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牡蒿

(菊科蒿屬植物)

鎖定
牡蒿(Artemisia japonica Thunb.),是菊科蒿屬多年生草本植物。牡蒿莖單生或少數,莖、枝被微柔毛;葉兩面無毛或初微被柔毛,基生葉與莖下部葉倒卵形或寬匙形;苞片葉長橢圓形、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頭狀花序卵圓形或近球形;總苞片無毛;瘦果倒卵圓形。花果期7-10月。 [4]  牡,與牝相對,指鳥獸雄性,植物雄株,此蒿之無子者,故名。 [5] 
牡蒿產於中國西藏、四川、雲南等地。 [6]  牡蒿性喜温暖、廕庇、濕潤的環境,能耐寒冷,可在山坡林下、路邊選用肥沃、濕潤的土壤種植。 [7]  牡蒿一般採用無性繁殖和分株繁殖。 [8] 
牡蒿全草可入藥,其味苦、甘,性平;有清熱涼血、解暑的功效。 [9]  牡蒿可代“青蒿”(即黃花蒿)用,或作農藥等。 [10]  牡蒿含揮發油,全草可提取芳香油;嫩葉可做蔬菜,又可以做家畜的飼料。 [11] 
中文名
牡蒿
拉丁學名
Artemisia japonica Thunb.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桔梗目
菊科
蒿屬
牡蒿
亞    綱
合瓣花亞綱
亞    科
管狀花亞科
春黃菊族
亞    族
菊亞族
亞    屬
龍蒿亞屬
牡蒿組
命名者及年代
Thunb.,1784

牡蒿植物學史

牡,與牝相對,指鳥獸雄性,植物雄株,此蒿之無子者,故名。 [5]  [12] 

牡蒿形態特徵

牡蒿
牡蒿(10張)
多年生草本;植株有香氣。主根稍明顯,側根多,常有塊根;根狀莖稍粗短,直立或斜向上,直徑3-8毫米,常有若干條營養枝。莖單生或少數,高50-130釐米,有縱稜,紫褐色或褐色,上半部分枝,枝長5-15(-20)釐米,通常貼向莖或斜向上長;莖、枝初時被微柔毛,後漸稀疏或無毛。葉紙質,兩面無毛或初時微有短柔毛,後無毛;基生葉與莖下部葉倒卵形或寬匙形,長4-6(-7)釐米,寬2-2.5(-3)釐米,自葉上端斜向基部羽狀深裂或半裂,裂片上端常有缺齒或無缺齒,具短柄,花期凋謝;中部葉匙形,長2.5-3.5(-4.5)釐米,寬0.5-1(-2)釐米,上端有3-5枚斜向基部的淺裂片或為深裂片,每裂片的上端有2-3枚小鋸齒或無鋸齒,葉基部楔形,漸狹窄,常有小型、線形的假託葉;上部葉小,上端具3淺裂或不分裂;苞片葉長橢圓形、橢圓形、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先端不分裂或偶有淺裂。
頭狀花序多數,卵球形或近球形,直徑1.5-2.5毫米,無梗或有短梗,基部具線形的小苞葉,在分枝上通常排成穗狀花序或德狀花序狀的總狀花序,並在莖上組成狹窄或中等開展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4層,外層總苞片略小,外、中層總苞片卵形或長卵形,背面無毛,中肋綠色,邊膜質,內層總苞片長卵形或寬卵形,半膜質;雌花3-8朵,花冠狹圓錐狀,檐部具2-3裂齒,花柱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兩性花5-10朵,不孕育,花冠管狀,花葯線形,先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鈍,花柱短,先端稍膨大,2裂,不叉開,退化子房不明顯。瘦果小,倒卵形。花果期7-10月。 [1] 

牡蒿生長環境

中國除西南省區從低海拔分佈到海拔3300米地區外,其餘地區分佈在中、低海拔地區,在濕潤、半濕潤或半乾旱的環境裏生長,常見於林緣、林中空地、疏林下、曠野、灌叢、丘陵、山坡、路旁等。 [1]  喜富含腐殖質的壤土或沙壤土,且較耐貧瘠;喜温暖濕潤氣候,最適生長温度為20-25℃,較耐旱,抗寒性強。喜光且較耐陰。 [2] 
牡蒿 牡蒿

