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灞橋

(中國陝西省西安市境內的過河通道)

鎖定
灞橋(Ba Bridge),曾用名情盡橋、斷腸橋、銷魂橋,是中國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區境內的一座橋樑,位於灞河水道之上,是中國歷史上最古老、久負盛名而又相當宏偉的一座橋,是中國古代十大名橋之一,曾是西安東去的一條必經通道。 [1] 
春秋時期,秦穆公稱霸西戎,將滋水改為灞水並修橋,故稱“灞橋”;地皇三年(22年),灞橋水災,王莽認為不是吉兆,將橋名改為“長存橋”;隋開皇三年(583年),灞橋重新建造;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按舊制加建灞橋;1955年,灞橋改建為新式鋼筋混凝土板橋。 [1] 
灞橋北起柳亭路和灞河東路交匯處,上跨灞河水道,南至柳亭路和柳雪路交匯處,橋樑全長386.2米,寬7米。 [2] 
中文名
灞橋
外文名
Ba Bridge
始建日期
春秋時期
投用日期
春秋時期
所屬地區
中國陝西省西安市
長    度
386.2米(截至1973年)
寬    度
7米(截至1973年)
起止位置
北起柳亭路、南至柳亭路
管理機構
西安市文物局、西安市交通運輸局

灞橋建設歷程

  • 古灞橋
灞橋夜景 灞橋夜景
春秋時期,秦穆公稱霸西戎,將滋水改為灞水,並修“灞橋”。 [1] 
新朝地皇三年(公元22年),灞橋水災,王莽認為不是吉兆,便將橋名改為“長存橋”。 [1] 
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灞橋重新建造,位於早期灞橋下游300米處,唐至宋代沿用,元廢,是中國迄今發現時代最早、規模最大的多孔石拱橋。 [1] 
唐中宗景龍四年(公元710年),又在隋灞橋南另建一橋,形成南北二橋。 [1] 
宋神宗(公元1068至1085年)時,灞橋重修。 [1] 
  • 新灞橋
元代(公元1337年),山東堂邑人劉斌重建石橋,位置大約就是灞橋這個地方,此橋15孔,闊24尺。 [1] 
,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灞橋增修,旋以砂土奎塞遂廢。 [1] 
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 ,灞橋難以修復,漲潮設舟渡,退潮則設木橋。 [1] 
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 年) ,灞橋重新建造,三年後完工。 [1] 
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灞橋復建石墩木橋。 [1] 
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巡撫楊名颺恢復按舊制加建灞橋,橋長380米,寬7米,旁設石欄,橋下有72孔,每孔跨度為4米至7米不等,橋柱408個。 [1]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灞橋又用巨石改建,長150丈,闊三丈。 [1] 
1949年,灞橋進行加固灞橋擴建。 [1] 
1955年,灞橋由原石板橋改為新式鋼筋混凝土橋,為公路交通運輸通道。 [1] 
發現灞橋遺址 發現灞橋遺址
20世紀80年代,灞橋被洪水沖垮,政府將原橋徹底拆除,重建起八車軌道的雙面大橋。 [3] 
1994年,在灞河取沙發現,長約400米,已清理三孔橋洞,橋墩長9.25至9.52米,寬2.4至2.53米,殘高2.68米,墩距5.14~5.76米。墩下以石條鋪成長方形底座。
2004年10月1日,被大水沖刷出的灞橋遺址則為隋橋,因在原灞橋址以南,故稱為“南橋”,並在橋兩邊廣植楊柳。 [3] 

灞橋橋樑位置

灞橋位於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區,北起柳亭路、灞河東路交匯處,上跨灞河水道,南至柳亭路、柳雪路、灞柳西路交匯處,西與隴海鐵路平行,南岸前方就是隴海鐵路灞橋站,東與灞河橋平行,曾是西安東去的一個必經通道。 [2] 

