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烽煙

(詞語解釋)

鎖定
烽煙,讀音為fēng yān,漢語詞語,意思是火台報警之煙,指戰爭,出自《東周列國志》第二回。
中文名
烽火
拼    音
fēng yān
外文名
beacon; beacon-fire
釋    義
火台報警之煙,指戰爭

目錄

烽煙解釋

火台報警之煙,指戰爭。 [1] 

烽煙出處

1、南朝·陳·徐陵《為貞陽侯重與王太尉書》:“廣陵京口,烽煙相望。”
2、唐·姚合送李廓侍御赴西川行營》詩:“從今雟州路,無復有烽煙。”
3、宋·歐陽修《寄王仲儀龍圖》詩:“威行四境烽煙斷,響入青山號令傳。”
4、魯迅《集外集拾遺·好東西歌》:“南邊整天開大會,北邊忽地起烽煙。”
5、清·周亮工《樵川城中》詩:“林邊桑柘好,何地認烽煙。”
6、《東周列國志》第二回:“虢石父獻計曰:先王昔年因西戎強盛,恐彼入寇,乃於驪山之下,置煙墩二十餘所,又置大鼓數十架。但有賊寇,放起狼煙,直衝霄漢,附近諸侯,發兵相救,又鳴起大鼓,催趲前來。今數年以來,天下太平,烽火皆熄。吾主若要王后啓齒,必須同後遊玩驪山,夜舉烽煙,諸侯援兵必至。至而無寇,王后必笑無疑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