牡蒿分佈範圍

鄂報春 鄂報春 [3]
分佈於中國、日本、朝鮮、阿富汗、印度(北部)、不丹、尼泊爾、克什米爾地區、越南(北部)、老撾、泰國、緬甸、菲律賓及俄羅斯(遠東地區);在中國分佈於遼寧(南部、東部)、河北(南部)、山西(南部、東部)、陝西(南部)、甘肅(南部)、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及西藏(南部)等。 [1] 

牡蒿繁殖方法

牡蒿一般採用無性繁殖和分株繁殖。 [8] 

牡蒿選地整地

牡蒿喜肥沃疏鬆pH值5-7的壤土或沙壤土地,播種前先深翻土地30釐米左右,每畝施入腐熟的優質農家肥2000公斤左右,拌勻後作成畦寬1.2米,深15釐米左右,長10-20米的低畦,畦埂寬30釐米。 [2] 

牡蒿播種方法

牡蒿種子於9-10月份採收,調製後於冷涼通風處幹藏。牡蒿種子幾無休眠期,採後即可於温室播種。春季露地播種應在地温穩定在5℃以上時進行,遼寧地區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開始進行;日光温室播種不受季節限制,一般在10月中下旬扣膜並進行播種。將畦面耙平,按每平方米用種量5-10克將種子與細沙或細土混拌均勻後進行條播,行距為20釐米,溝深1-2釐米,播後覆土厚0.3-0.5釐米,然後噴水。露地播種最好覆蓋黑色地膜保温保濕。 [2] 

牡蒿栽培技術

牡蒿苗期管理

牡蒿播種後10天左右子葉出土,這時露地播種的應選擇陰天或在傍晚撤掉地膜,以後根據天氣情況適當澆水;日光温室播種需管理好棚室温度,白天温度保持在20-25℃左右,夜温不低於5℃。從子葉出土到第一片真葉展開需15天左右,此時開始按2釐米間距間苗,間苗後澆水,以後適當控水煉苗。從第一片真葉展開至第3片真葉展開需30-35天,此時苗高可達8-10釐米,進行移栽定植。 [2] 

牡蒿日光温室

整地作畦:採用長80米,跨度8米,高3.5米高標準日光温室。深翻土地30釐米左右,每畝施入農家肥2000公斤,沿東西延長方向做四長畦,棚前腳留50釐米寬做畦埂,後牆基留30-40釐米寬做畦埂,中間3畦埂各30-40釐米寬,畦牀寬度1.5米。温室內沿東西方向架設二條微噴供水管帶,距地面高度為50釐米。 [2] 
栽植管理:垂直畦面開10釐米深溝,按株行距20釐米×20釐米進行移栽定植。定植完畢後開動水泵進行噴水,此時適當提高棚温,白天温度27℃左右,不宜超過30℃,夜間温度10-15℃。2天后緩苗,此時降低温度,白天控制在20-25℃,夜間10℃左右。牡蒿喜温暖環境,忌高温高濕環境,在水分管理上要求土壤見幹見濕,間幹間濕,一般每週澆一次透水。牡蒿耐貧瘠土壤,為了提高產量和品質,一般每15天左右施一次腐熟雞糞,每平方米施入1公斤左右,施肥後澆水,有條件的情況下可追肥濃度15-25%沼液,效果最好。當苗高15釐米時進行摘心,促發側梢,側梢伸長至15-20釐米時於側稍基部留2個葉片採收。牡蒿以採食嫩莖為主,因此要適當控制光照強度。冬春季(11月至次年5月),採用內掛遮陽網(遮光度50%)遮光;夏秋季(6-9月)採用利索噴塗遮光降温或將遮陽網蓋於棚膜外,以利遮光和降温。每茬收割後,每平方米撒施腐熟雞糞1公斤左右,有條件的地區可用沼液追肥。追肥的時間間隔同前。 [2] 
採收:定植後40天左右可採收第一茬,以後每35天可採收一茬。具體採收方法是:每當側梢伸長至15-20釐米時,於側梢基部留下2個葉片用手摺斷。採下的嫩梢按每500克扎一捆,上市銷售。牡蒿日光温室週年栽培,每年可連續採收10茬以上,每畝每茬可採收500公斤以上,每年可採收5000公斤以上。 [2] 

