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牛膝菊

鎖定
牛膝菊(Galinsoga parviflora Cav.),是菊科牛膝菊屬的一年生草本。高10~80釐米;莖不分枝或自基部分枝,分枝斜升,表面有貼伏短柔毛和少量腺毛;葉對生,呈卵形或長橢圓狀卵形;頭狀花序呈半球形,白色,有4~5個舌狀花,舌片白色,外面有稠密的白色短柔毛;瘦果,黑色或黑褐色,表面有白色微毛;花果期7~10月。《本草綱目》中記載,“牛膝”因“其莖有節,似牛膝”而得名。 [7] 
牛膝菊原產於南美,在中國分佈於四川、雲南、貴州、西藏等地區。 [8]  喜光,耐旱,不擇土壤,常生長於路邊及空曠地。在自然環境中可自播繁殖,人工繁殖時可採用播種繁殖法。 [9] 
牛膝菊全草可入藥,其味淡,性平,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黃疸型肝炎、咽喉腫痛、疤疹、療瘡、外傷出血等病症。 [10]  其嫩苗或嫩莖葉經過價格去除苦味後,可炒食、涼拌或做湯。 [11]  在英國,牛膝菊被稱為“英勇的士兵”。 [12] 
中文名
牛膝菊 [1]  [5] 
拉丁學名
Galinsoga parviflora Cav. [5] 
別    名
辣子草,向陽花,珍珠草,銅錘草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菊目
菊科
牛膝菊屬
牛膝菊
分佈區域
原產南美洲
命名者及年代
Cav.,1795

牛膝菊植物學史

《本草綱目》中記載,“牛膝”因“其莖有節,似牛膝”而得名。 [7] 

牛膝菊 形態特徵

牛膝菊
牛膝菊(11張)
一年生草本,高10-80釐米。莖纖細,基部徑不足1毫米,或粗壯,基部徑約4毫米,不分枝或自基部分枝,分枝斜升,全部莖枝被疏散或上部稠密的貼伏短柔毛和少量腺毛,莖基部和中部花期脱毛或稀毛。
葉對生,卵形或長橢圓狀卵形,長(1.5)2.5-5.5釐米,寬(0.6)1.2-3.5釐米,基部圓形、寬或狹楔形,頂端漸尖或鈍,基出三脈或不明顯五出脈,在葉下面稍突起,在上面平,有葉柄,柄長1-2釐米;向上及花序下部的葉漸小,通常披針形;全部莖葉兩面粗澀,被白色稀疏貼伏的短柔毛,沿脈和葉柄上的毛較密,邊緣淺或鈍鋸齒或波狀淺鋸齒,在花序下部的葉有時全緣或近全緣。
頭狀花序半球形,有長花梗,多數在莖枝頂端排成疏鬆的傘房花序,花序徑約3釐米。總苞半球形或寬鍾狀,寬3-6毫米;總苞片1-2層,約5個,外層短,內層卵形或卵圓形,長3毫米,頂端圓鈍,白色,膜質。舌狀花4-5個,舌片白色,頂端3齒裂,筒部細管狀,外面被稠密白色短柔毛;管狀花花冠長約1毫米,黃色,下部被稠密的白色短柔毛。託片倒披針形或長倒披針形,紙質,頂端3裂或不裂或側裂。
瘦果長1-1.5毫米,三稜或中央的瘦果4-5稜,黑色或黑褐色,常壓扁,被白色微毛。舌狀花冠毛毛狀,脱落;管狀花冠毛膜片狀,白色,披針形,邊緣流蘇狀,固結於冠毛環上,正體脱落。花果期7-10月。 [2]  [13] 

牛膝菊生長環境

牛膝菊喜潮濕、日照長,光照強度高的環境。種子量大,適生環境廣泛。在適應的環境條件下,牛膝菊營養生長迅速,特徵是牛膝菊很易擴散,並建立大的雜草種羣。 [3]  牛膝菊常生於林下、河谷、荒野、田間及路旁,海拔50100m。

牛膝菊分佈範圍

原產南美洲,在中國歸化。分佈在中國廣東、香港、廣西、貴州、雲南、四川和西藏等地。 [2]  [14] 

