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宗滌

鎖定
王宗滌(?-902年),本姓華,名洪,潁川(今河南許昌)人,唐末西川名將。
王宗滌在唐末效力於王建麾下,隨其奪取西川,先後擊敗興元楊守亮、綿州楊守厚、彭州楊晟、東川顧彥暉等敵對勢力,由威信都指揮使升任邛州刺史,並被王建收為養子。他在乾寧四年(897年)隨王建吞併東川,被拜為東川留後,不久正拜東川節度使,又加同平章事,天覆元年(901年)時因病辭歸成都。
天覆二年(902年),王宗滌又領兵奪取山南西道,使得王建盡得劍南三川,被拜為山南西道節度使。但他因深得軍心,引起王建的猜忌,又遭王宗佶等構陷,被削除全部官爵,召回成都殺害。前蜀建立後,被追認為開國功臣,追還官爵。
本    名
華洪
別    名
王宗滌
所處時代
唐末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潁川
逝世日期
約 902年9月 [3] 
主要成就
輔佐王建奪取三川,第一個建節的將領
官    職
東川節度使→山南西道節度使

王宗滌人物生平

王宗滌早年經歷

王宗滌本名華洪,年輕時作為“勇敢之士”,被忠武軍將領王建招募到軍中為廄將,並隨其入蜀隨侍唐僖宗。他勇猛善戰,又輕財好施,深得士卒推戴,在唐僖宗返回長安後又被時任神策軍使的王建調入神策軍,擔任小校。 [4] 
光啓二年(886年),王建遭權宦楊復恭排擠,被外放到利州(治今四川廣元),次年(887年)又率部攻入西川,並得到了東川節度使顧彥朗的幫助。 [28]  他歷經多年苦戰,最終於大順二年(891年)末奪取了西川鎮,被拜為西川節度使。 [24]  華洪一直追隨王建,在王建奪取西川的戰爭中,奪星宿寨,破七星亭,常為前鋒,因功得授威信都指揮使。 [5] 

王宗滌屢破諸楊

王建奪取西川的同時,顧彥朗病死在梓州(東川鎮治,在今四川三台),其弟顧彥暉接掌了東川。 [7]  當時,楊復恭養子楊守厚正在東川治下的綿州(治今四川綿陽東)擔任刺史。 [29]  他趁機攻打梓州。顧彥暉向王建求援。王建欲趁機吞併東川,便命養子王宗侃王宗弼及華洪、李簡等援救梓州,密令他們在戰後顧彥暉前來犒軍時將其扣押。楊守厚被西川軍連破七座營寨,只得撤軍退回綿州。此戰以華洪“功居多” [8]  。但顧彥暉在戰後卻未按原定計劃犒軍,王建的計謀落空。 [9] 
楊復恭當時還有養子山南西道節度使楊守亮、龍劍節度使楊守貞、武定軍節度使楊守忠等,分據在三川(唐時稱劍南西川、劍南東川及山南西道)境內。 [29]  他們和楊守厚以及威戎軍節度使楊晟 [10]  、感義軍節度使滿存等結盟,共同對抗王建。 [11]  王建乃於次年(892年)命華洪與王宗裕、王宗侃、王宗瑤等圍攻彭州,大敗楊晟。 [12] 
楊守亮為救楊晟,命部將符昭直攻西川鎮治成都,屯兵於三學山(在今四川金堂)。王建忙命華洪率部回援。華洪率前軍數百人星夜馳赴成都 [13]  ,抵達符昭大營數里外的古城。他在夜間多設更鼓,次日又在山谷中遍張旗幟,以為疑兵之計。符昭以為西川軍已全部回援,不敢出戰。華洪又命士卒向符昭營中投石,聲震山谷,嚇得符昭連夜撤軍而走。 [14] 
華洪隨後又進攻綿州,大敗楊守厚、楊守忠,乘勝奪取綿州 [39]  。楊守厚與楊守忠逃奔閬州(治今四川閬中)。此時,楊復恭已失勢,到興元(山南西道治所,在今陝西漢中)投奔楊守亮。鳳翔節度使李茂貞以楊守亮收納叛者為由,聯合邠寧軍、鎮國軍攻入山南西道,大敗楊守亮以及前來支援的滿存,奪取興元。 [26]  楊守亮與楊復恭、楊守信、楊守貞、滿存等也都逃奔閬州。王建於是命華洪領兵攻閬州。 [40]  華洪在閬州親自先登陷陣 [41]  ,大破滿存,斬其將梁承裕,俘虜數千人。 [42]  他最終攻破了閬州。 [43]  楊復恭、楊守亮等突圍北逃,結果被鎮國節度使韓建俘殺。 [44]  時為乾寧元年(894年)八月。 [27] 