牡蒿塑料大棚

整地作畦:牡蒿塑料大棚栽培採用露地育苗移栽方式生產。採用10米寬,70米長的東西向塑料大棚。深翻土地30釐米左右,每畝施入農家肥2000公斤,沿大棚南北延長向做6條長畦,畦牀寬度1.3米,中間5條畦埂各30釐米寬,兩邊距棚腳各留35釐米作畦埂。温室內沿南北方向架設二條微噴供水管帶,距地面高度為50釐米。 [2] 
栽植管理:6月份當露地育苗高8釐米左右時進行移栽定植,定植方法同日光温室栽培。定植後噴水,以後注意除草,視天氣情況及時噴水,追肥方法同日光温室栽培。8月初可採第一茬,9中旬可採收第二茬,10月下旬採收第三茬,採收方法同日光温室栽培。11月初揭膜,待豎年春季2月末至3月初扣膜,4月初可採收第一茬,以後每35天可採收一茬,10月下旬採收末茬。採用聚乙烯長壽膜可連續使用3年。夏季氣温較高,需要遮光處理,採用遮光度50%遮陽網或用利索噴塗遮光降温。 [2] 
採收:塑料大棚栽培,第一年可採收3茬,從第二年4月開始,每年可連續採收6-7茬,每畝年產量可高達3000公斤以上。 [2] 

牡蒿下級分類

主要變種
海南牡蒿Artemisia japonioa Thunb. var. hainanensis Y. R. Ling):與原變種區別在於該變種莖中部葉狹匙形,上端具規整的5或3深裂,裂片線形,先端無鋸齒,稀少每裂片有3枚小鋸齒。分佈於中國海南及廣西;生於路邊、村旁。入藥,與牡蒿原變種同。 [1] 

牡蒿主要價值

經濟:牡蒿含揮發油,主要成分有胡椒蔫、畢澄茄烯、α-側柏酮、1,8-按葉油素、青蒿酮等,又代“青蒿”(即黃花蒿)用,或作上農藥等。 [1] 
藥用:全草入藥,具有解表,清熱,涼血功效;可治感冒身熱,小兒疳熱,肺結核潮熱。搗敷治外傷出血;煎水洗濕疹、風疹;牡蒿根煎服,治風濕痹痛。 [2] 
營養:牡蒿營養豐富,嫩苗、嫩莖葉可食,又作家畜飼料。據測定,每100克鮮菜中含胡蘿蔔素5.25毫克、維生素B21.12毫克、維生素C55毫克。每1克幹樣品中含鈣10.5毫克、磷2.24毫克、鉀40.5毫克、 鐵0.16毫克、 鎂 2.53毫克、 鋅0.04毫克、鈉0.75毫克、錳0.07毫克、銅0.02毫克。 [2] 
參考資料
  • 1.    牡蒿  .植物智[引用日期2019-12-19]
  • 2.    謝永剛,關麗霞,韓德偉.長白山野生蒿菜:牡蒿引種及週年高產優質栽培技術[J].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第5期):6-7
  • 3.    牡蒿 Artemisia japonica|iPlant 植物智——植物物種信息系統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2-10]
  • 4.    牡蒿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3-30]
  • 5.    冉先德主編;徐扣根,任超,侯獻平副主編,中華藥海上第1冊全新修訂經典版,哈爾濱出版社,1993:04,第47頁
  • 6.    羅達尚主編,新修晶珠本草,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05,第607頁
  • 7.    《廣東中藥志》編輯委員會編著,廣東中藥志第2卷,廣東科技出版社,1996:11,第109頁
  • 8.    江蘇新醫學院編,中藥大辭典上縮印本,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05,第1126頁
  • 9.    慕澤涇,劉翔主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縣中藏藥資源名錄,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9:01,第147頁
  • 10.    惠州市林業科學研究所編,惠州芳香植物,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08,第145頁
  • 11.    李文華,旭日干,中國自然資源通典遼寧卷,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15,第268頁
  • 12.    牡蒿|Artemisia japonica  .植物誌庫[引用日期2023-07-0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