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獻給孩子們

鎖定
1905年,巴托克作為鋼琴家參加巴黎舉辦的“魯賓斯坦比賽”落選,從而轉為從事民歌調查,並因此而開始一連串民歌改編。巴托克改編民歌的原則,是用民歌素材來表現自己的藝術想象力。這套《獻給孩子們》,SZ42,是受出版人羅茲奈(Karloy Rozsnyai)的委託,從民歌素材中提煉成的兒童鋼琴教材。
中文名
獻給孩子們
外文名
For Children
作    者
巴托克
創作時間
1908年

獻給孩子們作品介紹

巴托克:獻給孩子們
BARTOK:For Children
共兩卷,作於1908—1909年,1945年修訂為:第一卷包括根據匈牙利民歌創作的40首;第二捲包括根據斯洛伐克民歌改編的39首,共79首。第一卷共兩冊,第一冊:1.玩耍的兒童,快板;2.兒歌,行板;3.柔板;4.快板,枕頭舞;5.玩耍,小快板;6.左手練習,快板;7.遊戲歌曲,行板;8.兒童遊戲,小快板;9.歌曲,柔板;10.兒童舞蹈,極快的快板;11.緩慢地;12.快板;13.歌謠,行板;14.小快板;15.快板;16.老匈牙利曲調,行板;17.圓舞曲,緩慢地;18.戰士歌,不過分的行板;19.小快板;20.飲水歌,快板;21.快板。第二冊:22.小快板;23.舞蹈,優美的快板;24.行板;25.自由地;26.中板;27.笑話,歡快地;28.合唱;行板;29.五聲曲調,諧謔的快板;30.戲謔的歌,快板;31.安靜的行板;32.行板;33.不太快的快板;34.小快板;35.運動;36.醉鬼的歌,活潑地;37.豬倌的歌,快板;38.冬至歌,十分活潑;39.快板;40.豬倌的舞蹈,活潑的快板。第二卷,亦共兩冊;第三冊:1.快板;2.行板;3.小快板;4.婚禮之歌,行板;5.變奏曲;行板;6.圓舞曲1,快板;7.悲歌,行板;8.舞曲,不太快的快板;9.圓舞曲2,行板;10.葬禮之歌,緩慢地;11.慢板;12.行板;13.快板;14.中板;15.風笛一,極安靜地;16.悲嘆,緩慢地;17.行板;18.揶揄的歌;19.浪漫曲,很慢;20.捉迷藏,急板;21.幽默一,中庸的快板;22.狂歡,極快的快板。第四冊:23.安靜的行板;24.行板;25.諧謔曲,小決板;26.農民的笛聲,行板;27.幽默二,快板;28.行板;29.卡農,不太快的快板;30.風笛二,活潑地;31.公路強盜,快板;32.沉重地;33.安靜的行板;34.再見,柔板;35.歌謠,中庸地;36—37:狂想曲,中庸的快板;38.哀歌慢板;39.晨歌,慢板。

獻給孩子們教育觀念

人們通常能注意到其民族風格鮮明的旋律、新穎的和聲及淺顯的技巧,但往往忽略其最重要的價值——它是建樹民族音樂教學法的里程碑。這種由巴托克倡導的民族音樂教學法,強調通過鋼琴教學,自然而然、潛移默化地構建兒童的“音樂母語”意識。