王宗滌建節東川

乾寧二年(895年),王建正式向顧彥暉宣戰,出兵攻打東川。華洪於當年十二月在楸林(在今四川三台東北)大破東川軍,斬東川將羅璋,俘虜數萬人,奪取楸林寨,乘勝進圍梓州。王建隨後亦親抵梓州督戰。但朝廷卻遣使調解,王建乃於次年(896年)五月罷兵歸成都。 [15]  華洪因楸林破敵之功,加領邛州刺史。 [16] 
乾寧四年(897年),王建再次大舉攻東川。華洪領兵五萬為前鋒,在玄武(在今四川中江)擊破鳳翔援軍(岐軍),大敗岐將李繼徽,因功被王建收為養子 [17]  ,改姓名為王宗滌。 [18]  王建隨後拒絕了朝廷罷兵的要求,歷經五十餘戰,終於完成了對梓州的四面合圍。王宗滌當時率部奪取東川鎮治下的渝州(治今重慶渝中)、昌州(治今重慶榮昌)、普州(治今四川安嶽)等地,最後屯兵於梓州城南。 [19]  是年十月,顧彥暉舉家自殺。王建入據梓州,正式吞併了東川,後以王宗滌為東川留後。 [20] 
乾寧五年(898年),唐昭宗得知顧彥暉敗亡,乃以宰相劉崇望出鎮東川。但他隨後又聽聞王建已任王宗滌為東川留後,於是召回劉崇望,並於當年十月正式任命王宗滌為東川節度使。王宗滌由此成為王建麾下第一個建節的將領,後又於光化三年(900年)被加授同平章事,成為朝廷使相。王建則兼任東川、武信軍兩道都指揮制置等使,以節制東川、武信兩鎮。 [21] 

王宗滌攻取山南

天覆元年(901年),王宗滌因病請辭。王建遂將王宗滌召回成都,以養子王宗裕鎮守東川。後來,宰相崔胤勾結宣武節度使朱温,欲盡誅宦官。宦官韓全誨乃挾持唐昭宗逃往鳳翔,依附於岐王李茂貞。朱温乃引兵攻鳳翔。當時,李茂貞和朱温都遣使到成都,請王建出兵援助自己。王建此時早已是朝廷所封的西平王。他欲趁機取利,於是以王宗滌及武信軍節度使王宗佶為扈駕指揮使,於當年十一月領兵五萬北上,聲稱要迎奉御駕,實則攻打已被李茂貞所控制的山南西道(又稱興元鎮)。 [22] 
天覆二年(902年),王宗滌等先取利州,打得昭武節度使李繼志棄城而逃,乘勝直趨興元府(興元鎮治,在今陝西漢中)。山南西道節度使李繼密遣軍到三泉(在今陝西寧強)迎戰,卻被西川軍擊潰,敗回興元。王宗滌直抵興元城下,並親自率兵先登破城。他逼降李繼密,得兵卒三萬人、戰馬五千匹,因此被朝廷任命為山南西道節度使。王建至此盡得劍南三川。 [23] 

