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牧庵集

(元代理學家姚燧文集)

鎖定
《牧庵集》 [1]  36卷,姚燧撰。姚燧字端甫,號牧庵,《元史》有傳。燧之學得於許衡,是當時的著名理學家和文章巨匠。許多名臣世勳、官宦富室之家都爭相求他撰寫碑銘墓誌、記序之文。泰定元年(1324),江西行省刻其文集,未全收,今北京圖書館所藏清抄本或即出此。至順三年(1332),門人劉時中刊行其全集50卷,久佚。今本系清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出,有記序59篇,碑銘墓誌家傳行狀等88篇,及詔制詩詞經義等文,約當其全集十之六七,惟其非漢語人、地名等均被改譯,至不可識,需用《元文類》及抄本或其他資料比照改正,始可利用。元代姚燧著。
還原
放大
縮小
中文名
牧庵集
館藏地點
洛陽市洛龍區龍門大道1號(洛陽橋南)中國國花園內
所屬年代
所屬博物館
洛陽金石文字博物館
所屬地區
河南洛陽

牧庵集作者簡介

姚燧 姚燧
姚燧(1238~1313)字端甫,號牧庵,洛陽人,祖籍營州柳城(今屬遼寧朝陽)。三歲喪父,由伯父姚樞撫養成人,姚樞金亡後仕蒙,後來加入忽必烈幕府,是元初著名的漢族儒臣。姚燧18歲受學于徐衡。徐衡後來任國子祭酒,遂召姚燧入京,至元12年(1275)推薦任秦王(忽必烈第三子)文學,從此走上了仕途。至元十七年,姚燧除陝西漢中道提刑按察副使,後三年,轉任山南湖北道按察副使,元二十三年(1286)夏,朝廷以翰林直學士徵召他。此後他又斷斷續續地任過大司農丞、翰林學士、江東廉訪使和江西行省參政,大德十一年(1307)冬,起用姚燧為榮祿大夫、集賢大學士、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兼修國史,主修《成宗實錄》《武宗實錄》。至大四年(1311),武宗、成宗《實錄》終於修成,不久,姚燧得告南歸。皇慶二年(1313)九月十六日,卒於家中,享年76歲,諡之“文”。 
姚燧為元代前期代表詩人,與虞集並稱。為人視野開闊,四書五經,韓柳歐蘇,史傳百家,他都潛心研習。刻苦的學習,廣泛的閲歷,對他的文學創作有着深刻的影響。姚燧以散文創作著稱,這些創作大致可分為序記文和碑誌文兩類,總體特徵是講究文章氣勢的剛勁雄豪。所作碑誌甚多,大都為歌頌應酬之作;序記文則多數寫得變化多姿、文筆流暢、灑脱優美,更富有文學性。如《盧威仲文集序》語言古奧而簡潔,氣勢剛勁而雄豪,確實代表了他這方面的風格。但其著名傳記文《太華真隱褚君傳》卻寫得質樸平易。《序牡丹》則寫得頗有情趣。元代著名散曲張養浩稱讚姚燧散文“雄剛古邃”,尊他為“皇元”第一人。
姚燧的作品相當豐富,他的弟子劉致曾經將他的作品加以蒐集、整理,編成《牧庵文集》五十卷,詩詞文賦共689篇,元刊本已佚。今存《牧庵集》36卷,系清代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出,較元刊本篇目為少。劉致還編有姚燧年譜。
2010年國家古籍整理資助項目中有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姚燧集》。

牧庵集作品特點

詩歌今存有147首,既有古詩也有律詩,尤以古詩成就為高。受到韓愈的影響,如《清明日陪詩僧悟柳山登落星寺》寫得頗有氣勢;《京師病中》六首則寫得感情濃郁,深摯委婉,是元詩中膾炙人口的佳作。存詞有47闕,詞風偏於豪放。
散曲今存小令29首,套曲1首。周德清《中原音韻》曾把他的〔普天樂〕《別友》作為“定格”之例,他在這方面的成就和影響由此可見一斑。姚燧散曲內容主要寫男女風情,風格以風流藴藉為主,反映着他風流灑脱的個性。可以其一組〔越調〕《憑闌人》小令為代表,語言淺白,筆致流暢,富有情趣。最為人熟悉的小令莫過於〔越調〕《寄征衣》:“欲寄君衣君不還,不寄君衣君又寒。寄與不寄間,妾身千萬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