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瀘州八景

鎖定
瀘州八景,又稱瀘州老八景,位於四川省瀘州市境內。 [1-2] 
瀘州八景的稱謂形成於明代,包括錦秀山川,名勝古蹟,時令特色。有“寶山春眺”“龍潭潮漲”“海觀秋涼”“方山雪霽”“白塔朝霞”“餘甘晚渡”“東巖夜月”“琴台霜操”。 [4] 
瀘州八景文化既具有美學、文學、思想等文化藝術價值,同時又具有強烈的觀賞、娛樂、交流等實用價值,二者相輔相成。兼具旅遊開發價值和傳播推廣價值,值得在文旅產業打造和城市品牌傳播中認真研究利用。 [2] 
中文名
瀘州八景
地理位置
四川省瀘州市境內
所處時代
明代
保護級別
市級
著名景點
寶山春眺
著名景點
龍潭潮漲
海觀秋涼
方山雪霽
白塔朝霞 展開
提出者
楊慎

瀘州八景歷史沿革

在明朝,狀元楊慎整理形成“瀘州八景”,清代瀘州詩人顏文安根據“瀘州八景”內容寫成七律詩:方山雪霽賽蓬萊,海觀秋涼亦快哉。靄靄朝霞懸白塔,團團夜月映東巖。大江潮湧龍潭漲,小市餘甘晚渡排。寶山春眺多美景,霜操琴台有餘哀。 [2]  這首詩歌描述的是瀘州八景,分別為方山雪霽琴台霜操海觀秋涼寶山春眺白塔朝霞東巖夜月餘甘晚渡龍潭潮漲
此後,瀘州古八景又得王士禎、趙藩、劉光第、黃炎培章士釗茅盾等諸多名家的先後品題。特別是清代瀘州詩人顏文安串聯八個景點,寫成七律詩,可視作瀘州古八景的概述,畫家曾一魯作《瀘州八景圖》,豐富了瀘州八景的詩畫意藴。將八景組合成一首詩,準確地記錄了八景名稱,而且順口易記。 [2] 
瀘州八景 曾一魯繪,瀘透社製圖 瀘州八景 曾一魯繪,瀘透社製圖

瀘州八景地理環境

瀘州八景位置境域

瀘州八景位於四川省瀘州市境內。
截至2022年9月,方山雪霽位於瀘州方山;海觀秋涼在古代瀘州城牆東北角圍牆上方的觀景台,觀望館驛嘴處江景;寶山春眺處已修建江山平遠堂 [3]  ;白塔朝霞在瀘州城區;東巖夜月尚在;“琴台霜操”中的琴台就在今魚塘街道望山坪村譚園社,麻沙橋往瀘州廣播電視發射台山上的位置;餘甘渡是當時瀘州人出行上成都等地的必經渡口,20世紀50年代是木船過渡,60年代初沱江大橋建成,該渡口完成歷史使命後消失;龍潭潮漲暫未顯現。 [7] 

瀘州八景氣候特點

瀘州市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南部山區立體氣候明顯。氣温較高,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無霜期長,温、光、水同季,季風氣候明顯,春秋季暖和,夏季炎熱,冬季不太冷。但受四川盆地地形影響,瀘州市夏季多雷雨,冬季多為連綿陰雨天氣,多輕霧天氣,而全年少有大風,多為0~2米/秒的微風。 [10] 