王宗滌含冤遇害

王宗滌驍勇而有謀略,深得軍心,因此遭到王建的猜忌。當時,王建在成都新修城門樓,將門漆成紅色。成都百姓皆稱之為“畫紅樓”。王建因“畫紅”二字與王宗滌的本名“華洪”同音,對王宗滌更是猜疑。王宗佶因嫉妒王宗滌功高,亦趁機構陷。 [31] 
王建乃於當年(902年)八月將王宗滌召回成都,欲加問罪。王宗滌憤然道:“如今三川已定,大王可以信讒言而殺功臣了。” [31]  王建斥責道:“你此前已有不軌之言,我念及你的功勞,一直隱忍。你現在還如此放肆,我豈能容你。”王宗滌卻徑自起身離去。王建命人監視王宗滌回營,次日便削除其全部官爵,流放松州(治今四川松潘)。王宗滌在出發當夜,被王建命親信唐道襲灌醉 [32]  ,縊死於城外。軍中士卒聞之,皆相對而哭。 [33]  成都百姓也都為之罷市,涕泣如喪親戚。 [34]  時人皆稱其冤。 [35] 
開平元年(907年),王建於成都稱帝,建立前蜀。他在次年(908年)大赦境內,雖仍指責王宗滌生前曾有不臣之心,但卻追溯其功績,予以洗雪,追還其生前官爵。 [38] 

王宗滌主要影響

王宗滌軍事

王宗滌輔佐王建佔據劍南三川,為兩川王氏割據勢力的形成乃至前蜀政權的建立立下了功勳,主要有:
  • 戰西川:王宗滌參與了王建奪取西川的戰役,常率部為前鋒,在王建成為西川節度使後,又屢戰彭州楊晟、綿州楊守厚、山南楊守亮等割據勢力,鞏固了王建在西川的統治。 [5]  [8]  [12]  [14] 
  • 戰東川:王宗滌在乾寧二年(895年)時領兵攻打東川,在楸林之戰俘斬數萬,進圍梓州。乾寧四年(897年)再攻東川,於玄武擊破鳳翔援軍,奪取渝州、昌州、普州等地,最終協助王建吞併東川鎮。 [15-16]  [18-19] 
  • 戰山南:王宗滌早在王建尚未佔據東川之時,便領兵大戰佔據山南西道的楊復恭勢力。天覆元年(901年)時又領兵攻打山南西道的,於次年(902年)奪取興元府,迫降守將李繼密,協助王建佔據山南西道。 [39]  [40]  [41]  [42]  [43]  [22]  [23] 

王宗滌政治

王宗滌在擔任東川留後期間,認為東川鎮轄區過大,於是通過王建上表朝廷,建議由東川劃出遂州(治今四川遂寧)、合州(治今重慶合川)、瀘州渝州(治今重慶渝中)、昌州(治今重慶榮昌),另立軍鎮。唐廷最終在遂州設立武信軍,轄遂、合等五州之地。 [6] 

王宗滌軼事典故

王宗滌(華洪)有位好友沈尚書,常年遭悍妻家暴,於是將妻小安置於鳳州,自己出外遊玩,想趁機與“怨偶永絕”。王宗滌當時正任東川節度使,聽説沈尚書來了東川,親自在郊外迎接,執手敍舊,待其如親兄。他還特地安排住宅,又贈送姬妾、奴僕十餘人,就是不放沈尚書離開。沈尚書也沒打算回去,將家中之事告訴了王宗滌,就這麼在東川住了一年多。 [36] 
沈尚書後來收到家書,稱其妻已啓程前來東川。他連忙派人前去攔截,不想讓妻子前來。沈妻卻表示稱一定會痛改前非。她來後起初幾日非常温柔,但過了十幾天便舊性復發,對家中姬妾、奴僕動輒鞭打,連沈尚書也被抓傷了臉面。王宗滌聽説後,表示要為沈尚書殺了這個悍婦。沈尚書不讓,但十幾天後又被妻子打傷。王宗滌於是偷偷讓人去將沈妻殺死,將屍體扔進潼江。沈尚書得知後異常驚恐,以致失魂落魄。而沈妻的屍首停在急流中不動,被人用竹竿撥動後,雖然隨水漂走,但第二天就又回到原處,如此反覆多次。王宗滌命人把石頭捆在屍體上,才使屍體沉入江底。但沈尚書不到十天,就像掉了魂似的死去了。 [36] 

