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狼煙

(古代邊防軍事報警信號)

鎖定
狼煙,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láng yān,是中國古代邊防兵發現敵情發信號時在烽火台點燃的煙火,但不是燃燒狼糞而發出的煙火。
中文名
狼煙
作    用
古代報警的烽火
燃    料
柴薪、油脂
出    處
酉陽雜俎
拼    音
láng yān

狼煙軍事名詞

雖稱之為“狼煙”,實際卻不是以狼糞為原料,若以狼糞為燃料,很難收集到大量的狼糞,並且狼糞燃燒時冒出的煙也不是直直地上升的。
烽火到底用的什麼燃料?用的是柴薪。荒漠上生長着胡楊紅柳、羅布麻、芨芨草、白茨、駱駝草、甘草、旱蘆葦、梭梭等,這些都可做燃料。河西各地文博部門從烽火台上下收集到的烽薪是不少的,有的烽薪還保留着明顯的燃燒痕跡。嘉峪關市長城博物館就有這樣的烽薪展品。

狼煙古代解釋

狼煙 狼煙
唐朝-段成式《酉陽雜俎》:“狼糞煙直上,烽火用之。” 北宋-陸佃《埤雅》中:“古之烽火用狼糞,取其煙直而聚,雖風吹之不斜”。 北宋-錢易雲:凡邊疆放火號,常用狼糞燒之以為煙,煙氣直上,雖烈風吹之不斜。烽火常用此,故謂‘堠’曰‘狼煙’也。 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狼腸直,故邊塞以狼矢為煙。 明朝-戚繼光《紀效新書》卷十七《守哨篇-草架法》雲:“伏覩祖宗墩法舉狼煙,南方狼糞旣少,煙火失制;拱把之草,火燃不久,十里之外,豈能目視!” 唐朝-李筌《太白陰經》載,烽火台上須置“炮石壘,水停,水甕,生糧,乾糧,麻藴,火鑽,火箭,蒿艾,狼糞,牛糞” 《武經總要》載宋代制度亦於烽台上“安火筒,置水罌,乾糧,麻藴,火鑽,蒿艾,狼糞,牛羊糞”另外,古代的狼很多,從戚繼光的文獻裏,可以看出,明朝時北方的狼還很多。
再有,有學者説在烽火台的灰燼中沒有發現狼糞這個很正常,烽火台上的人要吃飯,而中國在歷史文獻中沒有燒狼糞做飯的記錄,畢竟吃飯比燒狼煙的機會要多些,即使燒一次,也應該會被清理掉,烽火台在近代燒狼煙的機會不多。唐代《烽式》規定:烽煙傳遞速度“一晝夜須行二千里”,假如以十里一個烽火台,兩千裏內二百個烽火台來算:一個烽火台僅用十斤狼糞,這次信息傳遞就需要兩千斤狼糞,而一匹飽食終日的狼一天也最多兩泡糞(拉稀除外),一泡糞不足三十克,一個星期的幹糞量不足一斤,而且散落漫山遍野不易收集。若守着一匹狼,一泡不落一個月的收集也僅僅三斤多,如果要收集兩千斤狼糞,至少需要六百六十六匹狼紀律嚴明保障有力,一個月的“愛國糞”全部充公上繳,才夠一次烽火之用!徵“軍糞”比徵“軍糧”更要軍需處長的命,而古時烽燧遍佈全國,這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