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牟氏螺螄

鎖定
牟氏螺螄(學名:Margarya monodi):是田螺科、螺螄屬的有殼類軟體動物。貝殼大,圓錐形,高度可達近100毫米;厚實,呈綠色至紅棕色;尖頂高,多有7個螺稜,包括2個原稜。厴瘢痕大,比較粗糙,外面光滑,增厚;厴幾乎和螺口一樣大。
棲息在沒有水生植物的泥質至沙質基質上,生活在水面下3-8米深處。僅見於滇池近流出口的部分,可能是需要輕微流水的物種。分佈於中國雲南滇池(主要在南部和西部地區)。
(概述圖參考來源: [3] 
中文名
牟氏螺螄
拉丁學名
Margarya monodi
動物界
軟體動物門
腹足綱
亞    綱
前鰓亞綱
中腹足目
田螺科
螺螄屬
牟氏螺螄
命名者及年代
Dautzenberg & Fischer, 1906
保護級別
極危(CR)IUCN標準 [1] 
同義學名
Margarya melanioides ssp. monodi Dautzenberg & Fischer, 1906

牟氏螺螄形態特徵

牟氏螺螄貝殼大,圓錐形,高度可達近100毫米;厚實,呈綠色至紅棕色;尖頂高,多有7個螺稜,包括2個原稜,除原螺稜外,每個螺的上部都有發達的斜肩;螺紋大多有4個,很少有5個,有強烈的螺旋稜,第四個螺稜總是被縫合線覆蓋,因此在螺旋螺紋上幾乎看不見。早期輪生螺旋稜,結節小而規則,緻密,後兩輪一般呈大而不規則的稀疏結節或波浪狀突起;4個螺稜通常彼此一樣突出;3-4個弱發達的螺旋肋延伸到臍部。孔卵形,通常小於殼高,內表面呈藍白色。臍部總是被內唇覆蓋。 [2] 
成熟的幼殼大,有四輪,中等透明,淺綠色或棕色,前兩輪有兩條光滑的螺旋稜,無斜肩;第三、四輪有斜肩,有四個螺旋稜,有規則排列的小而密的結節,上螺稜幾乎被第三輪上縫線覆蓋;臍部有2-3個鈍的螺稜;孔卵形,近殼高的一半。 [2] 
角質層,卵形,較薄,紅至黃褐色,具亞中央核及同心生長紋;核大,有顆粒或脈;厴瘢痕大,比較粗糙,外面光滑,增厚;厴幾乎和螺口一樣大。 [2] 
齒舌長方形。中央齒鐘形,有大而寬的安全狀中央小齒,兩側有4-6個較小的齒尖。側齒寬橢圓形,有一個大的方形中央小齒,兩側有3-4個較小的牙尖。邊緣齒,細長,稍長圓形;內緣齒具大而長圓形的中央小齒,兩側有3-4較小的牙尖;外緣齒鈍,有8-14個小尖牙。 [2] 
牟氏螺螄

牟氏螺螄近種區別

與其他螺螄屬物種的區別,特別是螺螄的隆突標本相比,牟氏螺螄的幼體外殼帶有帶有規則突出結節的螺稜,細長的形狀,以及在下輪上有4個帶有結節的螺稜。由於缺乏結節,磨損的細長形狀類似於某些個體的光肋螺螄(A.mansuyi);然而,與光肋螺螄的不同之處在於臍部有幾條較弱的螺旋肋。 [2] 

牟氏螺螄生活習性

牟氏螺螄生活在沒有水生植物的泥質至沙質基質上,在滇池(主要在南部和西部地區)3-8米深處。僅見於滇池近流出口的部分,可能是需要輕微流水的物種。主要以湖底生長的硅藻為食。 [1-2] 

牟氏螺螄分佈範圍

該物種是中國雲南省滇池(292平方公里)的特有種。清水河也有記錄,但科考人員在2008年6月的調查在這個地區確沒有找到。在滇池,該物種僅在湖水流出附近的部分發現,約佔湖面積的六分之一(約50平方公里)。 [1] 
牟氏螺螄分佈圖 牟氏螺螄分佈圖

牟氏螺螄保護現狀

牟氏螺螄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08年ver3.1——極危(CR)。 [1] 

牟氏螺螄種羣現狀

影響牟氏螺螄的主要威脅是有機和無機污染;過度捕撈(該物種被收穫用於食品和藥品);棲息地退化;引進捕食性魚類和堤壩建設。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