王宗滌歷史評價

王建:① 故山南節度使王宗滌,早膺任用,累著勳勤,徵行不憚於風塵,陳敵常先於士卒,論其實效,可謂勞臣,無何以富貴生驕,災殃自掇,不守初終之節,遽萌悖慢之心,驗人情而共憤滿盈,定國法而難私斷割,遂行典憲,深用矜傷。當景運之初興,在故臣之可念,宜加洗雪,用慰幽冥。 [1]  ② 自朕剖符之始,分閫已來,副予委用之心,匡贊勳庸之士,同共甘苦,竭節輸誠,推公不避於流言,臨事唯思於盡瘁,則有故武信軍節度使張琳、故山南節度使王宗滌、故茂州刺史張造、故蜀州刺史李師泰、故邛州刺史李簡、故眉州刺史張勍、故漢州刺史宗裕、都知兵馬使劉璋、奉禮蓋獲、張全真、張行立、韓在、田威等。 [25] 
胡三省:王建一時諸將,唯華洪饒智略,建所倚也。 [37] 

王宗滌人際關係

養父:王建,原為忠武軍將領,後割據蜀地,佔據劍南三川,在王宗滌死後次年(天覆三年,903年)被唐朝封為蜀王。天祐四年(907年)唐朝滅亡後在成都稱帝,建立前蜀。他在位十二年,廟號高祖,諡號神武聖文孝德明惠皇帝。 [30] 

