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矛(拼音:máo)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2]  。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其古字形像一種兵器,上有尖利的矛頭,下有長杆。“矛”是古代的一種長柄兵器,在長杆一端裝有尖鋭的槍頭,主要用於刺擊。 [17] 
中文名
拼    音
máo
部    首
五    筆
CBTR(86);CNHT(98) [1] 
倉    頡
NINH [1] 
鄭    碼
XSIM [1] 
筆    順
橫撇/橫鈎、點、橫鈎、豎鈎、撇
字    級
一級(編號:0343) [2] 
平水韻
下平聲·十一尤 [3] 
總筆畫
5
四角碼
1722₂
統一碼
77DB [1] 
筆順編號
54523 [1] 
注音字母
ㄇㄠˊ
造字法
象形字
字形結構
獨體結構 [4] 
異體字
鉾、𢦧、𢦵、𢧟、𥍥、𥍤、𥎠、𨥨、𨦜
國標碼
C3AC [14]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象形字。金文中的“矛”像一種兵器(圖1)。字形上端的箭頭形像這種兵器鋭利的尖鋒,上有刃;下端像長柄。矛的鋒刃在尖端,主要攻擊方式是直刺。金文表示鋒刃的箭頭下還有個小彎鈎,這可能是象形矛頭上的金屬環“耳”,是用來穿繩、固定矛頭與木柄的。現有的已經出土的商代青銅矛頭,雙耳、單耳的都有。
發展到篆文階段(圖2-5),字形符號化,已經看不出矛的形狀了。漢隸字形則在篆文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字形規範化,成為“矛”的字形。 [15-16] 
矛和盾是對立的兩種兵器,矛是進攻用的刺殺武器,盾是保護自身的防衞武器。古書《韓非子》中講了個寓言故事,説的是楚國有個賣矛和盾的人,先誇他的盾十分堅固,什麼東西都不能把它刺穿;又誇他的矛非常鋒利,什麼東西都能夠刺穿。於是有人問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以子之矛,陷子之盾),怎麼樣啊?”這個人被問得啞口無言。後來“矛”與“盾”組成“矛盾”一詞,與成語“自相矛盾”一樣,都表示互相牴觸、互相排斥的現象。 [17]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古代兵器,在長杆的一端裝有青銅或鐵製成的槍頭
spear;
lance
《詩經·秦風·無衣》:“王於興師,修我戈矛。”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越王)送子貢金百鎰,劍一,良矛二。”
長矛;矛盾;矛頭
古指招搖星。即牧夫座γ星
《史記·天官書》:“杓端有兩星:一內為矛,招搖;一外為盾,天鋒。”
蟲名,可入藥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蟲篇》:“矛,蛇頭鱉身,入水緣樹木。生嶺南。南人謂之矛。”
姓氏用字



(表格信息來源:《現代漢語詞典》 [5]  《漢語大字典》 [6]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十四】【矛部】莫浮切(máo)
酋矛也。建於兵車,長二丈。象形。凡矛之屬皆從矛。
(𢦵/𢧟),古文矛從戈。 [7] 

説文解字注

“酋矛也。建於兵車,長二丈。”注:見《考工記》。記有酋矛、夷矛。酋矛常有四尺,夷矛三尋。鄭注:“酋夷,長短。酋之言遒也,酋近夷長矣。”按,許不言夷矛者,兵車所不建,不常用也。《魯頌》箋雲:“兵車之法,左人持弓,右人持矛,中人御。”
“象形。”注:《考工記》謂之刺兵,其刃當直,而字形曲其首,未聞。直者象其柲,左右蓋象其英。《鄭風》傳雲:“重英,矛有英飾也。”《魯頌》傳雲:“朱英,矛飾也。”按,矛飾蓋縣毛羽。據鄭箋則毛傳雲“重喬,累荷也”者,所以縣毛羽也。莫浮切,三部。 [8] 

廣韻

莫浮切,平尤明 ‖ 矛聲幽1部(máo)
矛,戈矛。《説文》曰:“酋矛也。建於兵車,長二丈,象形。”《吳越春秋》曰:“越王以屈盧之矛、步光之劒,獻於吳王。” [11] 

