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狂人日記

(19世紀前半葉果戈裏所著圖書)

鎖定
《狂人日記》是19世紀前半葉完成的一本圖書,作者是果戈裏,主要講述了一位小公務員受階級社會壓迫最後被逼發瘋的故事。
中文名
狂人日記
作    者
果戈理
類    別
諷刺批判現實主義
時    期
19世紀前半葉
作者俄文名
Н. В. Гоголь
所屬國家
俄國

狂人日記內容簡介

果戈裏的《狂人日記》藝術構思獨特,出現在讀者面前的是狂人和狗的通訊、幾篇日記,形式荒誕。小説主人公是一個微不足道、安分守己的小公務員,受階級社會重重壓迫,處處被人侮辱蹂躪,最後被逼發瘋。

狂人日記作者簡介

果戈理 果戈理
果戈理,(Николай Васильевич Гоголь 1809~1852) 俄國19世紀前半葉最優秀的諷刺作家、諷刺文學流派的開拓者、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之一,他出生於烏克蘭一個地主家庭,中學畢業後在十二月黨人革命運動的影響下到了彼得堡,當過小公務員,薪俸微薄,生活拮据,這使他親身體驗了“小人物”的悲哀,也目睹了官僚們的荒淫無恥、貪贓枉法、腐敗墮落。1831年辭職,專門從事文學創作。 [1] 
1831~1832年他的處女作短篇小説集《狄康卡近鄉夜話》問世,書中讚揚烏克蘭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善良,揭露封建主義和金錢勢力的罪惡。1835年,中篇小説集《米爾戈羅德》和《彼得堡的故事》的出版給他帶來聲譽。《米爾戈羅德》收入四篇小説,其中《塔拉斯·布爾巴》是歷史題材,塑造了哥薩克英雄布爾巴的形象,歌頌了民族解放鬥爭和人民愛國主義精神。《彼得堡的故事》取材當時現實生活,展示了生活在專制制度下“小人物”的悲劇,尤以《狂人日記》、《鼻子》和《外套》最為突出。

狂人日記作品對比

魯迅作品對比:
魯迅、果戈理的《狂人日記》在體裁、形式和表現方法上,雖有某些相同或近似,但魯迅只是在形式上有所借鑑。兩個狂人貌似神殊。就其小説創作形式來説,兩者都使用了框形結構,但是果戈裏僅使用於狗的聯想,而魯迅則把整個情節放入了框形結構。二者都採用"以狗喻人",都呼喊"救救孩子",但形同質異,在思想和創作上有着某些本質的區別,魯迅的創作中啓蒙的意味更加強烈。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