王宗滌史料索引

九國志·卷六》 [2] 
十國春秋·卷三十九·前蜀五》 [1] 
參考資料
  • 1.    [清]吳任臣撰,徐敏霞、周瑩點校.十國春秋[M]:中華書局,1983:573-574
  • 2.    [宋]路振撰,連人點校.九國志[M]:齊魯書社,2000:61-62
  • 3.    《資治通鑑》卷263“天覆二年八月條”稱:“詔以王宗滌為山南西道節度使。……王宗佶等疾其功,復構以飛語。建召宗滌至成都,……命親隨馬軍都指揮使唐道襲夜飲之酒,縊殺之。”根據台灣中研院“兩千年中西曆轉換”網站的換算,該年八月時間為儒略曆902年9月5日至10月4日之間。
  • 4.    《九國志》卷6《王宗滌傳》稱“建將入蜀,募勇敢之士,以宗滌為廄將。宗滌膂力驍果,輕財好施,為士卒所推,得隸神策軍,為小校。”這是現有史料中王宗滌早年經歷的唯一記載。據《新五代史》等史料可知,王建一生兩次入蜀。第一次是在黃巢之亂後期作為忠武八都之一的都將入蜀隨侍唐僖宗,並在黃巢敗亡後護駕返回長安,率神策軍宿衞宮中。第二次入蜀則是因被權宦楊復恭排擠,被外放到利州,此後割據一方,再沒有返回過朝廷,也和朝中禁軍神策軍再無隸屬關係。因此王宗滌的這段早年經歷應當發生在王建第一次入蜀期間,他能進入神策軍為小校,也是因為王建這段時間正統領神策軍,但他仍是王建的部將,因此之後王建被外放時便也離開了神策軍。
  • 5.    《九國志》卷6《王宗滌傳》:建入成都,以宗滌領前鋒兵,奪星宿寨,進攻七星亭,以功奏授威信都指揮使。
  • 6.    《十國春秋》卷39《王宗滌傳》:明年,宗滌言東川封疆五千裏,文移往還,動淹時日,請分遂、合、瀘、渝、昌五州別為一鎮。高祖表其説於朝,後卒置武信軍於遂州,宗滌之力也。
  • 7.    《十國春秋》卷35《前蜀高祖本紀上》:大順二年九月,東川節度使顧彥朗卒,軍中推其弟彥暉知留後。
  • 8.    《十國春秋》卷39《王宗滌傳》:與李簡等拒楊守厚於梓州,功居多。
  • 9.    《十國春秋》卷35《前蜀高祖本紀上》:大順二年十二月,唐以顧彥暉為東川節度使。楊守亮令綿州刺史楊守厚囚道弼,攻梓州。癸卯,彥暉求救於建。甲辰,建遣華洪、李簡、王宗侃、王宗弼討守厚。自延朗死,建欲圖並東川而未有以發,及洪等行,密戒曰:“兵以破守厚,彥暉必出犒師,汝曹於行營報宴,挾與俱來,無煩吾再舉也。”宗侃破守厚七砦,守厚走歸綿州,以唐旌節還道弼而出之。彥暉已得節,具犒禮,諸將報宴。會宗弼以建謀泄之彥暉,彥暉辭疾不出;建計不得發,而圖彥暉之心愈益迫矣。
  • 10.    《新唐書》卷186《楊晟傳》:晟擊建,無功引還。且畏建圖己,乃約山南西道節度使楊守亮兄弟合謀拒建。
  • 11.    《新唐書》卷186《楊守亮傳》:初,朱玫取興、鳳州,虢州刺史滿存以兵赴行在,復收二州,昭宗擢為感義軍節度使,累檢校司徒、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與復恭四假子及利閬觀察使席儔等共攻王建。
  • 12.    《十國春秋》卷35《前蜀高祖本紀上》:景福元年二月辛丑,建遣族子嘉州刺史宗裕、雅州刺史王宗侃、威信都指揮使華洪、茂州刺史王宗瑤將兵五萬攻彭州,晟逆戰而敗,宗裕等圍之。
  • 13.    《十國春秋》卷35《前蜀高祖本紀上》:洪疾驅而至,後軍尚未集,以數百人夜去昭營數里。
  • 14.    《九國志》卷6《王宗滌傳》:守亮遣將符昭率兵解九隴之圍,直趨成都,營三學山。建亟召宗滌歸,夜至古城,去昭營數里,乃多設更鼓。遲明,蓋張旗熾,循諸山谷,昭疑蜀師,不敢出戰。宗滌命發機石,擊昭營中,聲震山谷。昭恐懼,乃夜遁去。
  • 15.    《十國春秋》卷35《前蜀高祖本紀上》:時楊晟既死,建復有事於東川,表言顧彥暉不發兵赴難,……請興兵致討。(乾寧二年十二月)戊子,華洪大破東川兵於楸林,斬其將羅璋,虜獲數萬,遂拔楸林寨,進圍梓州。丙申,建攻東川。……三年夏五月,昭宗命宦官袁易簡來梓州和解兩川,建雖奉詔還成都,然猶連兵未解。
