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牡蒿

(中藥)

鎖定
牡蒿,中藥名。為菊科蒿屬植物牡蒿Artemisia japonica Thunb.的全草。植物牡蒿,廣佈於中國南北各地。具有清熱,涼血,解毒之功效。主治夏季感冒,肺結核潮熱,咯血,小兒疳熱,衄血,便血,崩漏,帶下,黃疸型肝炎,丹毒,毒蛇咬傷。
中文學名
牡蒿
拉丁學名
Artemisia japonicaThunb.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桔梗目
菊科
蒿屬
牡蒿
分佈區域
我國南北各地
採收時間
夏、秋季
用    量
煎湯10-15g,鮮品加倍;外用適量
毒    性
無毒《別錄》

牡蒿別名

齊頭蒿《新修本草》,水辣菜《救荒本草》,佈菜《民間常用草藥彙編》,土柴胡《陸川本草》,猴掌草《江西民間草藥》,流尿蒿《四川中藥志》,臭艾、碗頭青、油艾《閩東本草》,油蒿、油蓬、奶疳藥、花艾草、六月雪、老鴉青、馬蓮蒿、馬根柴、鵝草藥《浙江民間常用草藥》,牛尾蒿、白花蒿、熊掌草《江蘇藥材志》,菊葉柴胡《廣西中草藥》,腳板蒿(湖南),花等草(吉林),匙葉艾(台灣)。

牡蒿入藥部位

全草。

牡蒿性味

味苦、微甘,性涼。

牡蒿歸經

入肺、胃經。

牡蒿功效

清熱,涼血,解毒。

牡蒿主治

夏季感冒,肺結核潮熱,咯血,小兒疳熱,衄血,便血,崩漏,帶下,黃疸型肝炎,丹毒,毒蛇咬傷。

牡蒿相關配伍

1、治夏季感冒頭痛,齊頭蒿30g。水煎服。(《萬縣中草藥》)
2、治肺結核潮熱,低熱不退,牡蒿、枸杞根各15g。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3、治癆傷咳血,齊頭蒿60g,石棗子30g。燉肉服。(《萬縣中草藥》)
4、治婦人血崩,①牡蒿30g,母雞1只。燉熟後去滓,食雞肉與汁。(《閩東本草》)②牡蒿、側柏葉各30g,鮮苧麻根90g。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5、治白帶,齊頭蒿葉15g。研末,蒸綠殼鴨蛋服。(《萬縣中草藥》)
6、治黃疸型肝炎,牡蒿25-50g。煎水服。(《彝藥志》)
7、治急性丹毒,先用韭菜適量。水煎洗後,再用鮮牡蒿30g,鮮地龍適量,搗爛敷患處。(《福建藥物志》)
8、治喉蛾,鮮牡蒿30-60g,切碎,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牡蒿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鮮品加倍。
外用:適量,煎水洗;或鮮品搗爛敷。

牡蒿使用注意

不可久服。

牡蒿炮製

採集加工:夏、秋間採收全草,曬乾或鮮用。

牡蒿形態特徵

牡蒿,別名蔚《詩經》。
牡蒿(中國植物圖像庫)
牡蒿(中國植物圖像庫)(21張)
多年生草本,高50-150cm。根狀莖粗壯,常有若干條營養枝。莖直立,常叢生,上部有開展和直立的分枝,被微柔毛或近無毛。下部葉倒卵形或寬匙形,花期萎謝,長3-8cm,寬1-2.5cm,下部漸狹,有條形假託葉,上部有齒或淺裂;中部葉匙形,長2.5-4.5cm,寬0.5-2cm,上端有3-5枚淺裂片或深裂片,每裂片上端有2-3枚小鋸齒或無,近無毛或被微柔毛;上部葉近條形,三裂或不裂;苞片葉長橢圓形、披針形,先端不裂或偶有淺裂。
頭狀花序多數,卵球形或近球形,於分枝端排成復總狀,有短梗及條形苞葉;總苞球形或長圓形,直徑1-2mm,無毛;總苞片3-4層,背面多少葉質,邊緣寬膜質;雌花3-8朵,能孕;內層為兩性花5-10條,不孕育。
瘦果小,倒卵形,無毛。花、果期7-10月。

牡蒿產地生境

產遼寧(南部、東部),河北(南部),山西(南部、東部),陝西(南部),甘肅(南部),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及西藏(南部)等;除西南省區從低海拔分佈到海拔3 300米地區外,其餘地區分佈在中、低海拔地區,在濕潤、半濕潤或半乾旱的環境裏生長,常見於林緣、林中空地、疏林下、曠野、灌叢、丘陵、山坡、路旁等。
日本、朝鮮、阿富汗、印度(北部)、不丹、尼泊爾、錫金、克什米爾地區、越南(北部)、老撾、泰國、緬甸、菲律賓及蘇聯(遠東地區)也有。
生於林緣、林下、曠野、山坡、丘陵、路旁及灌叢下。廣佈於我國南北各地。

牡蒿鑑別

藥材性狀:乾燥的全草,莖圓柱形,直徑0.1-0.3cm,表面黑棕色或棕色;質堅硬,折斷面纖維狀,黃白色,中央有白色疏鬆的髓。殘留的葉片黃綠色至棕黑色,多破碎不全,皺縮捲曲,質脆易脱。花序黃綠色,片內可見長橢圓形褐色種子數枚。氣香,味微苦。

牡蒿藥理作用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牡蒿相關論述

1、《別錄》:“主充肌膚,益氣,令人暴肥。”
2、《綱目》:“擂汁服,治陰腫。”
[1-2]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1999
  • 2.    郭國華.《臨牀中藥辭典》: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