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灣廈村

鎖定
灣廈是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蛇口街道居住人口最多的社區,在佔地不足0.3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近2萬的人口,其中户籍人口僅有512人,外來人口比例高達97%。轄區內沒有小區,按照歷史習慣劃分為灣廈新村和灣廈舊村,村內握手樓隨處可見。
中文名
灣廈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東
地理位置
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蛇口街道
面    積
0.35 km²
人口數量
512 人

灣廈村歷史發展

灣廈村歷史沿革

灣廈村,位於蛇口街道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3千米。相鄰自然村有漁一村、海灣村。明萬曆年間,新安縣湧頭鄉(現寶安區西鄉)樊宜蘭遷此定居,後有李姓、謝姓、黃姓、邱姓等遷此。因村民經常遭盜賊搶奪,部分村民4次遷往蛇口榮村和舊圍(現海灣村口處)等地,最終回到此地定居。因村落位於深圳灣最南邊(最下邊),得名灣下;後更名為灣廈村。1956年,灣廈村成立灣廈農業合作社和灣廈新民蠔業合作社;1959年,成立海灣蠔業大隊和灣廈農業大隊,灣廈村從事蠔業生產的村民歸屬海灣大隊,以農業生產為主的歸屬灣廈大隊,以後分別為灣廈村和海灣村。附近有灣廈(松杉仔)山,海拔60米。現村於1995-2002年在原地重建。
明清時期,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蓮城、十約、南屏聯鄉;1958年,屬超英公社;1970年,屬蛇口公社;1979年,屬深圳市南頭區蛇口公社;1982年,屬羅湖區蛇口公社;1983年,屬南頭區蛇口街道;1984年,屬蛇口區蛇口鎮;1990年,屬南山區蛇口街道;2001年,屬蛇口街道灣廈社區。 [1] 

灣廈村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以來,灣廈人三十年磨一劍,以與時俱進的治理理念,用科學的治理方法,通過大力度的投入,實實在在的行動,日復一日地改善社區治安環境。近年來,先進的電子監控防控體系作用的發揮以及羣防羣治治安網絡的效果展現,更促使灣廈成功地克服了人口眾多且集中帶來的治安治理難題,促使案發率逐年下降,治安治理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使灣廈社區逐步建設成了具安全感、適宜居住的城中村社區!
特殊時期婦女撐起半邊天 治安工作抓得早抓得好

灣廈村上世紀

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蛇口對面的香港經濟發展迅速,因巨大的經濟優勢,吸引了大批居民冒險前往謀生,灣廈村也有不少男青年加入了這一行列。當時整個灣廈村男丁不足百名,但其中近五分之四都外出打工了。與此同時,在改革春風的吹拂下,灣廈村也邁上了發展經濟的快車道。在當時男丁缺乏的情況下,村中的婦女在黨支部的帶領下,積極參加社會勞動,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為發展集體經濟、維護社會穩定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灣廈村1985年

在村支書的帶領下,灣廈率先成立了蛇口地區最早的基層治安治理隊伍——灣廈護村隊,當時僅有4名正式成員。而當時灣廈村的屬地範圍比現在大得多,東起東角頭,西至蛇口汽車站,南至海邊,北至四海公園。據當時的護村隊隊長、現任社區黨支部書記司徒海安回憶,儘管轄區居住人口不多,但因為管轄的地方大,護村隊成立之後,工作量非常大。
為更好地開展治安治理工作,村委黨組經過研究,做出了一個大膽的、充滿新意的決定:動員村中婦女參與治安治理工作。考慮到已婚婦女擔負照顧家庭的重擔,因此參與治安工作的基本是村中未婚的女子。在護村隊中,婦女人數超過總人數的60%,一支特殊的、保護家園的“娘子軍”就這樣誕生了!
全村齊動員,婦女撐起半邊天,大家盡心盡責,共同維護着轄區的穩定。社區治安也因抓得早,從未出現重大治安事件,外來人員在灣廈這一福地上安居樂業多年。隨着時間推移,灣廈護村隊不斷髮展壯大,至上個世紀80年代後期已擁有二十多人,護村隊亦更名為灣廈聯防隊。
為了表達對社區婦女特殊貢獻的感謝之情,從1985年起,每年的“三八”婦女節,灣廈村委都會組織所有的婦女歡聚一堂,感謝她們為灣廈發展做出的貢獻,已歷經24年。現在“婦女節”已經成為灣廈全村共同慶祝的傳統節日。

