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牟(拼音:móu、mù)是漢語二級通用規範漢字 [4]  。此字始見於戰國金文,古字形從牛,牛上加一點表示從口呼出的氣息。牟本義指牛的叫聲,讀móu,後用“哞”表此義。後來“牟”假借表示謀取之義。“牟”讀mù時,用於地名,如中牟、牟平。 [8] 
中文名
拼    音
móu;mù
部    首
厶、牛
五    筆
CRHJ(86);CTGJ(98) [1] 
倉    頡
IHQ [1] 
鄭    碼
ZSMB [1] 
筆    順
撇折、點、撇、橫、橫、豎
字    級
二級(編號:3643) [4] 
平水韻
下平聲·十一尤 [3] 
總筆畫
2+4、4+2(部首+部首外)
筆順編碼
543112
四角號碼
23500
統一碼
U+725F [1] 
注音字母
ㄇㄡˊ ㄇㄨˋ
字形結構
上下結構
造字法
指事字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指事字。在圖1的戰國古文中,下部是“”字,“牛”是一種家畜;牛頭上為一黑點,這一黑點表示牛叫時從口呼出的氣息。後來這一黑點有的演變為一橫,如圖2、4、6;有的演變為近似於三角形的曲畫,如小篆(圖3)和部分隸書字形(圖7);也有的變為一個圓圈,如圖5的璽印文字。後世字形沿襲小篆,上端符號演變為“厶”。 [6]  [14] 
由字形分析,“牟”的本義當是牛的叫聲。從字音上看,“牟”的讀音也與牛的叫聲十分接近。柳宗元《牛賦》:“牟然而鳴。”“牟”在這裏就是用的本義。 [8]  [13-14] 
由於讀音相近,“牟”字在古書中可以代替眸、麰、眸、蛑、侔等字。現代常用的“牟利”一義,也是假借而來。據《漢語大字典》解釋,這一意義是假借的“(或作“”)”字,“蛑(蟊)”指吃苗根的害蟲,後用來比喻貪取,即牟取。 [9]  由於“牟”常用假借義,便加口旁造出“哞”,表示牛叫聲。 [14]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語
例句
例詞
móu
擬聲詞
形容牛叫的聲音。後作“哞”
moo
唐·柳宗元《牛賦》:“牛之為物,魁形巨首……牟然而鳴,黃鐘滿脰。”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獸一·牛》:“(牛)其聲曰牟。”
動詞
設法取得;求取(名利)
seek;obtain
《戰國策·楚策四》:“上幹主心,下牟百姓。”
《漢書·景帝紀》:“漁奪百姓,侵牟萬民。”
牟利;牟取
超過;加倍
戰國·宋玉《招魂》:“成梟而牟,呼五白些。”
通“侔”。 等同,齊
equal
《漢書·司馬相如傳下》:“德牟往初,功無與二。”(按:牟,《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作“侔”。 )
《醒世恆言·施潤澤灘闕遇友》:“足下今日之相比先大不相牟。”

形容詞
大;博大;多
《呂氏春秋·謹聽》:“賢者之道,牟而難知,妙而難見。” 高誘注:“牟,猶大也。”
《淮南子·時則訓》:“毋或侵牟。” 高誘注:“牟,多。”
長久
漢·無名氏《禮器碑》:“天與厥福,永享牟壽,上極華紫,旁伎皇代。”
名詞
大麥。後作 “
barley
《詩經·周頌·思文》:“貽我來牟。”

瞳人;眼珠。後作“眸”

《荀子·非相》:“堯、舜參牟子。”

用同 “”。古代兵器
《北史·齊紀中·文宣帝》:“(帝)每至將醉,輒拔劍掛手,或張弓傅矢,或執持牟槊,遊行市廛。”
用同“模”,模樣
《敦煌變文集·醜女緣起》:“女緣前生貌不敫(敷),每看恰似獸頭牟。”
通“”。釜屬瓦器皿

《禮記·內則》:“敦、牟、卮、匜,非餕莫敢用。” 鄭玄注:“齊人呼土釜為牟。”
《隋書·禮儀志二》:“薦粢盛為六飯:粳以敦,稻以牟,黃粱以簠,白粱以簋,黍以瑚,粢以璉。”

通“”。頭盔
helmet
《周書·李弼傳》:“太祖以所乘騅馬及竇泰所著牟甲賜弼。”
魯迅《文化偏至論》:“雖兜牟深隱其面,威武若不可陵,而幹祿之色,固灼然現於外矣!”

(Móu)春秋時國名。在今山東省萊蕪東部,參看主詞條“牟國
《春秋·桓公十五年》:“邾人、牟人、葛人來朝。”
(Móu)姓氏用字。參看主詞條“牟姓



mào
形容詞
通“”。昏暗

《太玄·玄數》:“為黃怪,為愚,為牟。”司馬光集註引宋衷日:“牟當作瞀。”

-
用於地名
牟平(在山東煙台);中牟(在河南鄭州)
名詞
(Mù)姓氏用字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10]  《漢語大字典》 [9]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二】【牛部】莫浮切(móu)
牛鳴也。從牛,象其聲氣從口出。 [11] 

説文解字注

“(牟)牛鳴也。從牛,象其聲氣從口出”注:此合體象形,與羋同意。韓愈詩曰:“椎肥牛呼牟。”柳宗元賦曰:“牟然而鳴,黃鍾滿脰。”莫浮切,三部。 [7] 

