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鐘形濱珊瑚

鎖定
鐘形濱珊瑚,學名:Porites lutea(Milne Edwards et Haime,1851),孔珊瑚科濱珊瑚屬的一種珊瑚。是水螅型的單體或羣體動物,常常組成大塊的羣體,直徑可達數米,上面多有蚓螺等生物棲居。常呈棕褐色或綠褐色。身體呈六分的兩輻射對稱,口部體壁內陷形成了口道,胃腔內體壁的內胚層向心延伸形成了隔膜。肌肉發達,中膠層中有細胞存在,生殖細胞來源於內胚層,可形成骨骼。海產,羣體,有骨骼,可造礁,口道溝的存在使其身體呈現兩輻射對稱。具隔膜,隔膜可支持並增大消化面積。隔膜絲具刺細胞,內、外胚層都有刺細胞。生殖腺起源於內胚層。分佈於印度洋至太平洋的温暖水域。
別    名
澄黃濱珊瑚鐘形微孔笠珊瑚,鐘形微孔珊瑚
中文學名
鐘形濱珊瑚
拉丁學名
Porites lutea(Milne Edwards et Haime,1851)
動物界
腔腸動物門
亞    門
刺胞亞門
珊瑚蟲綱
亞    綱
六放珊瑚亞綱
石珊瑚目
孔珊瑚科
濱珊瑚屬
鐘形濱珊瑚
英文名稱 
Mound coral

鐘形濱珊瑚外形特徵

鐘形濱珊瑚
鐘形濱珊瑚(5張)
鐘形濱珊瑚是水螅型的單體或羣體動物,羣體堅實,直徑約有0.8-1.2mm,羣體的直徑可達數米,觸手及隔膜為6或6的倍數。觸手指狀,隔膜成對發生,肌肉多相對而生,口道溝兩個。骨骼由表皮層分泌形成。每個蟲體與海葵相似,其基盤部分與體壁的外胚層細胞能分泌石灰質物質,積存在蟲體的底面、側面及隔膜間等處,好像每個蟲體都坐在一個石灰座上,稱為珊瑚座。單體直徑釐米。結構與海葵很相似,隔膜成對,但缺乏明顯的口道溝,具鈣質杯狀外骨骼。是造礁珊瑚,通常呈團塊形、半球形或鐘形,表面常有不規則的塊狀突起,珊瑚蟲的骨骼不向內凹入,該種珊瑚往往會形成大型的羣體。 [1] 

鐘形濱珊瑚棲息環境

生活於温帶和亞熱帶,在淺海、深海,以及各種基質的海底,如沙質、岩石底部都可以生存。温度是影響造礁珊瑚生長的限制性因素,只有海水的年平均温度不低於20℃,珊瑚蟲才能造礁,其最宜的温度範圍是22~28℃。主要生活在淺海區,大陸架及海島的四周,其垂直分佈限制在60米之內,在30米左右深度處生長最好。因為淺海區是日光的穿透層,有利於珊瑚體內共生藻類的光合作用,淺海區由於潮汐作用及風浪、海水的震動為珊瑚提供了豐富的食物源及充足的氧氣,並易於移走代謝產物。
生活在較清潔的海水中,如果過多的陸源物質污染海水,便會抑制珊瑚取食、呼吸等正常生理作用的進行,就是説它們要求生活在標準鹽度範圍的海水中,即每升海水含35g的鹽,而受污染的海水內的陸源物質也會降低海水的鹽度。
一些具有鈣質骨骼的動植物的存在,也是形成珊瑚礁的重要生態條件。造礁珊瑚為這些動植物,例如軟體動物、棘皮動物、仙掌藻、珊瑚藻等石灰藻類提供了生存的環境,而這些動植物所形成的鈣質骨骼又與珊瑚骨骼礁結在一起共同構成了珊瑚礁或珊瑚島,其中特別是藻類起着重要的聯結粘合作用。另一個重要的生態因素,就是幾乎所有的造礁珊瑚胃層的細胞內都共生有藻類,例如動物黃藻(Zooxanthellae)、動物綠藻(Zoochlorellae)等。其密度之大使造礁珊瑚體內蛋白氮含量的50%來自這些藻類,以致使珊瑚蟲表現出共生藻類的黃褐色、綠色等。這種共生關係對雙方都是重要的,珊瑚蟲為共生藻類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環境及安全保護,並由珊瑚體內獲得藻類生長髮育所需要的碳、氮、硫等物質;而共生藻類對珊瑚也是不可缺少的。 [2] 
鐘形濱珊瑚其上常有大旋鰓蟲和蚓螺等鑿孔生物棲息。生長在平坦海域的環礁表面,尤其是水深10米以內、水流較強的海域。生活羣體常呈黃褐色或綠褐色。濾食浮游性生物。生存温度:水温:22~24 PH:8.1~8.4 比重:1.022;食性:浮游生物。