灣廈村管理正規化

隊伍管理正規化,治理手段現代化:灣廈治安治理髮展的里程碑
1991年,在農城化過程中,灣廈成立居委會,治安治理工作納入規範管理,居委會成立了治安辦,原來的聯防隊伍已發展至30多人,歸入治安辦管理。
上世紀90年代起,外來人口大量湧入灣廈,給治安治理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因居住人口眾多,社區內案發率高、居住情況複雜等成為治安治理首要解決的難題。
治安辦成立後,針對各種挑戰,主任司徒海安採取一系列措施,首抓治安隊伍規範管理,引入先進治理理念和手段:第一,制定嚴格的規章制度,並落實到位,表現突出有獎,違紀散漫受罰,使隊伍管理規範化;第二,爭取股份公司支持,為治安隊伍配備統一着裝,使隊伍着裝正規化;第三,克服重重困難,率先在轄區內實行24小時巡邏制度,使治理方式先進化;第四,定期對治安隊伍開展體格訓練以及各類培訓,使隊伍培訓日常化。一系列舉措的有效落實,標誌着灣廈治安隊伍建設邁入正規化道路。
為進一步加大治安治理力度,1998年起,灣廈率先引入先進手段,開始基礎電子監控防控體系的建設,由灣廈股份公司出資,在主要路段設置崗亭以及安裝攝像頭,為各户家庭安裝閉路電視和急救鍾,做到居民按下急救鍾後5分鐘內治安員到達現場,大大提升轄區居民的居住安全感。
基礎電子防控設備以及急救鍾,在一段時間內有效地緩解了灣廈的治安治理狀況,與此同時,新環境、新形勢的發展又對灣廈人提出了新的挑戰。
社區工作站為主導,灣廈股份公司做後盾,打造電子監控防控工程體系
2005年成立社區工作站後,灣廈更是加快科學治理手段的引入步伐,進一步加大對治安防控體系的建設投入,在灣廈股份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共計投入100多萬元,打造起全方位覆蓋、24小時實時監控的電子防控工程體系。
為保證電子防控體系切實符合灣廈特點,蛇口街道辦事處、灣廈股份公司領導與社區工作站站長司徒海安走遍社區的每個角落,多次召開座談會研究方案。經過多次實地考察、聽取各方意見,2005年,在蛇口街道的指導下,在灣廈股份公司的支持下,灣廈社區確定治安電子防控工程方案,隨即,灣廈股份公司撥款45萬元籌建電子監控指揮中心,並在社區的主要巷道、路口、停車場和複雜地段安裝200餘個攝像頭。次年,股份公司再次投入資金40萬元,給本村居民自建房每棟安裝2個攝像頭,轄區電子監控攝像頭總數達300餘個。至此,整個社區電子攝像頭佈局實現網格化,且不留監控盲點。電子監控指揮中心實行24小時專人值班,全天候實時監控社區治安動態。
此外,自2005年起,灣廈股份公司每年還投入20多萬元支持社區治安工作,現社區治安隊伍擴大到60人,實行24小時巡邏,並設立便衣隊,對社區內可疑人物進行跟進排查。
自灣廈社區電子監控平台系統啓動以來,灣廈社區的治安刑事案件得到極大的遏制,2007年案件總量同比2006年下降了63%,2008年案件總量同比2007年下降了50%。2009年以來,一直保持着較低的案發率,居民羣眾安居樂業。社區治安環境優化了,住户的安全有了保障,村民們都高興地稱道:灣廈社區的出租房現在可搶手了!
親身體會到電子防控監控體系的重要作用後,近兩年,社區居民對電子防控監控體系建設的支持度更是空前,在股份公司出資為每户安裝2個攝像頭基礎上,許多村民都自發出資安裝樓棟攝像頭,實行家庭監控,做到有情況隨時向社區監控中心彙報,充分配合社區治安治理工作。
“小巷總理”為核心,社區民警作保障,社區居民齊參與,羣防羣治治安防控網絡為和諧創建保駕護航
一直以來,灣廈的領導班子都非常重視治安治理工作,自上世紀80年代成立護村隊開始,現任社區黨支部書記司徒海安就一直負責治安治理工作,多年來他致力於打造平安和諧的轄區環境,工作成績有目共睹,因而連續多年被市、區、街道評為治安治理先進個人,在他的帶領下,社區也連續多年被評為治安治理先進社區。2008年,司徒海安被中國社會工作協會城區工作委員會評為“全國小巷總理之星”。
全區開展和諧社區創建工作以來,為確保社區繼續保持平安穩定,具有豐富治安治理經驗的司徒海安又親自抓治安工作,提出通過治安工作為和諧創建保駕護航的工作目標,建立起以“小巷總理”為核心,社區民警作保證,社區居民齊參與,“三位一體”構建羣防羣治治安防控網絡,通過治安工作促進和諧創建,最大限度地達至社會各界滿意、居民羣眾滿意的目標!
首先,加大治安隊伍建設力度。今年,灣廈的治安隊伍已經壯大到84人,因而,治安隊伍的管理就成為一項重要的任務。為更好地完成以治安工作促和諧的工作目標,社區治安辦在司徒海安的帶領下,就領導、培訓方面下大力氣,堅持每月兩次例會,切實落實工作安排,進一步強化治安員的工作責任心,同時,邀請專家學者為治安員開展文明禮儀、急救技巧、法制等方面的培訓,提升治安員的綜合素質,力求打造一支講文明、懂法制、責任感強、綜合素質高的社區治安隊伍。
其次,加強與社區民警的聯繫,為社區民警開展工作提供一切必要的支持和幫助,把片區民警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同時,充分發揮由原村民成立的治安聯防隊伍的作用,以義務巡邏的形式作為治安巡邏的重要補充,構築起以小巷總理為核心,社區民警作保證,社區居民齊參與的“三位一體”羣防羣治治安防控網絡。
正是因為理念先進、投入保障、措施得力,灣廈社區依靠電子監控防控系統以及羣防羣治的治理思路,協助公安部門屢屢破獲案件,為維護一方安定提供了重要保障。對於灣廈社區治安防控工作,南山區委區政府領導在多次現場檢查工作時都給予了高度評價。
三十年磨一劍,如今光芒初現。務實進取、勇於創新的灣廈人沒有滿足於目前取得的成績,在治安崗位上工作近三十年的司徒海安,如今還一如既往地工作在第一線,儘管設備越來越先進,但他多年來始終堅持每天清晨4時起來巡崗,對講機24小時不離身,從他身上,我們能清清楚楚地感受到,他那為保一方穩定盡力盡責的心三十年來從未改變!
司徒海安説:“我們灣廈雖然是個城中村社區,但經過三十年的努力,我們的治安環境不斷變好,今後,我們有信心,通過科學發展觀的指導,在上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把灣廈建設成為環境優美、治安穩定、適宜居住的現代化城中村社區!”未來,灣廈將繼續朝着打造最適宜居住的城中村社區的方向,昂首前進。