康熙字典

【午集中】【矛部】 矛
古文:𨥨、𢦧、鉾、𥍥
《唐韻》莫浮切。《集韻》《韻會》迷浮切,並音謀。《説文》:酋矛也。建於兵車,長二丈,象形。徐曰:鈎兵也。《書·牧誓》:立爾矛。傳:矛長,故立之於地。《詩·秦風》:厹矛鋈錞。傳:三隅矛也。《禮·曲禮》:進矛戟者前其鐓。疏:矛如鋋而三廉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廬人》:酋矛常有四尺,夷矛三尋。注:八尺曰尋,倍尋為常。酋夷,長短名。《史記·仲尼弟子傳》:越使大夫種以屈盧之矛賀吳王。《尉繚子·制談篇》:殺人於五十步之內者,矛戟也。揚子《方言》:矛,吳揚江淮南楚五湖之閒謂之鍦,或謂之鋋,或謂之鏦。
又言不相副曰矛盾。《韓非子·難一篇》:楚人譽其盾之堅曰: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之利曰: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此矛盾之説也。
又星名。《史記·天官書》:杓端有兩星,一內為矛招搖,一外為盾天鋒。注:招搖為天矛,近北斗者也。
又藥名。《本草綱目》:衞矛,一名鬼箭。李時珍曰:齊人謂箭羽為衞,此物幹有直羽如箭羽,矛刃自衞之狀,故名。 [9]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上小下大。“龴”居上居中,點筆在豎中線。㇖(橫鈎)從橫中線起筆,鈎尖過橫中線;末兩筆都從㇖(橫鈎)與豎中線相交點起筆,亅(豎鈎)在豎中線,撇在左下格。 [12]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十八尤

開口呼
次濁
莫浮切
mju
集韻
平聲
十九矦

開口呼
次濁
迷浮切
məu
禮部韻略

平聲





莫侯切

增韻

平聲





莫侯切

中原音韻

陽平
尤侯

開口呼

次濁

məu
中州音韻

平聲
尤侯





麻彪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九尤


次濁
莫侯切
mou
分韻撮要
陽平
第十八交絞教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0]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m

王力系統
m
ǐu
董同龢系統
m
jŏɡ
周法高系統
幽/侯
m
jəw/ew
李方桂系統
m
əgw/jəgw
西漢



東漢





jou


jou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尤侯幽

jou
北魏後期北齊
尤侯幽

jou
齊梁陳北周隋
尤侯幽

jou
隋唐
高本漢系統

m
i̯ə̯u
王力系統

m
ǐəu
董同龢系統

m
ju
周法高系統

m
iəu
李方桂系統

m
jə̆u
陳新雄系統
ɱ
ǐou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0]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mau
35
陽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42
陽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mau
24
陽平
文讀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miau
24
陽平
白讀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mau
213
陽平
文讀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miau
213
陽平
白讀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mau
213
陽平
文讀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miau
213
陽平
白讀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55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34
陽平

晉語
太原
mau
11
平聲
文讀
晉語
太原
miau
11
平聲
白讀
吳語
蘇州
24
陽平

吳語
蘇州
24
陽平
新讀
吳語
温州
muɔ
31
陽平

湘語
長沙
mau
13
陽平
文讀
湘語
長沙
miau
41
上聲
白讀
湘語
雙峯
13
陽平
文讀
湘語
雙峯
miɤ
31
上聲
白讀
贛語
南昌
mau
45
陰去
文讀
贛語
南昌
miεu
45
陰去
白讀
客家話
梅縣
mau
11
陽平

粵語
廣州
mau
21
陽平

粵語
陽江
mau
43
陽平

閩語(閩南語)
廈門
mau
24
陽平
未註明異讀原因
閩語(閩南語)
廈門
bãũ
24
陽平
閩語(閩南語)
潮州
mãũ
55
陽平

閩語(閩東語)
福州
mau
52
陽平

閩語(閩北語)
建甌
me
22
陰去

閩語(閩北語)
建甌
mau
22
陰去
新讀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方音字彙》 [13]  、漢典 [10]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18]
  • 2.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3-01-16]
  • 3.    平水韻 十一尤 矛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3-01-16]
  • 4.    GF 0013—2009語言文字規範:現代常用獨體字規範
  • 5.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245
  • 6.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2955
  • 7.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2058
  • 8.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5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2379
  • 9.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
  • 10.    矛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3-01-16]
  • 11.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211
  • 12.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228
  • 13.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78
  • 14.    楊小豔編. 漢字計算機輸入常用編碼手冊[M]. 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 2000.01.:12
  • 15.    宰予,孟凡萌.王於興師,修我戈矛——“戈”部漢字與古代戰爭[J].博物,2018,(第6期).:64
  • 16.    何金松著.漢字文化解讀[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07:279
  • 17.    丁義誠等主編.常用字音·形·義·用 第2分冊[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01:335-33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