廣韻

莫浮切,平尤明 ‖ 牟聲幽1部
牟,《説文》曰:“牛鳴。”又過也,陪也,進也,大也。亦牟平縣,屬登州。又姓,《風俗通》雲:“牟子國,祝融之後,後因氏焉。”漢有太尉牟融。又漢複姓,三氏。《東萊先賢傳》有兗州刺史平昌曹牟君𠨞。《禮記》雲:“魯有賔牟賈。”何氏《姓苑》有彌牟氏。 [12] 

康熙字典

【巳集下】【牛部】 牟
古文:𢃷
(móu)《唐韻》莫浮切。《集韻》《韻會》迷浮切,並音謀。《説文》:牛鳴也。從牛,象其聲氣從口出。柳宗元《牛賦》牟然而鳴,黃鍾滿脰。
又《玉篇》:取也,奪也,過也。《戰國策》:上幹主心,下牟百姓。注:牟,取也。《韓非子·七反篇》:牟食之民。《史記·平準書》:富商大賈,無所牟大利。《前漢·景帝紀》:侵牟萬民。注:李奇曰:牟,食苗根蟲也。侵牟食民,比之蛑賊也。
又《玉篇》:倍也。《楚辭·招魂》:成梟而牟,呼五白些。注:倍勝為牟。
又《玉篇》:大也。《淮南子·要略篇》:原道者盧牟六合,混沌萬象。
又揚子《方言》:愛也。宋魯之閒曰牟。
又《後漢·禮儀志》:仲夏,以朱索連葷菜,彌牟樸蠱。《正字通》郝敬曰:彌牟御止,塗抹之義。
又《玉篇》:進也。
又《前漢·霍光傳》:輦道牟首。注:孟康曰:牟首,地名。如淳曰:牟首,屛面。以屛面自隔也。瓚曰:牟首,池名。師古曰:瓚説是。左思《吳都賦》:長塗牟首。注:劉逵曰:牟首,閣道有室屋也。
又國名。《春秋·桓十五年》邾人,牟人,葛人來朝。《前漢·地理志》:泰山郡牟。注:故國。《晉語》:成王盟諸侯於岐陽,楚為荊蠻,置茅蕝,設望表,與鮮牟守燎,故不與盟。注:鮮牟,東夷國。
又地名。《春秋·隱四年》莒人伐杞,取牟婁。又《左傳·宣九年》取根牟。
又《論語》:佛肸以中牟畔。《前漢·地理志》:河南郡中牟。又東萊郡東牟。
又《釋名》:牟追。牟,冒也,言其形冒發追追然也。
又姓。《風俗通》:牟子國,祝融之後,後因氏焉。《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大夫牟辛。《後漢·牟融傳》:牟融,北海安丘人。
又《廣韻》:複姓。三氏,禮記,有賔牟賈。《東萊先賢傳》:有曹牟君卿。《何氏姓苑》:有彌牟氏。
又麥也。《詩·周頌》:貽我來牟。傳:牟,麥也。《釋文》:牟,字書作𪌚,或作𪍓。
又器也。《禮·內則》:敦牟巵匜。注:牟,讀曰堥。敦牟,黍稷器也。《釋文》:齊人呼土釜為牟。《後漢·禮儀志》:巵八,牟八。
又《後漢·禰衡傳》:著岑牟單絞之服。注:通史志曰:岑牟,鼓角士胄也。《韻會》:鍪,通作牟。
又與眸通。《荀子·非相篇》:堯舜參牟子。注:牟與眸同。參眸子,謂有二瞳之相參也。
(mǒu,今mù)又《集韻》莫後(後)切,音母。中牟,地名。◎按,中牟地名多讀平聲。《集韻》:又收上聲,未知何據。
(mào)又《集韻》莫𠋫切,音茂。本作務。昏也。
又與務同。《荀子·成相篇》:天乙湯,論舉當。身讓卞隨,舉牟光。注:牟,與務同。 [1]  [5]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十八尤

開口呼
次濁
莫浮切
mju
集韻
平聲
十九矦
開口呼
次濁
迷浮切
məu
上聲
四十五𠪋
開口呼
次濁
莫後切
məu
去聲
五十𠋫
開口呼
次濁
莫𠋫 (候)切
məu
禮部韻略

平聲





莫侯切

增韻

平聲





莫侯切

中原音韻

陽平
尤侯



次濁

məu
中州音韻

平聲
尤侯





麻彪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九尤


次濁
莫侯切
mou
分韻撮要
陽平
第五修叟秀
(參考資料:漢典 [2]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m

先秦
王力系統
m
ǐu
先秦
董同龢系統
m
jŏɡ
先秦
周法高系統
m
jəw
先秦
李方桂系統
m
jəgw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m
i̯ə̯u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m
ǐəu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m
ju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m
iəu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m
jə̆u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ɱ
ǐou
(參考資料:漢典 [2]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18-11-16]
  • 2.    韻書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1-06-26]
  • 3.    平水韻 十一尤 牟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1-06-30]
  • 4.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國政府網[引用日期2021-06-30]
  • 5.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06:649
  • 6.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遼寧人民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07:71
  • 7.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1卷[M]:中國書店,2010.12:181
  • 8.    宰予.肉食者“鄙視鏈”——漢字中的三牲[J].博物,2019,(第1期):64-69
  • 9.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2113
  • 10.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919;924
  • 11.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69
  • 12.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
  • 13.    丁義誠等 主編.常用字音·形·義·用 第2分冊[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01:271-272
  • 14.    左民安著.細説漢字 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 插圖珍藏本[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12:269-27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