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獻縣漢墓羣

鎖定
獻縣漢墓羣,是西漢至南北朝(前178年—487年)時期河間王及其子孫、樂成侯、中水侯等葬於獻縣境內墓葬的總稱,位於河北省滄州市獻縣境內,佔地面積7萬平方米,陵域多集中在河城街鎮十五級鄉,河城街鎮是漢代河間王的都邑所在地 [1] 
獻縣漢墓羣存37座漢墓,出土有錯金銅豹、鎏金銅雀、殘鎏金銅馬、等,墓羣規模大、級別高、數量多、層次全、時間跨度大,貫穿於漢代的始終,對研究漢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均具有重要的考古價值和歷史價值 [1] 
1996年11月20日,獻縣漢墓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獻縣漢墓羣
地理位置
河北省滄州市獻縣境內
佔地面積
70000 m²
保護級別
第四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Ⅳ—61
分類號
Ⅱ—5
所處時代

獻縣漢墓羣歷史沿革

獻縣漢墓羣—獻王陵 獻縣漢墓羣—獻王陵
西漢文帝前元二年(前178年),劉闢強河間郡(獻縣)建立河間國,國都樂成(獻縣河城街鎮南) [1] 
西漢至南北朝(前178年—487年)時期,樂成(獻縣河城街鎮南)一直是河間國(郡)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1]  ,河間王、侯及其子孫逝後均葬於樂成境內,形成墓葬羣(獻縣漢墓羣) [3] 
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年)四月,景帝劉啓封他的第二個兒子劉德封為河間王 [4] 
西漢景帝(前2世紀)時期,劉德封毛萇為博士,任河間太傅,毛萇死後葬於國都樂城東毛公墓(獻縣漢墓羣內重要墓葬之一) [5] 
元光五年(前130年),劉德逝於河間國,漢武帝念其功勞,遂賜諡為“獻王”,葬於樂成的獻王陵(獻縣漢墓羣內重要墓葬之一) [6] 
西漢元帝(前1世紀)時期,劉奭匡衡為丞相,匡衡逝後葬於雲台山(獻縣漢墓羣內重要墓葬之一) [1] 
金天德三年(1151年),為紀念獻王劉德,改壽州(河間國)為獻州 [4] 
明洪武六年(1376年),降獻州為縣,稱獻縣 [4] 
截至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獻縣轄境內有漢墓大小七十二冢 [1] 
2012年,從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對獻縣漢墓羣進行野外勘測,初步摸清了37座古墓的形制大小、外觀及地下墓葬分佈等,正式測定了獻縣漢墓羣內的37座古墓為兩漢墓,是兩漢魏晉時期分封的河間王劉德陵域所在,埋葬了帝、王、侯等數十人 [7] 

獻縣漢墓羣遺址特點

綜述
獻縣漢墓羣整個陵區面積達7萬平方米 [7]  ,墓羣有兩個特點,一是幾個大墓集中在一起;二是大墓旁還有小墓,墓與墓之間有歷史淵源。獻縣漢墓羣主要有獻王墓、孝王墓、劉淑墓、劉英墓、毛公墓、貫公墓等,散佈在滹沱河、滏陽河、子牙河三條河流之間,封土尚存的有37座,無封土的有4座,分佈在獻縣境內河城街、十五級、段村、韓村等10個鄉鎮;獻縣漢墓羣內的古漢墓均修為高台,高台均有俗稱,如河城街西的雲台山、小屯村東的萬層(春)山、九張莊附近的九連山、傅莊附近的百草山、竇三疃附近的五王山、雙嶺村西的丹陵等 [1]  ,高台的封土高度經實地測繪在1.9米—16米之間,範圍在193平方米—4.8萬平方米之間 [4] 
獻王陵
獻王陵 獻王陵
獻王陵是獻縣漢墓羣中的一座代表性漢墓,稱河間獻王墓,又稱獻王陵,是西漢河間獻王劉德與其妻子的墓地,位於獻縣漢墓羣核心區域(獻縣城東5.5千米、河城街鎮南),東鄰雲台山,東北200米處為河街鎮西八冊屯村,佔地面積4.8萬平方米 [1]  ,墳塋封土殘存4—5米高 [7] 
雲台山
雲台山 雲台山
雲台山是獻縣漢墓羣中的一座漢墓,是西漢丞相匡衡之墓,因墓地高大稱雲台山,位於獻縣城東7.5千米,東南鄰河間國都城遺址,西為獻王陵,高20米,佔地2.3萬平方米 [1] 
毛公墓
毛公墓 毛公墓
毛公墓是獻縣漢墓羣中的一座漢墓,位於小屯村西北,為河間國博士毛萇(世稱“小毛公”)的陵墓,封土高大,被闢為郊野公園,封土上建有毛公亭。

