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灸(拼音:jiǔ)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戰國金文。本義為燒灼,特指中醫的一種治療方法。由於中醫的這種療法需要點燃艾柱或艾條,由此引申指拄、支撐,後又引申為堵塞之義 [2] 
(基本信息欄參考資料:漢典網 [3] 
中文名
拼    音
jiǔ
部    首
五    筆
qyou
倉    頡
nof
鄭    碼
rsuo
字    級
一級字(編號:0819) [1] 
平水韻
去聲·二十六宥、上聲·二十五有 [4] 
統一碼
基本區 U+7078
筆順編號
3544334
結    構
上下結構
部外筆畫
3
總筆畫
7
四角號碼
27809
異體字
㡱、久、𤆐
注音字母
ㄐㄧㄡˇ

字源演變

字源演變圖 字源演變圖
“灸”是“久”的後起字,由“火”“久”二字構成。下面的“火”,古今文字皆像火苗形,“久”是灸的本字,像用艾卷為卧牀的病人燻灸之形,故“久”的本義即為“灸”,由於這種治療方式需要較長時間,所以“久”引申出久遠義,而“久”字“灸烤”的本義被後世分化出的“灸”字所替代 [2]  [5] 
艾灸 艾灸
“灸”是形聲兼會意字。從火,表示用火燃燒艾絨燻烤穴位;從久,承接“久”字之本義,且兼表聲。“灸”通常用作動詞,本義為燒灼,特指中醫的一種治療方法,即將艾絨所制的艾柱或艾條點燃後燒灼或燻烤人體穴位,以刺激皮膚或血脈,達到治療的效果。由艾柱、艾條引申指拄、支撐。《説文》引《周禮》曰:“久諸牆以觀其橈。”(按今本《周禮》用作灸,見《考工記·廬人》)又引申為堵塞之義 [2]  [5-6]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jiǔ
動詞
燒灼。
burn
癸亥,詔曰:“敢灸灼奴婢,論如律,免所灸灼者為庶(民)。”——《後漢書·光武帝紀下》
昭君村生女,皆灸破其面。——宋·樂史《綠珠傳》
拄,支撐。
support
灸諸牆,以眡其橈之均也。——《周禮·考工記·廬人》

堵塞。
stop up
冪用疏布,久之系用鈐,縣於重。——《儀禮·士喪禮》。漢·鄭玄注:“久,讀為灸,謂以蓋塞鬲口也。”賈公彥疏:“灸,塞義。”

名詞
中醫療法之一。以艾絨所制艾炷或艾條,燒灼或燻熨人體穴位表面。

丘所謂無病而自灸也。——《莊子·盜蹠》
若當灸,不過一兩處,每處不過七八壯,病亦應除。——《三國志·魏志·華佗傳》
鋮灸沒靈驗,醫療難痊可。——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五
姓。


[3]  [7]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卷十】【火部】舉友切
灼也。從火,久聲。 [8] 

説文解字注

灼也。今以艾約體曰灸,是其一耑也。引伸凡柱塞曰灸。《考工記·廬人》“灸諸牆”,注云:“灸猶塞也,以柱兩牆之間,挽而內之,本末勝負可知也”,古文作久,許引《周禮》“久諸牆”。《士喪禮》“皆木桁久之”,注云:“久當為灸,灸謂以蓋案塞其口”。按,久、灸皆取附箸相拒之意,凡附箸相拒曰久,用火則曰灸,鄭用方言,許説造字本意。
從火,久聲。舉形聲包會意也。舉友切,三部。 [9] 

康熙字典

【巳集中】【火字部】
唐韻》《正韻》舉友切。《集韻》《韻會》巳有切。並音九。《説文》:灼也。《玉篇》:𤑔也。《增韻》:灼體療病也。《史記·倉公傳》:形弊者,不當關灸鑱石及飲毒藥也。
又通作久。《儀禮·士喪禮》:冪用疏布久之。注:久,讀為灸。謂以蓋鬲口也。疏:灸塞,義謂直用疏布蓋鬲口為塞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並居又切。音救。義同。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廬人》:灸諸牆,以眡其橈之均也。注:灸猶柱也。疏:柱之兩牆,觀其體之強弱均否。
又《本草綱目》:天灸、白灸,毛莨艸別名。山人截瘧,採莨葉挼貼寸口,一夜作泡,如火燎,故名。
又姓。見《姓苑》。集韻》:或書作𤆐。 [10] 

書法字形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

音韻集匯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k
i̯ŭɡ
王力系統
k
ǐwə
董同龢系統
k
juə̆ɡ
周法高系統
k
jwəɣ
李方桂系統
k
jəgx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k
i̯ə̯u
擬音/王力系統

k
ǐəu
擬音/董同和系統

k
ju
擬音/周法高系統

k
iəu
擬音/李方桂系統

k
jə̆u
擬音/陳新雄系統

k
ǐou [11-12] 

韻書集成

字形
韻書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字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開口呼
全清
舉有切/居又切
kju
去聲

開口呼
全清
居祐切/居有切
kju
集韻

去聲

開口呼
全清
居又切
kiəu
禮部韻略


去聲





居又切

增韻


上聲





舉有切



去聲





居又切

中原音韻

上聲
尤侯



全清

kiəu
中州音韻


上聲
尤侯





筭有切

洪武正韻

上聲


全清
舉有切
kiou

去聲


全清
居又切
kiou
分韻撮要

陰去






[11]  [13]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01-28]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893
  • 3.    灸的解釋  .漢典[引用日期2022-01-28]
  • 4.    去聲·二十六宥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2-01-28]
  • 5.    顧建平編著.漢字圖解字典.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8.10:533
  • 6.    楊天宇著.鄭玄三禮注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04:620-621
  • 7.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武漢:崇文書局,2010.04:2346
  • 8.    (東漢)許慎著;林宇宸主編.説文解字.桂林:灕江出版社,2018.09:291
  • 9.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 3 全注全譯版.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8.05:1346-1347
  • 10.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616
  • 11.    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2-01-28]
  • 12.    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2-01-28]
  • 13.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2-01-2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