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梅燭

鎖定
梅燭是江西省豐城市特殊的傳統民俗藝術形式,乃為長達數百米、蜿蜒如龍飛蛇行的板橋燈表演,發源於豐城市隍城鎮清溪村。梅燭傾注着勞動人民的情感並以其獨特的藝術思維濃厚的生活氣息。
中文名
梅燭
節日類型
傳統節日
流行地區
江西省豐城市
節日起源
慶祝
節日活動
龍燈 聚會 唱戲
節日飲食
年糕 酒席
節日意義
傾注着勞動人民的情感並以其獨特的藝術思維濃厚的生活氣息
設定地點
江西南昌石崗鎮
設立機構
村民自發

目錄

梅燭簡介

梅燭這種表演藝術在豐城民間流傳很廣,典型的有宜春市的隍城、泉港,高安的梁家嘴、上坪村,南昌市新建的石崗、港北等。其含義源於“梅佔花之魁,春為歲之首,燭乃光之源”。因此,每年農曆正月十三,清溪都要舉行梅燭遊園盛會,迎元宵,慶豐年。到了當天晚上6時許,梅燭遊園活動在鼓樂陣陣、鞭炮齊鳴聲中拉開帷幕。各家各户的壯小夥分別扛着一塊長約1.5米、上面安放着裝有紅燭的3個竹編燈籠橋板燈,匯聚至村中心池塘邊。村民按各房長幼大小的順序,互相以“丫”形木栓相連,將300多塊橋板燈和由民間藝人精心扎制的龍頭、龍尾連接在一起,形成一條長約500米的巨龍。前面由兩位端禮盤點檀香、穿長衫戴禮帽的禮生領隊,表示這項活動是一種文明的活動。其次是頭鑼和頭燈。再是4個大燈籠,還有包括全副吹打的樂隊。接下來是梅燭頭,也就是龍頭,有5個人抬舉,兩邊有兩個手持鋼叉的壯漢,他們的職責不是保駕,而是挑開路上的樹枝和巷道里的障礙物,好讓梅燭順利通行,再往下就是長達一里的浩浩蕩蕩的梅燭隊伍,之後是梅燭尾。緊隨其後的是一面4個壯漢扛着的直徑1米、長達2.7米的梅燭鼓。村民舞動着梅燭,先環繞村中心池塘遊走一圈,此時,煙花綻放,梅燭與煙花齊舞,流光溢彩。煙花、燭光倒映塘中,將天上地下點綴得五彩繽紛。梅燭隊伍行到哪裏,家家户户便會燃放煙花爆竹、點香點燭迎接,寓意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梅燭表演按着確定的遊園路線,時而在各家各户門口蜿蜒前行,時而在廣闊的田野上緩緩蠕動,有如活龍輕舞。這時候站在高處眺望,真是燭光閃閃之處,恰似梅花點點,璀璨奪目,分外妖嬈,頗為壯觀。它植根於民間,裝飾於節日,長期以來起着豐富勞動人民精神生活,反映美好願望,美化節日環境的作用。

梅燭梅燭

“梅花”朵朵開,“燭龍”迎春來。村裏的老人告訴記者,關於梅燭,有一個美麗的神話。相傳唐代貞觀年間,“露龍”為拯救蒼生,違規降雨,因觸犯天條而被斬。村民為紀念“露龍”,祈求風調雨順,從唐代開始舞梅燭,一直保留至今。千百年來梅燭傳承着文明,呈現着特色。解放前一度蕭條,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春風使該村梅燭節日漸興盛。每逢農曆正月十三,該村村民都會邀請親朋好友相聚,舉行約三小時的大型游龍活動,之後便觀看戲曲文藝表演,共慶新春。村裏的農民還以梅燭為題材,題詩作聯,給梅燭活動賦予新意。農民李宗仁是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曾榮獲全國紀念孫中山誕辰一百週年楹聯大賽一等獎。他以梅燭為題創作的對聯頗具特色,如“清音高雅悠揚梅曲三聲歌特色,溪景輝煌壯麗燭花五彩慶元宵”一聯,反映了清溪村梅燭的盛況;他描寫清溪村正月梅燭表演的一首七律也道出了許多村民的心聲:盛世欣歌不夜天,萬人空巷看龍騰;雲中水底花如錦,笑語歡聲喜樂喧。
清溪的梅燭也如萬載的儺舞一樣,在傳統文化藝術這座大花園裏聲名鵲起,影響越來越大。該村“土秀才”們圍繞“梅燭”賦詩寫聯,謳歌盛世的活動曾被新華社、中央電視台等媒體相繼報道;2004年,以清溪村為主的隍城梅燭特邀到豐城市新城區參加全市龍燈舞獅大會賽,榮登榜首;今 年正月十三清溪梅燭遊園活動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70餘名記者採訪,而同年中秋節,300餘人的梅燭隊伍參加了首屆宜春月亮文化節,一時之間萬人空巷,贏得了廣大市民喝彩讚譽。
清溪梅燭正在積極申報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