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燭,漢語一級字 [3]  ,讀作zhú,本義指古代照明用的火炬。也指燈泡瓦特數的俗稱。 [2] 
中文名
拼    音
zhú
解    釋
洞悉:洞~其奸
詳細解釋
帶網格燈罩的蠟燭

現代釋義

基本字義
燭zhú
⒈ 用線繩或葦子做中心,周圍包上蠟油,點着取亮的東西(古代亦稱“火炬”):蠟燭。花燭。燭光。燭淚。燭台。風燭殘年。 [2] 
⒉ 洞悉:洞燭其奸。
⒊ 燈泡瓦特數的俗稱:十五燭的燈泡。
基本詞義
◎ 燭zhú
〈名〉
(1) (形聲。從火,蜀聲。本義:古代照明用的火炬) [2] 
(2) 同本義 [torch]
燭,庭燎大燭也。——《説文》。按,燋也。未爇曰燋,執之曰日燭,樹地曰庭燎。葦薪為之,小者麻蒸為之。
執燭於西階上。——《儀禮·燕禮》
共墳燭庭燎。——《周禮·司烜氏》。注:“樹於門外,曰大庭燎。”
獨不見跋。——《禮記·曲禮》
火在地曰燎,執之曰燭。——《儀禮·士喪禮》注
舉燭者,尚明也。——《韓非子·外儲説左上》
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古詩十九首·生年不滿百》
江月亭前樺燭香,龍門閣上馱聲長。——陸游《雪夜感舊》
(3) 又如:燭火(火炬,火把);燭炬(指火炬或蠟燭)
(4) 蠟燭(始於唐代) [candle]
高堂粉壁圖蓬瀛,燭前一見滄洲清。—— 李白《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燭照山水壁畫歌》
燭分歌扇淚,雨送酒船香。——李商隱《夜飲》
淮陽多病偶求歡,客袖侵霜與燭盤。—— 杜牧《初冬夜飲》
(5) 又如:燭信(插蠟燭用的籤子);燭奴(雕刻成人形的燭台;泛指一般燭台);燭心(蠟燭中心用以點火的燈草、紗線等)
(6) 姓
詞性變化
◎ 燭zhú
〈動〉
(1) 照;照亮 [illuminate]
夫日,兼燭天下。——《韓非子·內儲説上》
望見青楓城裏火光燭天。——《儒林外史》
名高天下而光燭鄰國。——《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
明燭南天。——清· 姚鼐《登泰山記》
(2) 又如:燭銀(精光閃耀的銀子);燭天(照耀天空)燭明(照亮);燭夜(照亮黑夜);燭幽(照亮昏暗);燭遠(光照遠方);燭臨(由上向下照射)
(3) 洞察 [understand thoroughly]
智術之士,必遠見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燭私。——《韓非子·孤憤》
(4) 又如:燭知(明察洞悉);燭物(明察事物);燭微(觀察入微);燭察(明察,洞察);燭鑑(明鑑,明察) [2]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集韻》持中切,音蟲。旱灼也。本作爞。或省。通作蟲。《字彙》俗作燭字。非。(燭)《唐韻》之慾切《集韻》《韻會》朱欲切,𠀤音囑。《説文》庭燎火燭也。《廣韻》燈燭。《禮·曲禮》燭至起。《周禮·秋官·司烜氏》以共祭祀之明齍明燭。
又《玉篇》照也。《前漢·武帝紀》日月所燭,莫不率俾。
又《爾雅·釋天》四時和謂之玉燭。《註》道光照也。《梁書·簡文帝紀》太平玉燭,爾乃議之。
又《楚辭·天問》日出不到燭龍何燿。
又星名。《史記·天官書》燭星,狀如太白,其出也不行,見則滅,如星非星,如雲非雲,名曰歸邪。歸邪出,必有歸國者。漢元鳳四年,燭星見奎婁閒。
又南天燭,藥名。赤者名文燭。木而似草。故又名南燭草。
又石燭,一名水肥,一名石脂,一名石液。
又姓。《左傳·僖二十八年》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又去聲。《前漢·武帝紀》見光集於雲壇,一夜三燭。《註》服虔曰:燭,音炷。師古讀如字。
又《唐韻正》音朱。《張衡·東京賦》德寓天覆,輝烈光燭,狹三王之趢趗,軼五帝之長驅。
又《唐韻正》後魏渴燭渾民,亦作可足渾民,又作可朱渾民。(燭) [2] 

方言音韻

贛語:dhwuk4 迎梅燭
粵語:zuk1
越南語:chúc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