灞橋建築設計

灞橋建築結構

截至1973年,灞橋為新式鋼筋混凝土板橋,所有橋墩利用原有石軸柱重建用鋼筋混凝土柱加高,橋柱由直徑碌蝳形圓石堆壘而成,上架為一排圓木,梁木上邊,再長方形石條鋪在橋面,欄杆用長方形石條所壘,橋兩頭牌匾上分別有宋伯魯題寫的“東接崤函”、“西通關隴”八字和灞橋二字,牌樓兩側,雕刻着一對石羊,卧在橋頭的下方,橋面為新式鋼筋混凝土橋面。 [1] 

灞橋設計參數

截至1973年,灞橋全長386.2 米,計64孔,每孔跨徑6米,共有石軸柱四百零八根,橋寬7米,兩旁人行道各寬1.5米,408根底砫,橋柱為直徑約1米的碌蝳形圓石,上架為直徑粗約60釐米的一排圓木,欄杆上長方形石條高1米。 [1]  [3] 

灞橋運營情況

  • 通行事項
截至1973年,灞橋橋上可行駛重型汽車。 [1] 

灞橋建設成果

  • 技術難題
古代造橋大多數情況都因地制宜,灞橋地處灞河,為“八水繞長安”的最大一條河流,是渭河的一個支流,古代水流湍急、經常性發生水災,當時技術落後,建設者靠着搬運一塊塊石軸柱組建成橋台橋墩,橋建成後,雖橋面多次沖毀,但石軸柱經千年洪水考驗,依舊良好保留着。 [1] 