獻給孩子們和聲特色

巴托克的《獻給孩子們》兒童鋼琴曲集,是他用基本一致的民族風格編曲,反映了他對民歌的研究成果的一部作品。這部鋼琴曲集中共有八十五首鋼琴小曲(第一卷四十二首,第二卷四十三首),所使用的旋律都是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等東歐地區的民歌。他改編這些民歌的手法是將旋律基本原封不動,並用和聲變奏的形式重複若干遍。從這個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是在努力探求與這些東歐民歌相適應的和聲語言。在這個探求的過程當中,他既要避免對傳統的大小調和聲手法的生搬硬套,又要避免過於簡單、即興化。這樣,在創作過程中,作者一定對這些民歌本身的和聲內涵以及其儘可能豐富的和聲配置形式進行了認真的研究與分析。
這部曲集具有不可低估的藝術價值。美國的一位音樂學家史蒂文斯説:“這些曲子的價值在於易被青年人和無偏見的音樂家所理解。他們能夠在稍事學習後就演奏它們,並將在成功地解決了技術難題之後,發現其中音樂上的雋永趣味。”這句話形容這個作品,真是再貼切不過了。
這部鋼琴曲集用於鋼琴教學中,也有着很重要的教學意義。巴托克首先將調式和聲運用在這部曲集中,然後通過《小宇宙》等教學作品,進一步展示種種現代作曲技法,從而使學生對20世紀上半葉的音樂現象有了基本瞭解。這裏所顯現出的發展過程,也幾乎是從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葉的整個近現代音樂發展過程的縮影。
所以,研究巴托克這部曲集中的和聲語言,對於認識巴托克的音樂創作,對於瞭解近現代音樂現象,有着很大的幫助。
《獻給孩子們》和聲語言的基本特徵,可以用“調式和聲”來概括。所謂調式和聲,包括着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指建立在非大、小調音階體系上的,和傳統“大小調和聲”相對立的一種和聲語言;二是指在調式體系中,包含着建立在同主音、同音列兩種調式交替關係上的和聲手法。
大小調和聲中有大、小兩種不同的調式,也有同主音大、小調的交替。對於大小調體系來講,屬功能在其和聲中起到了支撐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導音本身由於對主音的傾向而形成的對調性的支持。就連離調時的交替,也總是通過臨時的導音而實現。由此可見導音在大小調體系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大多數非大、小調的調式音階中根本不存在導音,也就不存在依靠它來支持主音。
巴托克看到了這一點,他不想在這些民間歌曲上硬套傳統的大小調和聲,因為這些旋律大多並不是以大小調和聲為背景而產生的。於是,深入的挖掘這些旋律自身的和聲內涵,廣泛的運用歐洲音樂文化中非大小調的和聲手法,從而找到與旋律更和諧的和聲語言,就成為他當時的主要目標。最終,他找到了目標,就是調式和聲。他只運用於調式風格的旋律,而對於那些大、小調風格的民歌旋律,巴托克也力圖用調式和聲來豐富。
在《獻給孩子們》的和聲語言中,最為典型的就是調式交替的現象,其包括同主音和同音列兩種方式。同主音方向的交替,其表現為某一個調式的旋律,用同主音其它調式的和聲來豐富它。例如一首艾奧尼亞調式的旋律,用多利亞的VI級音來豐富它的下屬和絃。同音列方向的交替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在旋律的片段中,發生對主音以外的某一音級的交替,將這個音當作臨時的調中心;二是將整個旋律用與之不同的調式調性配置和聲,但和聲的調與旋律的調必須是同音列。例如一首C伊奧利亞調式的旋律,用F利底亞調式的和聲配置。
同時,同主音交替的進一步發展,還可能變橫為縱,產生同主音調式的縱向疊置現象。同音列交替的進一步發展,也可能發生這種縱橫之變,形成疊置,這時旋律本身的調形成一層和聲系統,而同音列的另一個調形成另一層和聲系統,同時出現兩個以上的調中心,這已經是多調陳述的現象。這兩方面的疊置在《獻給孩子們》中頻頻出現。
調式交替縱橫發展的最終結果,必將形成巴托克所説的“對我們十二音體系中的每一個個別的音進行完全自由的處理應用”。雖然《獻給孩子們》的和聲語言還沒有上述這句話所説的走的那麼遠,但這正是多調式和聲的初級狀態,也正是他所謂“調式半音體系”的萌芽。
作為《獻給孩子們》和聲現象基本特徵的調式和聲,也具有傳統淵源,可以追溯到兩個方面。一是匈牙利以及其他東歐民歌旋律本身固有的調式特點以及調式交替現象;二是歐洲音樂文化中古已有之的調式和聲傳統。前一方面為巴托克的調式和聲提供了旋律方面的依據,後一方面為巴托克的調式和聲提供了多聲配置的技術背景。

獻給孩子們版本介紹

巴托克這套《獻給孩於們》的版本,可選:1.科奇什(Kocsis)演奏版,Philips、442 146—2,《企鵝》評介三星。2.蘭基(Ranki)演奏版,Teldec,9031 76139—2(3張),另有巴托克的《小宇宙》全曲,《企鵝》評介三星。3.澤姆佩寧(Zempleni)演奏版,HUNG,11394/5(LP,兩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