獻縣漢墓羣文物遺存

錯金銅豹 錯金銅豹
獻縣漢墓羣出土有錯金銅豹、鎏金銅雀、殘鎏金銅馬、金餅、銅龍、銅俑、耳杯、盤、陶俑、陶壺、玉器等,以及發現了大量漢代磚瓦等建築構件 [8] 

獻縣漢墓羣研究價值

地表殘留花紋漢磚 地表殘留花紋漢磚
獻縣漢墓羣存37座漢墓,墓羣規模大、級別高、數量多、層次全、時間跨度大,貫穿於西漢、東漢、魏晉(前178年—487年)始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獻縣漢文化體系,對研究兩漢、魏晉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風俗等諸多方面均具有較高的歷史、學術、科學價值 [1] 

獻縣漢墓羣保護措施

1982年7月23日,獻縣漢墓羣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河北省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9] 
1996年11月20日,獻縣漢墓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2010年,獻縣人民政府啓動獻縣漢墓羣獻王陵保護工程,並出台文物保護利用的相關規劃,以加強獻王陵等文物的保護工作 [3] 
2012年5月2日,河北省文物局《關於呈報〈河北省獻縣漢墓羣文物保護總體規劃綱要〉的請示》(冀文物字〔2012〕81號)得到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要求系統歸納、總結影響墓羣本體和周邊環境安全的主要因素,注意獻縣漢墓羣整體格局的保護 [10] 

獻縣漢墓羣開發建設

漢獻王劉德坐像(獻王紀念園內) 漢獻王劉德坐像(獻王紀念園內)
2013年4月,獻縣人民政府投資3700萬元的獻王紀念園開工建設 [11] 
2014年10月,獻王紀念園落成,佔地面積10萬平方米,主體建築由漢闕、六經柱、實事求是寶鼎、獻王紀念館、漢獻王劉德坐像及文化背景牆組成 [11] 

獻縣漢墓羣歷史文化

實事求是
實事求是寶鼎(獻王紀念園內) 實事求是寶鼎(獻王紀念園內)
實事求是”一詞,最早出自東漢班固編撰的《漢書·景十三王傳·河間獻王劉德傳》,書中用“修學好古,實事求是”稱讚河間獻王劉德的治學態度 [12] 
雲台山由來
匡衡當丞相後,兩袖清風,愛民如子。死後人們紀念他,自願為他修大墓,男的肩擔、車推,女的手捧、襖包,用土築成“比雲彩高的山”,故名雲台山 [1]  。《獻縣誌》記載: “雲台山、萬春山、百草山,此三山皆高陵,一望數十里,樹木交映,村落參差,亦佳境也 [4]  。”

獻縣漢墓羣獲得榮譽

2021年12月,入選“河北百年百項重要考古發現”名單。 [13] 

獻縣漢墓羣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獻縣漢墓羣位於河北省滄州市獻縣縣城向東約5.5千米,西距滄州市70千米 [1]  ,地處華北平原的九河下梢,河流密佈 [4] 
交通
滄州市——廣場街——解放西路——朝陽街——黃河西路——迎賓南大道——G1811黃石高速——河城街——086鄉道——獻縣漢墓羣。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