牛膝菊繁殖方法

播種育苗。於10-11月把種子均勻撒播在細碎平整的苗牀上,蓋一層細土,以看不見種子為宜,再蓋一層黑紗,淋透水,7-10天后出苗,當苗長至4片真葉時定植。

牛膝菊栽培技術

牛膝菊
牛膝菊(5張)
移栽定植:應選擇肥沃疏鬆的田塊,每畝施入有機肥1000千克,做成寬1.5米(包溝)的高畦,按25×30釐米的株行距定植,定植後淋足定根水,以利成活。
肥水管理:牛膝菊生長快,側枝生長旺盛,生長量大,緩苗後,應及時追肥,一般每隔10-15天,每畝施尿素10-15千克,並保持土壤濕潤,這樣有利於莖葉生長,品質也較好。如果缺水、缺肥,不僅對其產量、品質有影響,還會使其向生殖生長轉化,很快就開花結實。
採收及時:牛膝菊主要採收嫩莖葉,當苗高30釐米時,便可開始採收。第1次採收不可太低,要留一定數量的基葉使其發生側枝,採收的嫩莖長10釐米左右。採收要及時,太遲易纖維化,還會抑制側枝發生,從而影響產量。 [4] 

牛膝菊 主要價值

牛膝菊以嫩莖葉供食,有特殊香味,風味獨特,可炒食、做湯、作火鍋用料。牛膝菊全株可入藥,有止血、消炎之功效。 [4] 

牛膝菊 物種危害

牛膝菊
牛膝菊(4張)
入侵牛膝菊屬植物通常危害小麥玉米棉花、煙草等作物,庭園和非耕地也有分佈,特別是牛膝菊和粗毛牛膝菊是印度東北部山區的作物田和次生演替區域的常見雜草。牛膝菊喜潮濕、日照長,光照強度高的環境。這種植物最重要的特徵是,種子沒有體眠或體眠程度低,生長迅速,開花早,同一生長季節可發生多代,種子量大,適生環境廣泛。在適應的環境條件下,牛膝菊營養生長迅速,使其成為農田中的一種惡性雜草。這些特徵使牛膝菊很易擴散,並建立大的雜草種羣,以至於很難防治。牛膝菊會與作物,尤其是與灌溉的矮杆作物競爭營養和生態位,甚至影響作物收成。牛膝菊對大豆和花生也具有一定的化感作用,影響種子的萌發和胚根的伸長。並且牛膝菊的化感作用地上部分比地下部分要強,但其化感能力卻受低温環境的影響。 [3] 

牛膝菊防治方法

生態防治:研究表明前期種植覆蓋作物小麥稈、碎木屑等覆蓋能顯著降低牛膝菊的出苗率。
生物防治:膠孢炭疽菌可作為致病因子使牛膝菊發病。2005年,在印度發現南方根結線蟲寄生牛膝菊的現象。在中美洲的馬里蘭和危地馬拉的牛膝菊屬植物上發現了122種昆蟲和1種蟎。這些害蟲一部分是植食性昆蟲,一部分是傳媒昆蟲。其中危害最嚴重的是大葉蟬科和蚜科昆蟲,另外一種鑽莖的象鼻蟲在危地馬拉對牛膝菊植物破壞最重。
化學防治:在辣椒移栽後和開花前,用2,4-D處理牛膝菊和粗毛牛膝菊,發現粗毛牛膝菊比牛膝菊更敏感。在苗期和高光強下施藥,植株的死亡率更高;在花期施藥影響結實率。也有用乙草胺防治牛膝菊。 [3] 
參考資料
  • 1.    牛膝菊  .中國自然標本館[引用日期2018-11-08]
  • 2.    牛膝菊  .植物智[引用日期2019-12-19]
  • 3.    湯東生; 董玉梅; 陶波; 傅楊;入侵牛膝菊屬植物的研究進展[J];植物檢疫;2012-07-15;52-54
  • 4.    孫懷志;藥食兩用野菜牛膝菊栽培技術[J];農家科技;2008-10-01;20
  • 5.    牛膝菊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3-07]
  • 6.    付彥榮主編.野花圖鑑[M].南京: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4:133
  • 7.    馮倩麗著,草木十二韻,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08,第40頁
  • 8.    牛膝菊 Galinsoga parviflora|iPlant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3-24]
  • 9.    劉延江主編,新編園林觀賞花卉,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05,第209頁
  • 10.    泉州市泉港區中醫藥學會編,泉港本草 第5輯,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04,第94頁
  • 11.    王羽梅主編,芳香蔬菜,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8.09,第136頁
  • 12.    馮倩麗著,草木十二韻,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08,第40頁
  • 13.    牛膝菊|Galinsoga parviflora  .植物誌庫[引用日期2023-05-06]
  • 14.    深圳市中國科學院仙湖植物園著.《温州植物誌第三卷》中國林業出版社,2012年12月:第638-639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