  • 16.    《十國春秋》卷39《王宗滌傳》:已又敗顧彥暉楸林,遷邛州刺史。
  • 17.    《十國春秋》卷39《王宗滌傳》:復將兵攻東川。高祖嘉其功,更姓名曰王宗滌,與諸子齒。
  • 18.    《九國志》卷6《王宗滌傳》:後從建攻梓州,宗滌以眾五萬先趨東川,與岐將李繼徽遇於元武,宗滌擊敗之。以功賜名。
  • 19.    《新唐書》卷186《顧彥朗彥暉傳》:四年,華洪眾五萬攻彥暉,取渝、昌、普三州,壁梓州南,敗彥暉兵,奪鎧馬八百,凡五十戰,圍遂固。帝仍遣左諫議大夫李洵諭止,建拒命。
  • 20.    《十國春秋》卷35《前蜀高祖本紀上》:(四年)冬十月庚申,彥暉聚宗族、將吏及瑤共飲,遣王宗弼自歸於建,酒酣命瑤殺已及同飲者,瑤然後自殺,城遂陷。建入梓州,……以王宗滌為東川留後,於是並有兩川之地。
  • 21.    《十國春秋》卷35《前蜀高祖本紀上》:五年春正月,唐以兵部尚書劉崇望同平章事,充東川節度使。夏五月,昭宗聞宗滌已為東川留後,召崇望還,仍以宗滌為留後。冬十月丁巳,唐詔王宗滌為東川節度使。光化三年夏六月癸亥,唐加王宗滌同平章事。秋七月甲寅,唐命建以西川節度使兼東川、武信軍兩道都指揮制置等使。
  • 22.    《十國春秋》卷35《前蜀高祖本紀上》:光化四年春三月,東川節度使王宗滌以疾求代,王表族子馬步使宗裕為留後。唐改封王為西平王。冬十一月,韓全誨等劫唐帝如鳳翔,東平王朱全忠引兵至鳳翔,問罪於岐王李茂貞,會全誨徴兵於我,而全忠亦來乞師,王外修好於全忠,罪狀茂貞,復陰遣人勸茂貞堅守,許以出兵為援。以武信節度使王宗佶、前東川節度使王宗滌等為扈駕指揮使,將兵五萬,聲言迎駕,實襲山南諸州也。
  • 23.    《十國春秋》卷35《前蜀高祖本紀上》:天覆二年春二月,我兵至利州,昭武節度使李繼志棄鎮奔鳳翔。秋八月,王宗佶等假道於興元,山南西道節度使李繼密遣兵戍三泉以拒我師。辛丑,前鋒將王宗播攻之,不克,退保山寨,已而令兵卒曰:“吾與汝曹決戰,取功名,不爾,死於此。”遂破金牛、黒水、西縣、褒城四寨。宗播屯兵馬盤寨,繼密戰敗,奔還漢中。我軍乘勝至城下,王宗滌帥眾先登,遂克興元,繼密請降,得兵三萬人,馬五千匹。宗滌入屯漢中,唐詔宗滌為山南西道節度使。……王於是並有山南西道。
  • 24.    《十國春秋》卷35《前蜀高祖本紀上》:文德元年春三月,建將兵攻彭州,敬瑄救之,乃解還,於是大掠西川十二州,皆被其患。……龍紀元年春正月戊申,建大破眉州刺史山行章於新繁,……大順二年秋八月癸卯,建入城,自稱西川留後。……冬十月癸未,唐遣少師薛廷珪命建為檢校司徒、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管內觀察處置雲南八國招撫等使。
  • 25.    [清]吳任臣撰,徐敏霞、周瑩點校.十國春秋[M].北京:中華書局,1983:507
  • 26.    《新唐書》卷186《楊守亮傳》:先是,守貞、守忠聞建兵出,拔眾奔綿州,併力共攻東川,弗勝。建將華洪以兵萬人壁綿州之郊,敗守忠、守厚,二人分道行,收兵趨閬州。始,復恭敗,依守亮。而鳳翔李茂貞、邠寧王行瑜、鎮國韓建等共劾守亮納叛人,請以鎮兵討之。帝為削守亮官爵,因詔茂貞問罪。滿存來救不克,以眾入興元。茂貞拔興、鳳、洋三州,破守亮於西,乘勝入興元。
  • 27.    《新唐書》卷10《昭宗本紀》:乾寧元年八月,楊守亮伏誅。
  • 28.    《十國春秋》卷35《前蜀高祖本紀上》:光啓二年春三月,移幸興元,……頃之,復恭斥令孜之黨,出建為利州刺史。三年,山南西道節度使楊守亮忌建驍勇,……會東川節度使顧彥朗與建相親,……(建)選精兵二千與從子宗鐬、假子宗瑤、宗弼、宗侃、宗弁等馳之成都。行至鹿頭關,……建大怒,破關而進,敗漢州刺史張頊於綿竹,遂取漢州。……建擊敗之於蠶北,又拔德陽。……是時以其弟彥暉為漢州刺史,發兵助攻成都。
  • 29.    《新唐書》卷186《楊守亮傳》:復恭收京師。守亮以戰多,拜山南西道節度使、檢校太保。復恭又以假子守貞為龍劍節度使,守忠為武定軍節度使,守厚為綿州刺史。