瀘州八景主要景點

  • 方山雪霽
方山雪霽 方山雪霽
方山位於江陽區長江北岸10千米之方山鎮、況場鎮、丹林鄉交界處。方山東西長約4.7千米,南北寬約1.6千米,因呈矩形狀於唐天寶六年敕名方山。山中蒼松翠柏,綠茵若蓋,泉水淙淙,天籟沉沉,風景絕佳。據《四川通志》記載:山有九十九峯,高聳秀削,上有積雪峯,乃九十九峯第一峯,冬春積雪晴光遠照如玉屏。 [1-2] 
  • 海觀秋涼
海觀秋瀾 海觀秋瀾
“海觀秋瀾”,又叫“海觀秋涼”。海觀樓,在城東對岸邊,即現茜草壩長挖廠沿長江邊,原有佛寺,樓閣高聳,有水一泓,經冬不竭。夏秋水漲,兩江環合,瀰漫浩渺有似汪洋大海一般,故名“海觀樓”,系宋代觀察使趙雄創建。明末毀於兵災,清咸豐元年巡道黃士瀛、知州李世彬、舉人鄒容彥倡募重修,嗣後迭有修膳補建,夏秋季節,瀘州人常多往此樓納涼避暑並觀光遊覽。 [1-2] 
  • 白塔朝霞
白塔朝霞 白塔朝霞
白塔即報恩塔,位於市中區古治平寺內,現已擴建為以白塔為中心的休閒廣場。白塔建於南宋紹興十八年(1148年),為瀘州安撫使馮楫為報母恩所建。白塔坐西向東,磚石結構,雙檐七級密檐式,高33.2米,頂有覆盆,塔剎為銅鑄。塔身八面,層層上收,內有107級階梯盤旋至塔頂,藏有90龕256尊深浮雕石刻造像。每值旭日東昇,塔身即放霞彩,光芒萬丈。 [1-2] 
  • 東巖夜月
東巖夜月 東巖夜月
江陽區茜草少鶴山北麓,土名掛榜山,又因形若月亮而名月亮巖。峭壁崢嶸,巖上多石刻,月夜登此巖鳥瞰,江中倒映東巖與夜月,呈現雙月載沉載浮,別有風致。後人倚巖建寺,並刻《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於絕壁之上。抗日戰爭期間,自貢富順人肖爾誠借得岳飛鴻志,書“還我河山”四個丈八大字,鐫刻巖半,猷勁豪邁。東岩石刻曾於1957年策劃維修,1988年動工擴建,後來開闢成與濱江路遙相呼應的臨江古蹟公園,供市民遊覽觀賞。 [1-2] 
  • 龍潭潮漲
龍潭潮漲 龍潭潮漲
龍潭即龍馬潭,位於城區東5千米龍溪河,今龍馬潭區魚塘鎮瓦房村龍馬潭公園。潭中有一四面環水之小島,島上有小山。相傳島下有龍窟,二水交流,清濁不混。遇晴時,隱隱見層梯直下;春水漲時,其島山如若漂浮在潭水之上。小島四岸翠竹掩映,潭水清澈,游魚可數,搖竹現魚。現為龍馬潭公園,對遊人開放。 [1-2] 
  • 餘甘晚渡
餘甘晚渡 餘甘晚渡
餘甘渡系大北門至小市上碼頭之古渡名,現為館驛嘴渡口。因古時有餘甘樹而得名,位於長沱兩江匯合處。每當夕陽西下接近黃昏之時,陽光照及小市諸山折映於江心,往來渡船穿梭其間,光芒四射,碧波盪漾。清代詩人蘇山有一首盛讚瀘州美女的《餘甘曲》中曾提及此渡:“餘甘渡口樹棲鴉,餘甘女兒顏如花。” [1-2] 
  • 寶山春眺
寶山春眺 寶山春眺
寶山即瀘州忠山,是1983年前瀘州城的制高點。原山頂建有武侯祠、蘇公祠、澄心樓、景心樓及江山平遠堂等。過去每年辦廟會,鄉人“貢馬相率,拜於廟前”,其盛況尤甚。方圓數里,玲瓏秀麗,樟柏松楠一片葱蘢,桃梅芍菊四季爭妍。登臨山頂,俯瞰曲水如帶環抱瀘城,西觀方山雲煙霧繞,東眺長江一瀉萬里。 [1-2] 
江山平遠堂又名江山平遠樓,位於瀘州忠山上,原址為始建於南宋慶元年間、距今已有800餘年歷史的古樓,現址為仿古建築。 [8-9] 
  • 琴台霜操
琴台霜操 琴台霜操
琴台即西周太師尹吉甫的撫琴台,位於龍馬潭區小市餘甘渡下游古撫琴渡、舊王爺廟側。尹吉甫是瀘州人,相傳他的兒子受人陷害,老父親不相信他,兒子就服毒身亡,晚上的時候魂魄一直在彈琴。清王士正《撫琴台詩》雲:明月生琴渡,如聞彈履霜。猿聲何處發,今夜宿江陽。更有巴渝曲,能沾旅客裳。楓林前路遠,葉葉似瀟湘。 [1-2] 

瀘州八景開發建設

2022年6月14日,西南醫科大學在忠山校區舉行江山平遠堂文化展館開館儀式,該處為寶山春眺原址。 [3] 

瀘州八景文化活動

瀘州八景歷史人物

楊慎,號升庵,明朝三大才子之首,24歲高中狀元,後因“大禮議事件”開罪於嘉靖皇帝,遭廷杖,謫雲南,因有親戚在瀘州,晚年流寓江陽十餘年。“永不赦返”的詔令,使其身心倍受打擊,他漫步長江邊,眼望滔滔江水,將一生榮辱訴諸筆端,寫就了《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他在瀘州著作頗豐,整理寫就了“瀘州八景”組詩,使得瀘州古八景從民間的流傳進入到了一個更高的人文領域,到了清代以後更是被廣泛傳頌。 [12]  清代瀘州詩人顏文安根據“瀘州八景”內容寫成七律詩:方山雪霽賽蓬萊,海觀秋涼亦快哉。靄靄朝霞懸白塔,團團夜月映東巖。大江潮湧龍潭漲,小市餘甘晚渡排。寶山春眺多美景,霜操琴台有餘哀。 [2] 

瀘州八景人文歷史

  • 龍馬歸何
據《瀘縣誌·名勝志》載,傳説唐時有王昌者,遇異人授以道術,贈馬歸家,路過潭側,馬忽化龍負王入水。龍馬潭因此而得名。清代瀘州巡道黃雲鶴有詩云:“龍馬歸何處,仙人未可尋。唯餘潭下水,終古照丹心。
龍馬漲潮自古為瀘州八景之一;“搖竹現魚”則是龍馬潭中一絕。每逢節、假日,島上游人絡繹不絕,盪舟潭水,陶醉不思歸。 [5] 
  • 撫琴台
撫琴台即小市馬鞍山,有一七尺見方巨石。相傳尹吉甫之子尹伯奇為後母不容,撫琴於此,作“履霜操”以自悲。北魏麗道元《水經注》則謂伯奇為後母所逐,自沉沱江,吉甫撫琴於此以慎子。 [6] 

瀘州八景活動

20紀80年代,瀘州畫家曾一魯憑記憶與歷史文字典籍的記錄,創作出瀘州老八景國畫作品。 [11] 

瀘州八景旅遊信息

瀘州八景開放時間

全天。

瀘州八景交通路線

報恩塔位於瀘州市中心,乘坐214路、148路公交車在水井溝下車即可到達。
龍馬潭公園位於魚塘街道,乘坐34路/34(奎豐延長線)在龍馬潭風景區下車即可到達。

瀘州八景社會價值

瀘州八景文化既具有美學、文學、思想等文化藝術價值,同時又具有強烈的觀賞、娛樂、交流等實用價值,二者相輔相成。兼具旅遊開發價值和傳播推廣價值,值得在文旅產業打造和城市品牌傳播中認真研究利用。 [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