灣廈村人口民族

世居村民主要有樊、劉、莫、陳、屈、吳、葉姓。第一大姓為樊姓,南宋時由南雄遷居今廣州;三世祖樊茅庵由今廣州遷居東莞(今寶安區地域);四世祖樊茂園再遷今寶安湧頭,以者鹽為業;明萬曆年間,十二世祖樊宜蘭由湧頭鄉遷居於此。第二大姓為劉姓,早年由福建遷至今龍崗平湖;後由平湖遷至此地。第三大姓為莫姓,早年由河南遷至今廣東海陸豐;後遷至東莞,再由東莞遷至此地。劉、莫2姓遷移時間不詳。
2015年末,户籍人口524人,其中男性228人,女性296人;80歲以上21人,最年長者94歲(女);實際在村人口455人。非户籍外來人口164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20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26人,主要分佈在美國。 [1] 

灣廈村地方方言

世居村民為漢族,分屬廣府民系、客家民系,使用粵方言、客家方言。 [1] 

灣廈村經濟

傳統經濟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花生、甘蔗、木薯、荔枝,兼養蠔、捕魚、養豬等。1981年,村集體利用第一批徵地補償款建廠房3萬平方米,引進第一家“三來一補”港資企業太陽電機廠。1983年,村集體第一次面向村民集資,共集資60萬元,這是灣廈村早期的股份制經濟。1985年,成立蛇口區淄工貿發展總公司灣廈分公司,屬村集體企業。1988年,購買深發展銀行原始股10萬元。1990年8月,在蛇口灣廈工業小區投資創辦深圳日陽電子有限公司。1991年,建成灣廈村委大樓。1997-1999年,村集體開發房地產項目4個。2012年,灣廈泰福苑小區竣工,300多股東參與分房。現村集體經濟以廠房出租為主。村民以房屋出租、在深圳就業為主,部分村民經商。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房屋出租、村集體經濟分紅、工資性收入。 [1] 