鐘形濱珊瑚分佈範圍

鐘形濱珊瑚分佈圖 鐘形濱珊瑚分佈圖 [3]
分佈於美屬薩摩亞羣島,澳大利亞,巴林,英屬印度洋領地,柬埔寨,智利,中國,科摩羅,庫克羣島,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亞,斐濟,法屬波利尼西亞,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日本,約旦,肯尼亞,基里巴斯,科威特,馬達加斯加,馬來西亞,馬爾代夫,馬紹爾羣島,毛里求斯,馬約特島,墨西哥,密克羅尼西亞聯邦,莫桑比克,緬甸,瑙魯,新喀里多尼亞,紐埃,北马里亞納羣島,阿曼,巴基斯坦,帕勞,巴布亞新幾內亞,菲律賓,皮特凱恩,卡塔爾,留尼旺島,薩摩亞,沙特阿拉伯,塞舌爾,新加坡,所羅門羣島,索馬里,南非,斯里蘭卡,蘇丹,坦桑尼亞,泰國,托克勞羣島,湯加,圖瓦盧,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美國本土外小羣島,瓦努阿圖,越南,瓦利斯羣島和富圖納羣島,也門。 [4] 

鐘形濱珊瑚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4] 

鐘形濱珊瑚珊瑚結構

珊瑚綱中單體生活的種類及羣體生活的珊瑚個體。多數體呈柱形,柱的長短因種及生活環境而不同,身體以基盤固着在岩石、沙底、貝殼或其他物體上。遊離端為口端,口端向外擴展形成口盤,口盤周圍有一圈或許多圈觸手,觸手中空。六放珊瑚類濱珊瑚屬觸手是6或6的倍數,有的種觸手可多達數百個。觸手呈指狀。口盤中央為裂縫狀的口,體壁由口向胃腔延伸,形成一個扁平的口道,口道的兩端均有口道溝,在口關閉時,口道溝仍開放,靠纖毛作用,使水流可以不停地流入或流出胃腔,以維持體內水的靜壓,從而完成呼吸作用。由於口道溝的存在,使珊瑚綱動物的體制成為兩輻射對稱。
珊瑚綱動物的胃腔結構也較水螅綱複雜,即由體壁的內胚層有順序的向胃腔延伸形成了許多隔膜,將胃腔分隔成許多小室,以增加胃腔的表面積,隔膜可分為初級隔膜、次級隔膜及三級隔膜等。隔膜絲的兩個側葉上細胞的表面分佈有大量的纖毛,纖毛的搖動有利於胃腔中液體的循環,中葉上分佈有大量的刺細胞及腺細胞,所以瑚珊綱胃腔中的刺細胞是內胚層起源。腺細胞可以分泌消化酶進行食物的消化。
動物體內的肌肉比水螅綱發達。水螅所具有的皮肌細胞中的肌原纖維已不存在,而是由內胚層產生了獨立的肌肉束,分佈在隔膜上或中膠層中。發達的肌肉束使身體可以伸長或縮短,以及將觸手縮回胃腔中。縱肌束在指向隔膜上為背向排列,其他每對隔膜上均為面向排列。其體壁的環行肌也由內胚層發生,在口盤處特別發達。珊瑚綱的神經結構也是形成上皮神經叢和胃層的神經叢,只是具有更多的雙極神經元,也有突觸傳導,所以反應較水螅綱動物迅速。沒有特殊的感官。
為雌雄異體,其生殖腺位於隔膜上,在縱肌束及隔膜絲之間形成長帶狀,生殖細胞來源於內胚層的間細胞,但一般情況指向隔膜是不孕的。在海水中受精,或在胃腔中受精,發育中經過浮浪幼蟲,再發育成成體。 [2] 

鐘形濱珊瑚造礁原理

鐘形濱珊瑚是珊瑚綱中能形成骨骼的種類,骨骼是由體表分泌形成,骨骼成分為碳酸鈣,骨質堅硬,生活在熱帶淺海中,所形成的石灰質骨骼不斷在淺海區堆積,並與其它形成鈣質骨骼的動植物,例如軟體動物、腕足動物、棘皮動物、石灰藻等一起經過地質年代的堆積作用,在海洋中形成了礁石、島嶼,這種珊瑚也稱為造礁珊瑚(reef corals)。
骨骼成分為碳酸鈣。由個體的基盤部及體柱的下端表皮細胞向體外分泌鈣質,共同構成一個杯狀骨骼而不形成骨針,身體位於骨骼杯槽內。杯狀骨骼形成時,個體的基盤部分分泌鈣質形成基板,體柱下端分泌的鈣質形成杯槽的四周稱外壁,基盤的體壁在成對隔膜之間內陷,而其所分泌的鈣質形成許多輻射隔板,隔板也隨隔膜相應的分為一級隔板,二級隔板等。羣體中個體之間也有共肉相連,共肉部分的外胚層分泌的鈣質形成共骨(coenenchyme)。
珊瑚羣體及骨骼增長的速度由種及環境而決定,温暖的夏、秋季節較寒冷的冬、春季節生長快,因此在珊瑚骨上留下類似樹木的年輪樣的生長環。 [2] 
參考資料