灞橋文化特色

  • 文物保護
1996年11月20日,灞橋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中國“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周邊特色
灞橋北岸為西安世博園、南岸為東側為隋唐灞橋遺址、西側為灞河西岸濱海公園。 [2] 
  • 文化作品
灞橋橋墩 灞橋橋墩
古代的灞橋,歷代墨客騷人妙筆記錄,僅《全唐詩》中直接描寫或提及灞橋(灞水、灞陵)的詩篇就達114首之多;《雍錄》上指出:“此地最為長安衝要,凡自西東兩方而入出嶢、潼兩關者,路必由之”; [5]  ”唐朝的王昌齡在其《灞橋賦》中也説:“惟於灞,惟灞於源,當秦地之衝口,束東衢之走轅,拖偃蹇以橫曳,若長虹之未翻”; [6]  李白嘆道:“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7]  岑參寫道:“初程莫早發,且宿灞橋頭”;劉禹錫唱道:“徵徒出灞涘,回首傷如何”;李賀詠道:“灞水樓船渡,營門細柳開”;李商隱吟道:“灞水橋邊倚華表,平時二月有東巡”等等。 [8] 
其後經過歷代墨客騷人妙筆的潤飾,日久天長,灞橋竟被人們改稱為“情盡橋”、“斷腸橋”、“銷魂橋”;據《唐詩紀事》記載:“雍陶有一次送別故舊,行至灞橋,問隨從曰:‘此橋為何稱情盡橋?’隨從道:‘因送別到此為止點,故稱之情盡橋。’雍陶有感惜別之情:‘從來只有情難盡,何事名為情盡橋,自此改名為折柳,任它離恨一條條。’”這就是膾炙人口的《折柳橋》。至於“銷魂橋”則得名於江淹的《別賦》,其賦開篇曰:“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 古人折柳贈別,是大有深意的。因為“柳”和“留”為諧音,既表達依依不捨的情感,也寓意人去他鄉,宛如柳木隨遇而安、發展壯大。這一習俗源自何處,已無據可考。文獻記載最早可見諸《詩經·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尤其是隋、唐時期,經過文人雅士們不斷寫詩作賦,灞橋折柳贈別那種離愁別緒和深情厚誼就被定格了下來。 [9] 
灞橋兩岸“築堤五里,栽柳萬株,遊人肩摩轂擊,為長安之壯觀”,每當早春時節,柳絮飄舞,宛若飛雪,就形成了“灞橋風雪”景觀,這就是著名的“關中八景”之一;明代著名畫家吳士英的《灞橋風雪圖》。描繪一老者騎驢在風雪中過橋,低首沉思。為烘托主題,景作山野懸崖,樹木凋零,風雪瀰漫,河流封凍,寒氣迫人。據《韻府羣玉》中記載:“孟浩然嘗於灞水,冒雪騎驢尋梅花,曰:‘吾詩思在風雪中驢子背上。’”此畫蓋取其意。 郁達夫説過:“江山亦要文人捧”,而灞橋可以看作是最好的明證了。儘管橋已不是當年的那座橋,那柳也不是當年的柳,但是由於歷代墨客騷人的吟詠,自古至今,依然一直鮮活在國人的心中。 [9] 
  • 歷史故事
隋唐灞橋遺址 隋唐灞橋遺址
漢時灞橋上設有稽查亭,檢查來往行人。一夜,被“貶為庶人”的大將軍李廣獵歸路過此橋,喝醉了酒的灞陵尉攔住不準過去。李廣的隨行人員説:“這是原李將軍。”灞陵尉並未買賬:“今將軍也不得夜行,還説什麼原將軍!”李廣無奈,只得在橋頭的稽查亭過了一夜。後來李廣官復原職,漢武帝拜其為右北平太守,走馬上任時,特向武帝要求灞陵尉與他同去。待灞陵尉一到軍中,即尋機殺之。看來,威名赫赫的飛將軍也難免小肚狹腸。這件事後來讓司馬遷寫在了《史記·李將軍列傳》中。 [1] 
東漢末年,長安大亂,帝都百姓紛紛由灞橋東逃他鄉。著名文學家王粲在逃出長安後,曾站在灞陵岸上回首長安,寫下了那首著名的《七哀詩》,然後從灞陵岸古道南奔荊州。 [1] 
灞橋的東邊,就是舉世聞名的驪山華清池。唐時楊貴妃“温泉水滑洗凝脂”,灞橋上,年年龍鳳輦,皇帝與皇妃哪裏會想到人間的傷別。 [1] 
公元880年末,黃巢起義軍佔領臨潼,唐王朝金吾大將軍張直方帶領文武官員數十人到灞橋向起義軍“迎降”。隨後,黃巢起義軍浩蕩過灞橋進長安。 [1] 
1936年末,“西安事變”前,愛國學生為了表達至死不渝的抗戰決心,平躺在灞橋上,擋住張學良從華清池開往西安城的小汽車,要求他當眾表明抗戰心跡,否則寧可被汽車壓死在灞橋上。 [1] 

灞橋價值意義

灞橋是我國(中國)歷史上最古老、久負盛名而又相當宏偉的一座橋。(摘自茅以升《介紹五座古橋——珠浦橋、廣濟橋、洛陽橋、寶帶橋及灞橋》 [1] 
古灞橋,是西安城東交通要道和戰略重地,在這裏發生的往事很多,許多已進入史冊。(張君祥 評) [3] 
參考資料
  • 1.    茅以昇. 介紹五座古橋——珠浦橋、廣濟橋、洛陽橋、寶帶橋及灞橋[J]. 文物, 1973(1):19-34.
  • 2.    灞橋  .百度地圖[引用日期2019-09-26]
  • 3.    古灞橋往事  .人民網(來源:西安晚報)[引用日期2019-09-28]
  • 4.    國務院關於公佈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  .國務院辦公廳[引用日期2019-09-26]
  • 5.    周連科主編;佟昭,王筱雯副主編.遼寧文化記憶 珍貴古籍 上:遼寧人民出版社,2014年10月:196
  • 6.    西安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西安市志 第七卷 社會 人物:西安出版社,2006年12月:725
  • 7.    謝成明,張華編.唐宋詞名句鑑賞 圖文本: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290
  • 8.    奉化市政協文史委員會編.奉化建築探勝:方誌出版社,2012年12月:248
  • 9.    週週.最美的建築: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2年12月: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