灣廈村地方特產

特色傳統節慶食品有春節的前堆、炒米餅(壓餅)、油角仔、糖環(糯米粉加糖做成環形再油炸)、年糕和苜卜糕;清明節的艾餘果、秀粉(粘米粉加花生蒸)、白仔(糯米粉做成多粒揉成團)等。特色農產品有南山劦枝。

灣廈村地方事業

後海大道、漁村路、灣廈路、招商路經過該村,深圳地鐵2號線設灣廈站。1980年通電,1983年通自來水,1986年通電話,1990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2000年通互聯網。有灣廈幼兒園,2015年末在園幼兒192人,教職工30人。村內有笽球場、廣場、灣廈山公園、灣廈老年人活動中心、圖書室(藏書1000冊)。2013年,灣廈村門樓落成。有《灣廈村鄉規民約》,於1992年制定。 [1] 

灣廈村地方文化

傳統民居為廣府民居客家民居,現存20座。基本破敗,無人居住。
村內現存樊氏宗祠和劉氏宗祠。樊氏宗祠,始建於明末,重建於2000年,佔地面積200平方米;
單進三開間,建築面積60平方米。大門上有匾額“樊氏宗祠”,兩側有桖聯“贛綿恆世澤;粵振顯家聲”,橫批為“祖德流芳”。現仍作宗祠使用。樊姓後裔每年春節、清明、重陽節在樊氏宗祠舉行祭祀活動。灣廈、海灣兩村和周邊樊姓後人,及遷居海外的樊姓宗親均參加祭祖活動。祭祀完畢,一起在宗祠前廣場吃大盆菜。
劉氏宗祠,始建於清光緒五年(1879年),重建於2003年,佔地面積143平方米。大門上有匾額“劉氏宗祠”,兩側有桖聯“彭城綿世澤;藜閣振家”;宗祠內有楹聯“繼序其皇禮樂詩書光世德;奉先思孝祀祠丞賞報宗功”。現宗祠仍在使用,劉姓族人每年清明、重陽在宗祠祭拜先祖。 [1] 
天后廟,位於灣廈舊村,又稱灣廈、海灣天后廟。始建於清康熙年間,抗日戰爭時期,為日軍駐地,遭日軍拆毀。1945年8月,日軍投降後,村民集資重修。“文化大革命”期間又遭毀損。1992年3月,再次重建。1997年2月,修葺完善。天后廟為兩進三開間一天井佈局,主要建築有前堂、正堂、天井、廂房,佔地面積約500平方米。每逢春節、元宵、清明、中秋、重陽及農曆每月初一、十五開放。天后娘娘誕辰日有祭祀典禮。逢開放日,灣廈、海灣社區居民前來拜祭,祖籍灣廈、海灣的港澳同胞、海外華僑華人亦常前來祭祀。 [1] 

灣廈村地方習俗

該村有開丁節(開燈節)。在灣廈村,凡上年正月初八至農曆十二月初八生了男孩的家庭,都要在正月初七那日到祠堂點上一盞油燈,舉行添燈(丁)儀式,主家會做大量的煎堆分發給鄉親吃。本姓沒有宗祠的家庭,就到村裏天后廟例行添燈(丁)儀式。如果未能趕在上年十二月初八出生的男孩,就必須等到下一年的開丁節。只有例行過添燈(丁)儀式的男孩,才算是入了族。
村中流傳着購置“龍船”的傳説。村裏當年打算購置龍船,村民們還在商議到寶安西鄉固戍購置龍船之事,而當晚,西鄉固戍這家船廠的老闆,夢見天后娘娘造一龍船在其船廠鳴樂慶祝。第二天,灣廈村就派人到其船廠訂購龍船。灣廈村買回龍船後,每逢端午節,村民都在村旁的海邊與香港的賽龍舟愛好者划船賽龍舟,以此增進感情。日軍入侵南山後,龍船被駐守灣廈村的日軍當柴火燒掉。 [1] 

灣廈村地方人物

該村主要人物有莫連芳(1916-1944),1935年參加革命,任税收員,1944年在惠陽縣多祝鎮收税時被敵軍包圍犧牲。 [1] 

灣廈村地方規劃

2015年末,該村已被列入城市更新規劃,村中舊改項目正在審批中。 [1] 
參考資料
  • 1.    廣東省人民政府地方誌辦公室. 全粵村情·深圳市福田區、羅湖區、南山區、鹽田區卷[M].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20:24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