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炒黃瓜醬

鎖定
炒黃瓜醬是清宮廷菜之一,現今的炒黃瓜醬系京菜名品之一。選用上好的精瘦豬肉和嫩黃瓜,以黃麪醬烹製,特別的清香脆嫩,當春暖花開時節,黃瓜初上市時食用最佳。
中文名
炒黃瓜醬
分    類
京菜,清宮廷菜
口    味
清香脆嫩
主要食材
豬瘦肉300克,黃瓜200克

目錄

炒黃瓜醬歷史典故

炒黃瓜醬 炒黃瓜醬
其實用生菜生醬佐飯,早就是我國東北地區滿族同胞的民間習俗,是他們四季不可或缺之物。若上溯到古代,實與清太祖努爾哈赤當年大力倡導“以醬代菜”來強化軍隊給養有關。當年努爾哈赤經過多年苦心經營,才統一了滿族本來各自為王的部族,使得軍事實力大增。他不失時機地舉兵南下,欲問鼎中原,以圖天下。滿族士兵長驅入關,其行軍之艱苦和勞頓之大,必然影響士氣。身為主帥的努爾哈赤深知鼓舞士兵最重要的一招,便是保障大軍飲食。軍中缺鹽是大忌,它會使士兵體力虛弱,削弱戰鬥力。為此,努爾哈赤一再下令,各級將領務必在行軍途中,向民間廣為徵集豆醬之類的食物,曬成醬坯後隨軍攜帶。士兵餐食必須有鹽,無鹽則以醬代之,即使加入少許燒些野菜,也可促進食慾。果然,這種措施成效很大。軍糧充裕了,生醬生菜佐餐有保證了,整體徵戰力明顯地提高了。
後來,清兵進入了北京城。當年軍中食醬的習俗沿襲了下來,即使是御膳飲食,亦不得缺少生醬生菜。此舉再廣泛流傳到民間,有力地影響了平民百姓的生活習俗,使生醬生菜為更多的人所接受了。
話説慈禧太后垂政數十年,日夜操勞。御膳房的大廚們擔心老佛爺生食醬菜會壞了身體,便想出既不違背清太祖以來的祖訓定規,又能讓太后樂於接受的兩全其美辦法,那就是別具風味的系列“炒醬”菜餚。諸如“炒黃瓜醬”、“炒榛子醬”、“炒豌豆醬”、“炒胡蘿蔔醬”等等,慈禧太后每天一小碟,變換着口味享用,還真的久吃不厭呢。

炒黃瓜醬做法

炒黃瓜醬做法一

炒黃瓜醬 炒黃瓜醬
豬瘦肉300克,黃瓜200克,黃醬10克,醬油、紹酒、麻油、熟豬肉各5克,味精適量,鹽少許,濕玉米粉10克,葱、姜各2克,清湯少許。
製作技藝
1.先把黃瓜洗乾淨,選用尾部籽少的段切成6~7毫米見方的丁,用鹽拌勻,把黃瓜裏水分醃出。再把瘦豬肉切成6毫米見方的丁。
2.把炒鍋放大火上,燒熱後放進熟豬油,隨之放進切好的瘦肉丁煸炒。等炒出肉丁裏的水分,鍋裏響聲加大時,便改用小火。待響聲漸小時,肉內水分已盡,再改用旺火,炒至肉色由深變淺時,即放進葱、姜、玉米粉、黃醬。待醬炒到肉中透出醬香味時,加入紹酒、味精、醬油稍炒,放進黃瓜,顛翻幾下,澆上麻油即可起鍋食用。

炒黃瓜醬做法二

(主料輔料)
嫩黃瓜... 150克
醬油..... 5克
瘦豬肉... 150克
薑末..... 1克
精鹽.... 0.5克
紹酒..... 5克
味精.... 1.5克
黃醬.... 7.5克
濕澱粉.... 5克
芝麻油.... 15克
葱末..... 1克
熟豬油.... 30克
(烹製方法)
1.將黃瓜洗淨,選用尾端籽少的部分切成0.66釐米見方的丁,用精鹽拌勻,醃出黃瓜的水分,潷出不要,豬瘦肉也切成0.66釐米見方的丁。
2.將熟豬油倒入炒鍋內,置於旺火上燒熱,放入肉丁煸炒,待肉丁內的水分出來,鍋內響聲加大時,把鍋移到微火上;到肉的水分已盡,響聲變小時,再端到旺火上炒3至 4分鐘,直到肉的顏色由深變淺。隨即加入葱末、薑末和黃醬炒2至3分鐘,待醬味浸到肉中後,放入黃瓜丁、紹酒、醬油、味精略炒。用調稀的濕澱粉勾芡,再淋上芝麻油,翻炒幾下即成。
(工藝關鍵)
1.黃瓜選用春黃瓜,此質地細嫩、味道鮮美,並帶有自然的,本身特有的鮮味,並且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
2.炒時要不斷地翻、推、攪、拌,如鍋內汁幹,可加入少許豬骨湯或水,以防巴鍋。
(風味特點)
1.炒黃瓜醬是清代宮廷風味名菜,由來已久。據説清朝初年,清兵進攻中原,戰事異常頻繁。當時士兵往往來不及搭灶做飯,就把生肉用火燒熱,切成小方丁,隨身攜帶,吃時,摻一些青菜,用醬拌食。清王朝統一天下後,滿族人依然喜愛食這種菜。後來,清宮御膳房的廚師就將此菜加以改進,把“拌”改為“炒”,使這道菜更有滋味了。廚師還按季節不同,分別製出“炒胡蘿蔔醬”、“炒豌豆醬”、“炒棒子醬”。以後一直成為清宮中的家常菜,流傳至今。號稱“四大醬”,與“四大抓”齊名。
2.黃瓜又名胡瓜,原產印度 [1]  ,我國各地均有栽培,品種亦多。呈圓筒形或棒形,色綠或黃白、瓜上有刺,味清香、質脆嫩,水分多含96%左右,藥性甘、寒無毒,有清熱利水,解毒消炎之功用。
3.此菜呈深棕色,肉嫩醬香,黃瓜清脆,是下飯一道佳餚。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