣地抗擊,陣前出擊、襲擊和反衝擊挫敗敵人的連續進攻。

陣地防禦基本要求

陣地防禦戰鬥,通常戰鬥準備時間較充裕,防禦體系較完善,堅守時間較長,防禦任務艱鉅。
基本要求有:
①建立全縱深、立體、有重點的防禦體系。
②周密組織協同,形成整體抗擊合力。
③嚴密組織各種保障,提高部隊的生存能力和持續戰鬥能力。
④採取綜合防護措施,降低敵火力毀傷效果。
⑤以依託陣地的頑強抗擊和積極的進攻行動相結合,挫敗敵人的進攻。
在固定地區依託陣地進行的防禦。包括野戰陣地防禦和堅固陣地防禦。 [1] 
組織實施陣地防禦戰鬥時,要正確選擇主要防禦方向和要點;全縱深、立體、有重點地部署兵力,掌握強有力的合成預備隊;建立以營防禦地域為基礎的縱深、環形陣地體系;周密組織對地、對空火力配系和電子對抗配系;利用有利地形構築工事和設置障礙物。戰鬥中,採取火力打擊,佈設障礙,兵力阻襲等手段,遲滯敵人機動,破壞敵人的進攻準備;嚴密防護和積極的攻勢行動相結合,降低敵火力毀傷效率;依託陣地頑強抗擊,大量殺傷消耗敵人;適時以反衝擊、反擊、伏擊等攻勢行動殲滅突入、穿插、迂迴之敵,確保防禦穩定。
未來信息化戰爭中,隨着武器裝備的不斷髮展,隱蔽防禦企圖和部署更加困難,保存戰鬥力難度增大,防禦部署易被割裂,作戰力量的整體協調面臨嚴峻挑戰。陣地防禦戰鬥將更加註重隱蔽防護,提高戰場生存能力,戰鬥將呈現編組模塊化、部署動態化、行動一體化、手段多樣化等特徵。 [2] 
參考資料
  • 1.    熊武一.中國軍事大辭海:線裝書局,2020年01月
  • 2.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