  • 30.    新五代史:卷六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2-04]
  • 31.    《十國春秋》卷39《王宗滌傳》:宗滌有勇略,得將士心,高祖頗內忌之。會成都作府門,繪以朱丹,國人謂之畫紅樓。高祖以宗滌姓名應之,而王宗佶疾其功,復為搆飛語,高祖召宗滌詰責之,宗滌曰:“三蜀略平,大王聽讒殺功臣,可矣。”
  • 32.    《十國春秋》卷39《王宗滌傳》:高祖令親隨指揮使唐道襲飲以酒,縊殺之。
  • 33.    《九國志》卷6《王宗滌傳》:建曰:“昨在大謾天寨中,已有不軌之言矣,我念汝之勤,尚為隱忍,今又狂率如此,豈憲章之所容也。”宗滌不顧而起,建因令人監歸本營,明日盡削奪官爵,流乾松州。既行,縊之於城外。營中將士聞之,皆相對掩泣。
  • 34.    《十國春秋》卷39《王宗滌傳》:成都為之罷市,涕泣如喪親戚。
  • 35.    《九國志》卷6《王宗滌傳》:初建開國,造端門新樓,名曰紅樓,採繪既畢,都人士女競往觀之,曰:“看畫紅樓。”建以宗滌得軍情,復有是讖,故誅之,人稱其冤。
  • 36.    《太平廣記》卷500引《王氏見聞錄》:有沈尚書失其名,常為秦帥親吏。其妻狼戾而不謹,又妒忌,沈常如在狴牢之中。後因閒退,挈其妻孥,寄於鳳州,自往東川遊索,意是與怨偶永絕矣。華洪鎮東蜀,與沈有布衣之舊,呼為兄。既至郊迎,執手敍其契闊,待之如親兄。遂特創一第,僕馬金帛器玩,無有缺者,送姬僕十餘輩,斷不令歸北。沈亦微訴其事,無心還家。及經年,家信至,其妻已離鳳州,自至東蜀。沈聞之大懼,遂白於主人,及遣人卻之。其妻致書,重設盟誓,雲:“自此必改從前之性,願以偕老。”不日而至。其初至,頗亦柔和;涉旬之後,前行復作。諸姬婢僕悉鞭棰星散,良人頭面,皆拿擘破損。華洪聞之,召沈謂之曰:“欲為兄殺之,如何?”沈不可。如是旬日後又作,沈因入衙,精神沮喪。洪知之,密遣二人提劍,牽出帷房,刃於階下,棄屍於潼江,然後報沈。沈聞之,不勝驚悸,遂至失神。其屍住急流中不去,遂使人以竹竿撥之,便隨流。來日,覆在舊湍之上,如是者三。洪使系石縋之,沈亦不逾旬,失魂而逝。得非怨偶為仇也!悲哉!沈之宿有仇乎?
  • 37.    資治通鑑音注:卷二百五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2-05]
  • 38.    《十國春秋》卷39《王宗滌傳》:武成元年,高祖即位,赦境內詔曰:“故山南節度使王宗滌,早膺寵任,累着勳勤,徵行不憚於風塵,陣敵常先於士卒。論其實效,可謂勞臣。無何以富貴生驕,災殃自掇,不守初終之節,遽萌悖慢之心。驗人情而共憤滿盈,定國法而難私斷割,遂行典憲,深用矜傷。當景運之初興,在故臣之可念,宜加洗雪,用慰幽冥。”於是宗滌在身官爵,並敕還如故。
  • 39.    《新唐書》卷186《顧彥朗彥暉傳》:明年,建將華洪破綿州,守厚走,得彥暉節。
  • 40.    《十國春秋》卷35《前蜀高祖本紀上》:秋八月辛丑,李茂貞攻拔興元,楊復恭、楊守亮、楊守信、楊守貞、楊守忠、滿存奔閬州。冬十二月壬午,建遣華洪擊守亮於閬州。
  • 41.    《十國春秋》卷39《王宗滌傳》:擊楊守亮於閬州,先登陷陳。
  • 42.    《九國志》卷6《王宗滌傳》:邠州王行瑜與鳳翔李茂貞攻楊守亮于山南,鳳州節度使滿存御之,為茂貞等所敗,存與守亮退保山南。茂貞逼之,因同奔閬中。建令宗滌率兵御之,破存等眾,斬其將梁承裕,俘數千人。
  • 43.    《新唐書》卷186《楊守亮傳》:復恭挾諸假子及存奔閬州。洪進圍之。俄而洪拔閬州,守亮等皆挺身走。
  • 44.    《新唐書》卷208《楊復恭傳》:復恭與守亮等自閬州將北奔太原,趨商山,至乾元,為韓建邏士所禽,即斬復恭、守信,檻車送守亮京師,梟首長安市。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