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熊秋紅

鎖定
熊秋紅,女,湖北天門人,中國政法大學法學博士(師從陳光中教授), [1]  [4]  挪威人權研究所、德國馬普外國刑法及國際刑法研究所、美國耶魯大學訪問學者。 [4]  [9]  榮獲第六屆“全國十大傑出青年法學家”。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訴訟法室主任、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掛職)。 [3] 
現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學研究院院長、錢端升講座教授、 [9]  二級教授、 [8]  博士生導師,中國政法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 [8]  人民法院司法改革研究基地(中國政法大學)主任, [9]  中國政法大學檢察基礎理論研究基地主任,國家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 [3] 
兼任中國法學會理事,中國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6]  ,最高人民法院特邀諮詢員, [3]  中國廉政法制研究會常務理事,國際刑法協會中國分會理事,中國檢察學會檢察理論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人權研究會理事,中國人民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刑事執行檢察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高級研究員, [4]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客座教授,西南政法大學量刑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山大學司法體制改革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四川省司法制度改革研究基地第一屆學術委員會委員, [5]  全國司法行政業務培訓師資庫教師,新華社特約觀察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檢察院專家諮詢委員。 [4-5] 
深度參與了國家司法體制改革以及重大立法工作,多次參與中美、中歐人權對話,多次參與中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在刑事司法領域的學術交流。 [4] 
中文名
熊秋紅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湖北省天門市
畢業院校
中國政法大學 [4] 
學位/學歷
博士 [4] 
職    業
教師
專業方向
刑事訴訟法學、證據法學和司法制度 [4] 
職    務
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學研究院院長
學術代表作
轉變中的刑事訴訟法學 [4] 
主要成就
第六屆全國十大傑出青年法學家 [4] 

熊秋紅人物經歷

熊秋紅教育經歷

  • 1984—1988年,北京大學法律系,獲法學學士學位。
  • 1991—1996年,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碩博連讀,獲法學博士學位(碩士導師為嚴端教授,博士導師為陳光中教授)。 [4] 

熊秋紅工作經歷

  • 1996年7月—2020年8月,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訴訟法室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其間:2001—2002年,清華大學法學院兼職教師;2017年5月—2019年5月,掛職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 [4]  [9] 
  • 2020年8月-今,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學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4] 

熊秋紅學術貢獻

熊秋紅教授對於刑事辯護制度做了開拓性的研究,提出了無罪推定原則、程序主體性理論和對立統一規律是辯護制度的三大理論基石,刑事辯護制度的訴訟價值首先體現在它對實現程序正義的保障作用,在“兩種刑事訴訟”的制度架構下“一元辯護觀”應當向“二元辯護觀”轉變等具有創新性的觀點,促進了我國刑事辯護制度理論和實踐發展。在此基礎上,由點及面,對國際視野下的公正審判權做了系統研究,超越了懲罰犯罪和保障人權均衡論,為探討刑事司法國際標準與中國法律之間的銜接夯實了理論基礎。
熊秋紅教授的研究始終圍繞刑事訴訟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展開,致力於推動我國刑事程序法治進步,在秘密偵查法治化、量刑規範化、廢除勞動教養制度、腐敗犯罪治理、審判中心改革、完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加強刑事執行等領域建言獻策,提出了不少獨到的見解,產生了較大的學術影響。尤其是將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放在古今中外刑事訴訟制度發展的縱橫座標體系中予以審視,深入研究了刑事訴訟範式轉型問題,認為我國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是在刑事訴訟“第三範式”發育尚不充分的情況下邁向刑事訴訟“第四範式”,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界定新範式下公正審判的最低標準,從而為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未來發展指明瞭方向。
熊秋紅教授深度參與了國家司法體制改革以及某些重大立法工作,多次參與中美、中歐人權對話,多次參與中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在刑事司法領域的學術交流,其專業水平給域外同行留下了深刻印象。 [9] 

熊秋紅獲獎情況

研究成果曾多次獲獎,其中包括中國法學會中青年訴訟法學優秀科研成果第一、二等獎、教育部法學類著作一等獎、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特等獎、司法部優秀論文獎、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對策成果獎、全國檢察基礎理論研究優秀成果獎等獎項。 [4] 

熊秋紅獲獎記錄

2010年,被中國法學會授予“第六屆全國十大傑出青年法學家”稱號;
2012年,被全國婦聯授予“全國婦女創先爭優先進個人”稱號; [2]  [4] 
2023年6月,獲得北京高校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