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火力戰

鎖定
火力戰,以炮兵、航空兵、艦艇部隊、導彈部隊等的火力為主要攻防手段的作戰。
中文名
火力戰
定    義
以炮兵、航空兵、艦艇部隊、導彈部隊等的火力為主要攻防手段的作戰
信息化條件下的火力戰是諸軍種、兵種聯合實施的火力戰,通常以長時間、大範圍、高強度、高精度的一體化火力突擊,達成作戰目的,以小的代價換取大的勝利。10世紀,中國出現燃燒和爆炸性火器後,在作戰中開始運用火力。1221年,金軍攻宋蘄州(今湖北蘄春)時,曾大量使用鐵火_“震動城壁”,可視為早期的火力戰。17世紀上半葉,中國和西方一些國家開始採用集中多門火炮轟擊目標的方法。1911~1912年的意土戰爭中,意大利運用飛機投擲炸彈轟炸土耳其軍隊,開創了空中火力戰的先例。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以火炮和飛機打擊軍事目標的方法被廣泛應用於戰場。1944年,德國首次以V-1導彈襲擊英國倫敦,運用導彈進行火力戰的方法由此而產生。戰後,隨着各種火炮、導彈和作戰飛機的迅速發展,火力打擊的距離從幾十千米延伸到上千千米,打擊範圍由陸地、空中、水面擴展到水下和地下等多種軍事目標,極大地拓展了火力作戰空間,使火力戰顯示出較強的優越性和實用性。1991年的海灣戰爭、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2001年的阿富汗戰爭和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都廣泛實施了遠距離的精確火力打擊,尤其在大規模空襲階段,火力戰已成為主要作戰形式。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解放戰爭時期的城市攻堅戰鬥中,曾集中炮兵火力對敵實施突然猛烈的突擊。在抗美援朝金城戰役中,中國人民志願軍在主要突擊地段形成每千米正面100~130門的火炮密度,有效地摧毀和殺傷了敵人防禦設施和有生力量。在中印邊境反擊作戰和對越自衞還擊作戰中,中國人民解放軍還廣泛採用“火力拔點”戰法,取得了顯著戰果。火力戰具有作戰過程相對獨立,作戰空間廣闊,作戰手段多樣,打擊目標精確高效,遠程作戰能力強,己方傷亡小等特點。基本要求:①周密準備。周密組織敵情、地形偵察,準確掌握情況;正確選擇打擊時機、地區和目標,周密計劃火力;秘密完成兵力機動、集結和各項準備工作。②突然打擊。以偽裝、佯動和欺騙等手段隱真示假,造成敵判斷失誤,在敵人意想不到的時間、空間,以突然猛烈的火力打擊敵人。③打敵要害。集中火力,以多種手段重點打擊敵指揮信息系統、後方補給系統、機場、港口等要害目標,使敵指揮和保障陷於癱瘓。④靈活機動。根據戰場情況的變化,及時捕捉戰機,掌握戰場主動權。⑤密切配合。與信息戰、特種戰等作戰力量緊密配合,高效釋放作戰能量,形成綜合火力,使敵指揮失效、部隊失控、結構失能、重心失衡,加快作戰進程。火力戰,通常以炮兵、航空兵和導彈部隊等於地面(海上)、空中、前沿和縱深同時展開,或單獨組織實施,也可配合地面(海上)部隊行動。須合理部署兵力,建立能打、能防、能機動,便於形成和保持強大火力突擊,有重點的縱深、梯次部署;科學區分任務,構成遠中近、高中低、地面、海上和空中相結合的多層次、全方位的立體交叉火網;靈活實施指揮,根據戰場情況變化,適時機動兵力與火力,靈活運用和變換戰法,及時處置各種情況,始終掌握戰場主動權;周密組織戰場保障,根據作戰任務,合理編組和使用保障力量,明確區分保障任務,運用多種手段,實施及時可靠的戰鬥保障。未來信息化戰爭中,火力打擊手段將不斷增多,打擊範圍和空間不斷擴大,作戰效能日益提高,火力戰將向大縱深、多層次、全方位、高精度的方向發展,作戰行動更加強調隱蔽突然,作戰方式更加多樣化,火力戰中的信息對抗將更加激烈,火力戰和信息戰結合將更加緊密。
發佈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